时间:2017-12-2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阅读本是寻常事,繁华静处遇知音』

论起清流综艺来,非央视爸爸莫属。

去年的《我在故宫修文物》,今年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一开播就收获了观众的好口碑。在年的最后一个月,央视爸爸闷不吭声地又放了一个大招。就是这两天被刷爆网络的《国家宝藏》。

一出来,豆瓣评分就上9.4。网友纷纷留言“燃爆了”“竟然在一期国宝节目泪目”,看看这满屏的弹幕,都在为央视爸爸疯狂打call。

但说实话,慢师傅是不信的。

慢师傅怀着探究真相的心情看完一期节目,忍不住打脸,毕竟看到泪目(很多处)的时候,真的忍不住安利。

央视大型国宝探秘节目——《国家宝藏》,集结9大国家重量级博物馆,27件珍贵馆藏,27位重量级国宝守护人,讲述国宝的前世今生。

第一期3位国宝守护人:李晨、王凯、梁家辉

在人们的固有印象中,文物是冰冷的,被放置在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里,并且大部分的人对它们的了解也很浅薄,而《国家宝藏》就是来打破观众的认知的。历史,不再是上下五千年的数字,而是鲜活的人、事、物的构建。而文物,也不再是“庙堂”之上陌生的物件,它们开始变得生动。

何谓燃?从一件文物,感受天朝泱泱大国的恢弘气势。民族骄傲与自豪感,在看到这些熠熠生辉国宝文物时越加浓烈。

千里江山图

瓷母

石鼓

节目组把一件文物的讲述分为“前世”和“今生”,前世传奇由守护人,即节目组请来的明星嘉宾,小剧场演绎文物的故事。由明星效应自带的明星流量,吸引年轻群体了解节目,从而达到了解文物,了解历史的目的。可谓另辟蹊径,真正将节目做到年轻化。

爱着《千里江山图》的宋徽宗眨眼亡国了

舞台效果炸裂

这些东西你永远都不可能买回家,它们也不会被明码标价,但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你一定会为自己是中国人,为自己的民族走过这样的历史,创造过这样的文明而骄傲!

何为泪目?感动的不仅是古代人民的匠心,还有今生的故事。作为今生的文物守护人,中央美术学院的者冯海涛,他专注《千里江山图》青绿之色长达四年,耗时两个月时间,复制了十分之一的《千里江山图》卷。“姜思序堂国画颜料制作技艺”唯一传人,仇庆年老先生,在深山老林独自寻找矿物颜料,探索让颜色“千年不腐”的秘诀。他在台上那句饱含深情的请求,“如果大家发现哪边有矿石,通知我,我去挖!”还有故宫博馆,五代服务于故宫的家族,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延续着泱泱大国丰厚的文化底蕴。

故宫志愿讲解员张甡

冯海涛层层展示《千里江山图》上色步骤

满场都是观众惊呼

慢师傅真的泪目了,被他们的热爱深深打动。

央视通过这样寓教于乐的方式,把古板严肃的文物,更加鲜活的推进了大众的视野,试图让文化“活”起来。

关于为什么创作这种文博与综艺结合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制片人、总导演于蕾的这段话做了一个很好的回答:

《国家宝藏》制片人、总导演于蕾

我们很荣幸,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第一次把文博领域跟大众娱乐、综艺形态结合在一起。

我们希望能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

我们更希望大众能意识到——文物与我们的血脉相连。

我们希望看完节目的你,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

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真正的弘扬优秀传统。

每一件文物的真正价值,不是它值多少钱,而是它背后的人文精神、民族性格,以及它所代表的我们整个民族的历史进程。

节目播出之后,如果大家都为自己能够了解国宝的过去和现在,而骄傲自豪,大家都想走进博物馆。

这就是《国家宝藏》最大的成功。

严重剧透

第一期节目的主角,故宫博物院。

首先登场的宝藏,是由守护人李晨介绍的故宫国宝《千里江山图》卷。

它曾经出现在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

全卷画长11.91米,比咱们大家熟知的《清明上河图》还要长。

创作于北宋徽宗年间,至今已九百多年。

可画的颜色,还是如此清亮夺目。

关于画的作者,之前有个典故,说宋徽宗出了一道题“踏花归来马蹄香”,让来应考的画师们用画表现出来。

画师们一筹莫展,纷纷在“踏花”两个字上下功夫。

有的呢,画了许许多多的花瓣儿,一个人骑着马在花瓣儿上行走,有的强调“马”,画了一位少年跃马扬鞭归来......

独独有一人,他没有着眼于某一个字眼,而是从整句诗入手,落在了“香”字:

在一个夏天的落日近黄昏的时刻,一个游玩了一天的官人骑着马回归乡里,马儿疾驰,马蹄高举,几只蝴蝶追逐着马蹄蹁跹飞舞。

主考官看到这幅画时,连连称赞:好极了好极了。

被称赞的这个人就是王希孟,他也是《千里江山图》的创作者。

创作这幅画时,他年仅18岁。

节目介绍宝藏时,会分为两个部分:前世和今生。

前世,通过舞台剧的形式表演,说明宝藏是如何诞生的,中间又经历了什么,也会适时加上一些表演上的创作。

即便是助演,也丝毫没有打酱油的意思。

而今生,则会邀请专家来讲这件宝藏厉害在哪里。

比如《千里江山图》为何历经余年,画卷上的颜色,依然保持着最初的光彩?

这位来自央美的老师就说,因为它画的颜色,都是直接从宝石或者药材里面提取的。

这种青绿之色,象征天之色,意欲江山永固,千年不能褪色。

尤其令人惊叹的是,这种国画颜料,到今天还有。

制作它的老先生,从深山老林里挖出这些矿石,一点点研磨、过滤,再经历二十多天的加工,才会成为画家最终需要的颜料。

张国立问老先生,你这个技艺有传承人吗?

老先生说起先没有,后来是硬拉着自己的儿子和女儿来学。

他还恳求大家,说这种原材料现在越来越少,越来越难找,如果大家有谁知道,一定要告诉他。

不管多远,他都会过去。

第二件宝藏,各种釉彩大瓶。

尤其是看到王凯一本正经地说出它的名字,莫名戳笑点。

王凯要守护的,并不是各种各样的大瓶。

而是一个集结了宋代到清代17种最具代表性釉彩的瓷瓶,每一种釉彩,都称得上是瓷器界独当一面的扛把子。

“各种釉彩大瓶”的“前世”,很有意思。

王凯饰演乾隆,实力演绎了一把来自官方的吐槽。

关于乾隆帝的审美,曾经流传过这么一张图:乾隆帝和雍正帝的审美对比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左边这种花的,热闹的,乾隆帝显然比较喜欢。

所以各种釉彩大瓶的诞生,大家也可以充分理解了。

不仅如此,他还是个题字盖章达人,凡是自己喜欢的书法绘画作品,都要留下自己的痕迹。

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乾隆帝题了七十多处字,盖了几十枚收藏印章。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一幅画,乾隆帝就题了五十多处字。

据说还创造了一项记录:中国历史上同一人在同一画中题跋最多的纪录。

看看弹幕,早就笑趴下一大片。

别看各种釉彩大瓶带着乾隆帝的农家乐审美,可它制作成功的概率,连1%都不到。

各种釉彩大瓶自上而下共15个装饰层,17种不同的釉彩。

有的釉彩需要低温烧制。

有的则需要高温烧制。

烧制的温度不同,清代又没有温度计,温度差一点,颜色就会有偏差。

即使第一种釉彩烧制成功的概率按照最高的70%算,再加上后面16道釉彩的烧制,概率已经小的可怜。

所以各种釉彩大瓶,一等一的无价之宝。

第三件宝藏,石鼓。

共有10块,每一块都将近1吨重,大秦帝国的“中华第一古物”,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组石刻文字。

守护人梁家辉在与石鼓接触以来,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定律:每逢战乱,石鼓就会丢失。

从安史之乱,李唐王朝灭亡,靖康之乱......一直到年,日军侵华。

山河破碎,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面临危机的还有故宫博物院上百万件文物。

为了保护这些国家瑰宝,故宫人决定将一万三千箱国宝南迁。

这次南迁,历时16年,辗转上万里。

经历日军轰炸、土匪、车祸、火灾,上百万件文物,没有一件丢失,堪称奇迹。

在这批文物中,就包括石鼓,由梁廷炜负责护送,一路翻山越岭,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

梁廷炜的儿子女儿,都是出生在石鼓南迁的路上。

他们的名字都是以出生的地名起的,分别叫梁峨生、梁嘉生、梁金生、梁宁生,最后文物运回北京,又有了弟弟梁燕生。

年,故宫的文物再次转移,梁家一部分人又跟着文物到了台湾。

哪知道,以后一家人再见面,已经隔了一道海峡,已经是几十年后的事情。

到现在,梁家人还在为守护故宫,奉献着自己的生命。

他们把一件事,做到了极致。

一个个人,一个个故事,《国家宝藏》,说文物,更是在说“传承”。

就像梁家辉这段话:

传承这个词,听起来好像很大,但其实就是靠一个个人,一对对父子,一个个家庭,用身体力行去做出来的,就是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够在今天,还可以在故宫看到石鼓,看到那么多的国家宝藏,看到我们的民族的文化,生生不息。

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愿在种花家。

让见证这些的我们,在看到节目时,能发自肺腑为中华民族走过的历史所骄傲,为我们拥有这样的文明所骄傲。

不得不说,这样的走心,就是真正的走心。

—FIN—

整理丨慢师傅

图文丨网络

排版丨江月

赞赏

长按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办法
最好的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ngliuzx.com/qlxhj/101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