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油纸伞,撑开了童年 伞风轻轻吹,伞花落双肩 爹一边哎娘一边哎 风里雨里把我的小手牵 高一声低一声哎 欢歌笑语落满了 落满了家乡的青石板 ............. 乡愁是什么? 乡愁,就是你虽离开这个地方但仍不断想念 尽管我们看过了太多的美丽风景 但我们最想念的可能只是家乡空气中那熟悉的味道 《一把油纸伞》带着我们回到了最想念的那片土地 唤起我们记忆中的一抹乡愁 勾起我们对故土深深的眷恋 带给人们更多的心灵震撼 撑一把油纸伞 邂逅腾冲的雨巷! 穿越悠长的时空 寻寻觅觅 站在那些铺满青苔的石板路上回眸 你的笑容绽放如花 优雅了千年的传说 大多数人对于油纸伞的认识还停留在戴望舒的《雨巷》所营造出的意境当中,文艺而又浪漫。 在腾冲固东镇荥阳村是中国著名的油纸伞之乡,制作油纸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康熙六十一年,最初从四川传入,又因村外遍产芦苇和毛竹,当地村民因地制宜,用家门口的天然财富做起了纸伞、藤编、竹编的营生,大多以生活品为主,等在赶集的日子里出售。 在这近年的时间里,制伞技术已经传承了十余代人。几十年前,荥阳村每一户人家都掌握做油纸伞的手艺。但随着掌握制作技艺的老人相继去世,现在,全村仅有几户人家还在制作油纸伞。荥阳纸伞的制作工艺极为精湛,花型美观,色彩鲜艳,油色光亮,产品一度远销滇西各地甚至邻邦缅甸。 年出生的郑映海老人是荥阳纸伞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制作的纸伞号称“越打越亮、不会渗水”。 90多岁依然精神矍铄的他,12岁时开始学习制作油纸伞,一做就是70多年。老郑说:家中已有十几代人以做纸伞为生,传到他手上,几十道工艺汇集了祖祖辈辈的心得。 老郑的纸伞是用竹子做伞把和伞骨,再用附近界头乡买来的构皮纸蒙上,老人家笔耕不辍,现在还自己绘彩花,刷清漆。所谓构皮纸,是手工剥下构树皮,完全按东汉时蔡伦造纸术的原样制作而成。老郑说,家中先辈都以油纸伞为生,传到他手上,几十道工艺汇集了祖祖辈辈的心得,可惜现在儿孙都不大乐意接手,一是花纸伞的市场越来越小,二是做纸伞费工费时,认真做一把上品伞需要整整一天时间。 ▲郑映海正在制作油纸伞的伞骨 据老人家介绍,手工油纸伞的制作过程十分讲究,前前后后要分削伞骨、绕边线、裱纸、上柿子水、收伞、晒伞绘画、装伞柄、上桐油、钉布头、缠柄、穿内线等十几个步骤。所有步骤中最见功力的是削伞骨,因为一把纸伞有短骨和长骨,不但要先把竹子一根根剖开削好,还要再一枝枝钻洞,相当耗工。挑选原料也很讲究,竹子、伞纸、棉线都要精挑细选,涂料中的天然熟桐油和柿子水更要依古法调配。 ▲郑映海正在制作油纸伞的伞骨 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油纸伞除了遮雨功能外,也因为繁体字“傘”的字形内有四个人字而被赋予“多子多孙”的含义。在荥阳村当地土语中,“纸”与“子”同音,旧时女子结婚嫁妆中必有两把油纸伞,寓意“早生贵子”。 在结婚典礼中,新娘下轿时避邪所用的器物,也少不了油纸伞。此外,油纸伞的“油”谐音“有”,所以当地人在女儿出嫁后一个月内,娘家还会带油纸伞、竹凳、鸡笼到女婿家拜访,祝福小两口有子有孙。 ▲尽管已经上了年纪,郑映海却能够稳稳地在油纸伞上设计出独特的图案。 老郑家时常有游客慕名而来,怀着好奇心看老汉制伞,顺便买下几把作为收藏。荥阳纸伞的特色,除了在于伞体和伞柄的手工精制之外,伞面绘画也是重要一环。老郑的画风很朴素,喜欢点缀梅花、杜鹃等花卉,或是添几笔很写意的山水,每把伞自由发挥,少有雷同之处。 除了制作小巧的油纸伞,有时候他还会制作直径3米的巨伞,露天商铺喜欢买这类大伞,不仅可以挡风遮雨,也可以招揽客人,因此有“照铺伞”之称。 荥阳村目前全村会制作油纸伞的艺人仅有5人。老郑告诉我们,一把刷上桐油的油纸伞,用上三五年不成问题,不会像现在的折叠伞动不动就罢工。老郑现在最大的梦想,就是希望这门富含爱情的老手艺,能像剪纸、中国结一样,被越来越多年轻人接受。 腾冲有很多像老郑这样的人,他们用匠心守护着先辈们留下的手艺,一辈子只为一事执着,只为一物坚守。 文章来源于腾冲 丹丹爨赞赏 长按北京中科医院坑北京的白癜风医院有哪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