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2日,《領航者》在鳳凰衛視開播,這是一檔全新的經濟領域的高端人物訪談節目。如今節目已經播出20期(四個月)啦!《領航者》節目組走遍世界,與全球頂級商界人物碰撞出激烈的思維火花。不久前小館主就領教了主持人于盈的風采:“領航者”於盈:外掛是如何煉成的。今天,我們一起看於盈自己講述《領航者》。 于盈 和她的《領航者》 《領航者》嘉賓陣容 李開複:創新工廠創始人 林毅夫: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和高級副行長 梁錦松:前香港財政司司長、南豐集團主席兼CEO 潘石屹:SOHO中國董事長 汪建:華大基因創始人兼董事長 HenryPaulson:前美國財政部長、前高盛集團主席兼首席執行官 StephenSchwarzmann:黑石集團聯合創始人兼CEO,被譽為“資本之王”,美國總統特朗普策略和政策論壇主席和經濟顧問 JamesBreyer:BreyerCapital創始人,美國科技投資第一人 JohnHennessy:前斯坦福大學校長,被譽為“矽谷教父” Q 新節目新主持,又是人物訪談,要想突破,是不是很不容易? 于盈: 一開始想做這個節目,是覺得現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對企業家的創業故事、對未來的洞見、他們的為商之道和為人之道、未來的經濟走勢等還是有挺大的需求,只要有需求就可以去嘗試,而且我覺得我這檔節目,還是有可以走出來的潛質。 第一,中國要走出去,要全球化,要走到世界舞臺中央,但是中國對國外,尤其是這些全球商界財經界頂級人物的瞭解管道還是很少。我覺得我有這方面的優勢,畢竟我在商界、財經界結交了不少良師益友,他們願意幫助我邀約一些重量級嘉賓,真的是非常感謝,包括我們之前邀約的美國前財長保爾森、哈佛大學前校長薩默斯、黑石集團主席蘇世民、矽谷最頂尖的投資者等等。 因為我們是一個全新的節目,邀約嘉賓也是從頭開始,我基本上都是在用自己的人脈在邀約嘉賓。我覺得人物邀對了,就已經向成功邁出了第一步。反向來看,如果《領航者》增加英文字幕,在海外傳播,也可以讓國外更多地瞭解中國的經濟和企業家。在這個意義上,《領航者》的觀眾是全球的。 第二,我以前學經濟,做投資銀行出來,對商界的知識有個基本的瞭解,自己也特別愛學新東西。我所有的訪問都是脫稿做,而不希望是記者一問一答的感覺,我希望坐下來和嘉賓在挺放鬆的狀態下去聊天,碰撞出一些火花,或者說在聊天的過程中,針對他們的一些見解再去深入地探討。 和嘉賓第一次見面,一坐下來的時候有些人一坐下來就是那種“哦,你又是另外一個記者”的狀態,有些人很明顯很拘謹、很謹慎。我要琢磨的就是怎麼樣讓他們去說一些真實的東西,放鬆防備的狀態。多數時候,在進入訪問5到10分鐘,我就會明顯看到一個點,嘉賓會突然眼睛一亮,感覺到我理解他在說什麼,可以對話,而不是從1到10按照順序依次答問。我很珍惜這種對話的感覺。 採訪董事長周鴻禕那天,一坐下來,他就很累、很黑的臉,說一個早上全部都在開會,累得不得了,剛剛打個盹沒幾分鐘,就被秘書給叫醒接受我們的採訪,說話都不搭訕。開場很艱難,可能過了5分鐘,當我說到最近發生的一些網路安全事件,並且談到對安全領域的一些看法,慢慢就聊起來了。他後來就特別配合,在現場提出,你要不要拍一下我攀岩?你要不要拍一下我的音樂室? 當然要做到和這些頂級大腦聊天的狀態,就要求功課量很大,我基本上每個訪問都會看厚厚的一大疊資料,嘉賓的相關新聞、演講、過往的訪問、傳記,還有一些相關領域的書籍,比如人工智慧、生物科技、基因檢測等。如果對嘉賓和他們領域的事情沒有一個基本瞭解,不是在相近的一個層面上對話,嘉賓就會覺得你沒有辦法領悟他們說的東西,興致就調動不起來。 每個人都得找一些特別的點。我還在摸索這個點怎麼樣去找,因為一坐下來,如果這個嘉賓不瞭解我的話,其實那個對話是沒那麼精彩的。但是除了坐下來正式的面對面訪問,只要嘉賓還能給我更多時間帶我參觀或有更多互動,那麼相互就會有個更深的瞭解,對話就會精彩很多,但這些不一定有在節目裡呈現。 比如以色列創業教父尤西瓦爾迪,剛好被我在前往博鼇的飛機上碰到他,結果下飛機後他邀請我和他一起坐車進入會場,一路2小時一直聊,聊到到達會場再繼續聊,第二天訪問又聊了兩個多小時,之後他就向他的朋友介紹我,說我是他在中國見過最聰明的女孩,當然那是美言啦,但他之後舉辦的所有活動都邀請我去參加,還說願意“承包”我去以色列採訪的嘉賓,我9月初就準備去了! 百度總裁張亞勤,做完訪問後,我們又聊了很久,聊科學的魅力和怎樣用科學去解釋很多看似無法解釋的現象、他對未來世界發展的一些看法等,那個我就覺得很精彩。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也是,訪問時聊房地產市場還有點謹慎,但訪問完了,我們邊走邊聊,聊我們看過的書、對一些商業理論的探討,特別是價值觀層面、精神層面的一些東西,他就特別感興趣,後來在他沒吃午飯的情況下從2點半一直聊到晚上6點。 第三個我想做到不一樣的,就是我希望這個節目能做到有點像國外的那個《60分鐘》新聞雜誌節目,用多一些畫面去說故事,而不只是坐下來兩個大頭訪問,這樣更真實、也更有趣。比如說中國玻璃大王、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我們從一早7點半從工廠到展覽廳到辦公室到家裡一直不停,聊到差不多中午2點。 攜程CEO孫潔,我們除了從她一早開始上班跟拍到下班吃飯,還訪問了指派她做CEO的攜程創始人梁建章和她的先生吳炯。我們半個小時的節目,坐下來的主訪問也就一個多小時,但是加上拍攝嘉賓的背景鏡頭和由嘉賓帶參觀、與嘉賓互動的畫面,還有拍攝我的串場和訪問完的即興感想等,差不多要一天時間。 Q 在之前採訪的商界人物中,你對哪期節目比較滿意? 于盈: 滿意可以從不同方面來說,所謂“領航者”,一是各行各業的領航人物,第二個是思想的領航,商業模式的領航,科技的領航,將會對我們未來社會和人類生活帶來顛覆性變化的,都叫領航。 我覺得恒隆集團陳啟宗和福耀玻璃曹德旺那兩位我們探討了很多價值觀層面的問題,他的為商之道、為人之道對觀眾是有震撼、有觸動的。 很多人看完華大基因創始人汪健講基因檢測、創新工廠創始人李開複講人工智慧將對我們未來的社會、生活帶來怎樣的顛覆都覺得很有意思,因為有學到新的東西。 我們現在也在平衡,很多嘉賓的名字是觀眾耳熟能詳的,但有些可能是大家沒聽過的,但是他們做的事情有顛覆意義,比如我們想去採訪一個雲南養豬廠,在豬的身上去種植人的器官;或者是做腦機介面的,可以讓你用腦的意識而不是手腳去控制所有東西,或者你的思維可以通過一個晶片上載下載。 美國矽谷頂級投資人JimBreyer,TimDraper那兩期我也是挺喜歡的,因為我覺得他們都是對未來特別有洞見的人。 Q 現在《領航者》呈現出來的節目模式與你之前想象的有差距嗎? 于盈: 我覺得任何一個新節目都需要一段時間的摸索前行吧,不可能一開始就做到完全是我想要的那個樣式。但是我覺得比較好的是現在節目已經明確了方向,就是洞見未來和領航人生。所以每一集,其實我都不會只談嘉賓的公司,都會談他們對這個行業發展、對未來社會的一些洞見和他們的價值觀、談對人生有啟迪的一些東西。我做這檔節目的初心也是希望可以傳播好的價值觀和分享一些對未來社會的洞見。 做節目有個積累的過程。嘉賓們說了很多對我很有啟迪的東西,激勵著我往前走,我非常有幸可以近距離接觸他們,向他們學習。 上次去亞布力主持了一整天人工智慧主題的論壇和對話,有嘉賓就說,我是他們見過最專業的主持,不是主持得最專業,而是對於專業知識的掌握,原因是《領航者》人物採訪,從前期準備到對話,到寫稿和寫手記,我對這些內容基本上全部吸收了,所以就能跟嘉賓進行比較專業的對話。 能學到很多,這是我特別喜歡的、很有熱情去做的,雖然真的很辛苦,整天不夠睡,滿世界飛,很多時候還要自己貼錢買書、打車、化妝、做節目設計等,都不介意。我是那種特別渴望有個人成長的人,渴望學習一些新的知識,去開拓自己的視野,特別特別喜歡。 ■本文轉載自《鳳凰名人館》 赞赏 长按石家庄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在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