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牧雨轩 留在清流村的苗氏后裔们依然过着清贫的生活 苗晋卿,字元辅,唐潞州壶关(今山西壶关县)人,出生于女皇武则天光宅元年(年),祖上以儒学著称于世,父亲当过县丞一般的小官吏。幼年时苗晋卿勤奋好学,文章尤佳,因而在科举取士的时候,得以高中进士,步入了他漫长的仕途生涯。他先后活跃于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三朝的政治舞台上。 起初,他久滞县尉一职,后调入朝廷,任过侍御史和度支、兵部、吏部员外郎等职。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年)以后连连高升,至开元二十九年(年)成为正四品大员吏部侍郎,掌管了科举取士的大权。天宝二年(年)他因开科取士不公,被贬为安康太守,转任过魏郡、河东、扶风等地太守,因政绩而封为高平县男,后又再度调入朝廷,历任工部尚书、东京留守、宪部尚书等职。唐肃宗至德二年(年),苗晋卿被委以左宰相的重任,筹划军国火事,其年十二月因功封爵为韩国公,食邑五百户,以后又转任过中书侍郎、侍中、太子太傅,唐代宗时为太子太保。 在苗晋卿长期的政治生涯中,虽然没有什么辉煌的建树,但也有许多令人赞美的事迹。其一是他避寇拒叛,大节可贵。天宝十四年(年)安史叛乱发生后,唐王朝很快丢失京城。苗晋卿身为唐宪部尚书,因威望甚高而受到专断国政的杨国忠的嫉妒和排挤。叛乱一开始,杨国忠奏请唐玄宗,让苗晋卿去担任陕州刺史、陕虢两州防御史,企图把他挤出朝廷,到前线领兵打仗,与安史叛军对抗。他以年事已高、重病在身为由坚决辞去所授之职,这引起了唐玄宗的不满,虽答应了他,但又解除了他宪部尚书的职务。但他仍然翻山越岭,历尽艰幸,到金州避难,后又辗转回到唐肃宗的行在。唐代宗广德元年(年),吐蕃军队又占领长安京城,一些叛臣勾结吐蕃另立朝廷。那时,苗晋卿被唐代宗由侍中降职为太子太保,因病老卧床家中不能行走。伪朝廷想借他的威望装扮门庭,派人抬着轿子,威逼利诱他参加伪政府。而苗晋卿一言不发,不予理睬。苗晋卿不计个人恩怨,始终维护唐王朝的统治,不顾个人安危,忠于唐廷,保全大节,的确难能可贵啊!其二是地治郡有方,深得民心,苗晋卿在做地方官期间,宽厚待人,为官清廉,又善于抓大政方略,所到之处均有政绩,尤其是在魏郡做太守三年期间,政治清明,很得民心。当他调任之后,魏郡百姓因敬重和怀念他,在他生前就为他建立祠庙,树碑立表,歌功颂德。其三是他捐资办学,造福桑梓。苗晋鲫做魏郡太守期间,曾回乡省亲,在回乡途中,走到能望见壶关县城的地方,他就下了车马,步行前进,以示对乡邦的恭敬。手下小吏劝阻说:“太守德高望重,不应当这样自轻贱”,他却说:“过公门都要下马,况且是父母之邦呢?对父母之邦的一切都应该尊敬,你什么也别说了”,硬是步行到城里。到乡里之后,父老乡亲有向他献酒的,他都一律走下台阶接手中恭敬地饮尽,当时人们都赞美他这种谦敬的美德,他还拿出自己俸禄万钱献给乡学为经费,发展教育,造福于桑梓。 苗晋卿位居宰辅时,办事缜密练达,对大政方针也能尽职尽责地提出自己的主张,他曾谏阻了唐肃宗重用奸宦李辅国为常侍;也曾坚决辞去唐肃宗、唐代宗委他在国丧期代理朝政的摄冢宰之职,劝谏二君以国事为重,而不应辍朝治丧,以在纷乱异常的局势下解急,有利于政局的稳定。不过,苗晋卿虽然位至宰辅,却无恢宏大举,显得平庸无为。这一方面是由于他本人过分谦柔,在是非面前往往不敢以理相争,甚至有些明哲保身,故此,史学家讥讽他是“巧官”。另一方面,当时藩镇强横,社会动荡,他作为一名儒臣,又年老多病,在那倚重武将的现实情况下,确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苗晋卿为官三朝,以谦敬敦厚,精细博达为当时人们所推重,却也有过附谀权贵的不彩之举。天宝二年(年)春,他被奸相李林甫授权,以吏部侍郎之职掌管科举取士大权,当时入选进士等第的有64人,御史中丞张倚的儿子张奭参选,苗晋卿与另一主选大臣宋遥因张倚新近得到唐玄宗宠信而想讨得他的欢喜,就将张奭列为甲等头名进士。榜出众人都知张奭本是个草包,对他独占鳌头议论纷纷,有一位县令告诉了安禄山,安禄山上奏唐玄宗,唐玄宗就召集高中的64名进士在花萼楼亲自策试。结果,及格的不到十分之一、二,而张奭手持考卷,整日竟没有写出一个字,交了白卷,当时人们讥笑他是个“曳白”。唐玄宗震怒,贬苗晋卿为安康太守。 永泰元年(年)苗晋卿病老去世,终年81岁。唐代宗因此辍朝3日,为他举丧,谥号“懿献”,后又改为“文贞”。大历七年(年)他作为重臣列入唐肃宗祭庙享受祭祀。 公元年(开元十一年)农历正月,踌躇满志的唐玄宗李隆基倾慕先皇的圣德,体察民情,决定从东都洛阳北巡河东道(道辖域约当今山西)。他带着大队人马,踏着黎明前的霜露,浩浩荡荡行进在太行山的羊肠小道上。登上太行山,唐玄宗感慨万端,写下一首《早登太行山中言志》,诗云:清跸度河阳,凝笳上太行。火龙明鸟道,铁骑绕羊肠。白雾埋阴壑,丹霞助晓光。涧泉含宿冻,山木带余霜。野老茅为屋,樵人薜作裳。宣风问耆艾,敦俗勤耕桑。凉德惭先哲,徽猷慕昔皇。不因今展义,何以冒垂堂。 这次侍驾而行的有张嘉贞、张九龄、苗晋卿等名臣,他们也都写了“奉和”的诗作。苗晋卿的奉和诗如下:奉和圣制早登太行山中言志金吾戒道清,羽骑动天声。砥路方南绝,重岩始北征。关楼前望远,河邑下观平。喜气回舆合,祥风入旆轻。祝尧三老至,会禹百神迎。月令农先急,春蒐礼复行。仍亲后土祭,更理晋阳兵。不似劳车辙,空留八骏名。 曾为唐朝时太子太保的苗晋卿,当初去应试时很不顺利,有一年眼看就要考中了,结果还是落了榜。时值阳光和煦,春色明媚的好日子,他骑着瘦弱的毛驴走出京都大门,赊了一壶酒坐在草地上喝起来,喝的酣醉就地而眠。过了很久,他醒来一看,有位老人坐在身旁,便拱手施礼邀他与自己叙谈叙谈,剩下的酒也送给老人喝了。老人深表谢意。 老人说:“你心里很郁闷吧,想知道前程吗?”晋卿说:“我应试已有好多年了,不知有没有考中的机会?”老人说:“没有问题,您还想知道什么?”晋卿说:“我很穷困,然而很想作一郡之首,能办到吗?”老人说:“比这还要高。”“廉察使吗?”“比这还要高。”晋卿借着酒劲儿猛然问道:“做将相吗?”老人仍然说:“比这还要高。”苗晋卿气坏了,根本不相信他的话是真的,便放肆地说:“你说我比将相还要高,难道能做天子不成!”老人说:“真的天子你做不成,假的,还是可以做几天的。”苗晋卿以为这些话全是无稽之谈,便向老人拱拱手就走了。 后来苗公果然出将入相,唐德宗驾崩,苗公以首辅居摄政三日,应了老人“真者即不得,假者即得”的预言。 随便说一下:苗晋卿的女儿苗夫人是唐朝最为尊贵的妇女,她本人是张延赏的妻子,张延赏的父亲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名相张嘉贞,张延赏本人是唐德宗时期得到宰相,他的儿子张弘靖是唐宪宗时期的宰相,他的女婿韦皋带着检校司徒兼中书令的头衔坐镇西川二十一年。也就是说苗夫人的父亲是宰相,公公是宰相,丈夫是宰相,儿子是宰相,女婿享受宰相待遇。 有关史料:《旧唐书列传》苗晋卿,上党壶关人。世以儒素称。晋卿幼好学,善属文,进士擢第。开元二十四年,与吏部郎中孙逖并拜中书舍人。二十七年,以本官权知吏部选事。晋卿性谦柔,选人有诉讼索好官者,虽至数千言,或声色甚厉者,晋卿必含容之,略无愠色。二十九年,拜吏部侍郎。前后典选五年,政既宽弛,胥吏多因缘为奸,贿赂大行。时天下承平,每年赴选常万余人。李林甫为尚书,专任庙堂,铨事唯委晋卿及同列侍郎宋遥主之。选人既多,每年兼命他官有识者同考定书判,务求其实。天宝二年春,御史中丞张倚男奭参选,晋卿与遥以倚初承恩,欲悦附之,考选人判等凡六十四人,分甲乙丙科,奭在其首。众知奭不读书,论议纷然。有苏孝愠者,尝为范阳蓟令,事安禄山,具其事告之。禄山恩宠特异,谒见不常,因而奏之。玄宗大集登科人,御花萼楼亲试,登第者十无一二;而奭手持试纸,竟日不下一字,时谓之“曳白”。上怒,晋卿贬为安康郡太守,遥为武当郡太守,张倚为淮阳太守。敕曰:“门庭之间,不能训子;选调之际,仍以托人。”时士子皆以为戏笑。属禄山叛逆,晋卿潜遁山谷,南投金州。会肃宗至凤翔,手诏追晋卿赴行在,即日拜为左相,军国大务悉以咨之。晋卿宽厚廉谨,为政举大纲,不问小过,所到有惠化。魏人思之,为立碑颂德。及秉钧衡,小心畏慎,未尝忤人意。性聪敏,达练事体,百司文簿,经目必晓,而修身守位,以智自全,议者比汉之胡广。永泰元年四月薨。 唐李固的《幽闲鼓吹》中,曾记苗晋卿一事。苗公落第归乡,途中遇一老人,自称知未来事。苗公于是问道:“我应举已久,有一第之分吗?”老人答道:“何止此,大有来头,只管再问。”苗公道:“我久困于贫变,但求一郡守,能够得到吗?”老人道:“更向上。”苗公问:“那么按察使呢?”老人道:“更向上。”苗公惊异,再问:“为将为相吗?”老人答道:“更向上。”苗公发怒,说:“将相更向上,难道能作天子?”老人笑道:“真者不能得,假者即可得。”苗公以为事属怪诞,惊出一头汗。后来苗公果然出将入相,唐德宗驾崩,苗公以首辅居摄政三日,应了老人“真者不能得,假者即可得”的预言。可见命皆前定,安知人间没有第二个苗公?苗氏堂号“惠化堂”由此而来。 《唐史国补》写道“苗夫人,其父太师也(苗晋卿),其翁张河东也(张嘉贞),其夫延赏也,其子弘靖也,其子婿韦太尉也。” “张延夫人苗氏,父晋卿,宰相。翁嘉贞,宰相。夫延赏,以节度使拜相。子宏靖,宰相。婿韦皋,以宰相兼西川节度。自古夫人之贵,无如张夫人者。”(《壶关县志》) 《壶关县志》云:苗晋卿的墓地就在龙溪山下的这片土地上 赞赏 长按白癫风 医院复方骨肽注射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