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那不是我想要的 看名字和简介一定认为这是一部抗日题材的主旋律电影。我们看过了太多展现国恨家仇的东西,而这些并不是许鞍华想说的内容。 首先看电影主要剧情。电影使用了三幕式的手法:第一幕着重点介绍主要任务出场以及完成当时在香港的茅盾等文学家的营救任务;第二幕说道周迅是如何加入游击队工作以及和叶德娴之间的母女感情;第三幕是说周迅等人为了抗战大局选择牺牲叶德娴的过程。 这次导演着重想表达的个人认为有两项: 1..当时香港的历史气息。香港因为种种原因在抗日进程上始终不是正面战场,想要呈现的大的战争场景显然是不合适的。许鞍华明智用了抗战的壳子,核心却变成了她个人也比较了解的那个时代下人物们的状态。尤其明显的酒楼婚宴一场戏,对剧情进展推动作用不大,但对表达的作用极大,媒婆需要两家人公用、餐具需要清点才能上菜,这些细节告诉观众当时战争物质匮乏的年代小人物们的生活状态,这种细节的运用方式在许鞍华其他电影中也是屡见不鲜。在人物关系的处理上一如既往的淡化了戏剧冲突—这就是生活,生活中的人物关系是不需要有那么多外界冲突发生却可以一直有微妙的变化的。 .老港片的类似于《英雄本色》的个人英雄主义(主要第一幕)。可能是出于个人爱好,或是想坚守这个老港片最拿手的题材之一。导演把电影中彭于晏的角色塑造成了几乎等同于小马哥的角色。只身一人消灭整个日本小队等壮举多次发生。关于这个人设应该说成功与失败并存。成功在于一定程度上拍出了老港片的特色,观影体验上具有一定的爽快感。失败在于,看完电影仔细品味后,对于整体电影的气质是形成了某种割离感。 导演一贯的的长处和短处 许鞍华作为华语电影最知名的女导演,其作品可以分成两部来看待。其一驾驭的比较出色的《天水围》两部曲、《桃姐》这类讲述以两到三个主人公为小单位的人物关系的电影。其二个人认为成品效果不是那么理想的如《黄金时代》。可以看出许鞍华在展现小人物、小关系的日常状态时中总是能找到独到的切入点。而一旦将视角放大,想要呈现大时代、众生相的技法上就显得捉襟见肘。在本片中许鞍华做到了很聪明的扬长避短,虽然人物不少但是都是讲述个体与个体的相处。 也许是学习比较文学的硕士导演出身,许鞍华后期对于文学的热爱以及电影的文学性表达也是一大特色。尤其上文提到三幕式手法,在观影过程中犹如一篇散文,那种随着时间流淌一阵风缓缓吹过,不经意间在你脸上留下伤口的散文。这也是这位女导演给人一贯的印象,以及与其他男性导演相比最大的特点。 最后说一下两个缺点:1.许鞍华对于演员的调教一般。即使带出过影帝影后,也是典型的戏带人的套路,与其调教能力关系不大。本片来看,除了叶德娴其余演员即使像周迅的表演也可以说始终没有进入状态。.用力过猛却不能拳拳到肉。例如本片中霍建华的角色,作用除了多次强行点题“明月几时有”、莫名耍帅讨好观众外可以说非常鸡肋。 赞赏 长按拉萨白癜风专科医院治白癜风乌鲁木齐哪家医院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