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国·陕西·榆林 一部镌刻崖上的史书 除了西安碑林,陕西还有一个碑林,也是陕西最大的摩崖石刻——“塞上碑林”红石峡。作为万里长城上罕见的一道风景线,长城书法艺术的一大宝库,集奇山秀水、古刹石窟、摩崖石刻、水利枢纽于一体,展现了古代军民驻守“九边重镇”榆林所抒发的戍守边塞的豪情壮志。 1 九边重镇罕见胜境 榆林位于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交汇处,因“北瞰河套,南蔽三秦”,位居要津,成为明代边境长城上的军事重镇,长城“九寨”之一。榆溪河自北向南,经榆林城西流过,盛夏之际,两岸绿树宛如绿色缎带,镶嵌在漫无边际的沙漠之中,成为陕北塬上的一大景观。 榆林作为一座年代久远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城内有很多建于明清时代的衙署、庙宇、府邸、店铺等,就连一般的民居,也多是正宗的京式四合院。这里林草葱绿、牛羊成群、牧歌悠扬,别有一番诗情画意。榆林的特色风味食品也令人大快朵颐:米脂驴板肠、绥德油旋、清涧煎饼、佳县马蹄酥,尤其是定边手抓小羊羔肉,细嫩味美,百吃不厌。 出了榆林古城,溯榆溪清流北上,这条丰饶的河谷,就像一巾翠绿的飘带蜿蜒曲折。榆溪河古称帝原水,它的源头是沙窝处的一股清泉,从遥远的河套蜿蜒而来,全长两百多公里,控制流域面积五千五百多平方公里,它是无定河的主要支流,也是造就榆林地区鱼米之乡的源泉。 陡步五六公里后,就到了长城口红山脚下。清代榆林著名书法家陈璋题写的“三山拱翠”匾额,就是描写榆林古城北依红山,东据驼峰,西临黑山的胜境。红山赤石岩,驼峰黄土丘,黑山黑土岭,三座颜色不同的山峦,拱卫着翡翠般碧绿的榆林城。红山山门上方镌刻着“红石峡”三字,是我国著名美术家、教育家王森然先生的遗墨,王先生早年曾在榆林中学执教,致力传播新文化,为刘志丹将军的导师。 越过门楼,首先扑面而来的是两边东西相峙的赭色石崖,崖壁上布满了星罗棋布的石刻题匾和大大小小的洞窟。沿壁根石阶而下,绿荫掩映间,一条碧水穿峡而过,潺潺作响,徜徉于双崖壁立的峡间。 峡分南北两段。北峡两壁中分,上为榆溪河聚水而成的天然湖泊,浮金耀银,一股清流溢出湖面,形成一道飞流直下的瀑布,然后穿越西壁石窟而南下。站在岩头,只闻水石相击,如狮吼,如雷鸣;波翻浪滚,似雾起,似云涌;登临洞口,顿觉寒气扑面,沁凉爽人,历来被誉为奇观,洞口刻有赫然醒目的“蛟窟龙窝”四个大字。 是日晴天万里,初升的朝霞将红石峡抹上一层浮动的金色,只可惜不是傍晚,不能一睹“榆林八景”之一的“红山夕照”的风采,但朝阳之下的红石峡空无旷幽静,绚丽如金,成千上万的燕子上下翻舞,也别有一番情趣。 2 长城书法艺术宝库 红石峡位于城北五公里,峡内榆溪河水穿峡而过直达城西。因山近红石而得名,又因两峡东西对峙,山势峭拔雄伟,也称“雄石峡”。关于红石峡的起源,始筑年代史料不详,当地流传有两个版本。 《榆林府志》说:宋朝时,榆林这一带归属西夏国管辖。当时红山有股泉水自穴中涌出南流。西夏太祖李继迁(—)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派人障水别流,凿石为穴,埋葬祖先,复引水其上。因此,在红石峡水库的普济桥东侧原立碑一座:“西夏王李继迁葬乃祖彝昌于此。”现碑已毁。 另一个版本是,年,余子俊任延绥巡抚都御使,准备修筑长城。当时,红山北边,清水河的水汪了个大海子。海子中间的水寨中住着一伙抢夺蒙汉人民牛羊、粮食、衣物的水贼。为消灭这伙强盗,余子俊便派人在此凿石为渠,引海子的水从榆林城西南流入无定河。水退后,余子俊派大军消灭了这股强盗。当时,把凿开的石峡叫红石峡,引入的渠水叫榆溪河,两岸凿修的灌溉叫广泽渠。 姑且不论这两个版本的孰是孰非,但从两者间的逻辑可梳理出一些共同的线索,一是红石峡的开凿时间大约在宋代,早于榆林城;二是这里是一处集边防、水利与石窟摩崖于一体的人文胜境。 红石峡两壁双峰对峙,依壁凿石成窟,窟内原有石造像、泥塑像、浮雕石刻、碑刻题记等,但“文革”中基本荡然无存。现存大小石窟33处,大多分布在东崖,西崖仅有5窟,部分窟以隧道连通。 红石峡摩崖石刻从数量和艺术价值而论,在全国极为罕见。分布在东、西两崖石窟间的崖壁上,现存近两百块,似一座硕大的天然碑林。字幅大者达丈余,小者不及楹寸;雕刻技法有阴刻、阳雕、阴阳结合的飞白书;书法艺术诸家并存,真、草、隶、篆俱全,另有弥足珍贵的满文题刻;题刻形制以横幅为主,兼有楹联、条屏。丰富多彩的题刻形式,美不胜收的书法作品,令人目不暇接。 倘佯其间,脚下是潺潺流动、清澈见底的榆溪河水,在此观景赏字,古意浓浓。从摩崖石刻的内容看,有感叹历史悠久、红石峡胜境绝美的石刻,如“禹迹摩崖”“中华天柱”“天外奇峰”“瀚海蓬莱”“开天图画”“天成雄秀”等;有形容其军事地位之险要的,如“大漠金汤”“长天铁垛”“九边锁钥”“雄镇三秦”“榆关雄山”“威震九边”等。 也有表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如“中外一统”“蒙汉一家”。而“三山拱翠”为清代榆林书法家陈璋所书;“榆溪胜地”则是左宗棠所题,字迹苍劲、有力。在抗日战争期间,有榆中师生题刻的“力挽狂澜”和马占山将军手书的“还我河山”,抒发了在民族危难之际的爱国热情。不难看出,红石峡摩崖石刻,如同一部刻在石壁上的史书,直观地再现了历史的风云际会。 东崖中部有“翠然阁”,晚清时又称“凌云阁”。历代文人雅士喜欢在这里把酒临风,品茗赏景。年5月,中共榆林县委在此召开了党的活动分子会议;次年8月中共陕北特委第二次扩大会议也在此召开,白明善、刘澜涛、贾拓夫、刘志丹等参加了会议,在陕北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红石峡既有自然之造化,又有人力之功,气势雄浑,历史悠远。置身其间,移步换景,处处惊喜!(谢谢浏览) 小视界·大世界·长按识别收藏 我们·中国·陕西·榆林 杨永发摄文 赞赏 长按北京看白癜风效果好专科哪里看白癜风专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