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艳春,辽宁抚顺人,云南民族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佛教;出版学术专著三部,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完成省部级等项目三项,获得省部级及地厅级奖励多项。 翟老师现兼任昆明佛学研究会、昆明千佛堂佛教经典研修班导师。《周理彻庸〈谷响集〉禅学思想管窥》原文刊载于《中国佛学》。 彻庸禅师,释印严作 彻庸,明季滇僧,十一出家,四十九岁圆寂,一生以华严为宗,戒律为行,禅净双修,为历史上云南僧侣的楷模。其编著《曹溪一滴》收入《嘉兴藏》,对保存云南佛教文献有着的重要的意义。《谷响集》集录了彻庸禅师的法语、偈颂、诗文等,为研究周理彻庸的重要资料,集中体现了他的佛学修养、禅修境界。《谷响集》主要包括的内容:一是通过日常生活的表达禅境:二是通过外在事物的描绘、比况等手法,托物言志;三是通过诗文直接说教,表现佛理;四是与众居士的论答往来,启教后人。五是部分禅偈。本文从《谷响集》契入,通过禅离思量分别、禅打破二元对立、禅不离日用、禅净合一等四个方面,管窥周理彻庸《谷响集》所蕴涵的禅学思想。 彻庸、谷响集、禅 彻庸,初号彻融,后从陶珽居士之议改为彻庸。彻庸十一岁拜鸡足山大觉寺遍周为师,到四十九岁舍报圆寂,僧行三十八腊。一生以华严为宗,戒律为行,禅净双修,为历史上云南僧侣的楷模。“自彻庸起,云南禅宗进入了一个临济、曹洞宗相举并重的时期,同时也进入了一个佛儒相融的时期。”[1]在滇地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陈垣在《明季滇黔佛教考》中言“有明中叶,佛教式微已极,......计明自宣德以后,隆庆以前,百余年间,教律净禅,皆声闻阒寂全中土如此,不独滇黔然也”[2]“滇西自古庭后三百余年,祖灯再焰,实从斯始。”[3]可见彻庸在云南明清佛教史上的地位。笔者以为纵观明季云南僧侣群体,在佛学修为上应首推周理彻庸。 《谷响集》开篇陶珽作小传和序,在小传中评彻庸“一轮皎月,万行庄严”[4]实是周理彻庸一生行持的真实写照。在陶珽的序中我可以看到彻庸修行心路上的这样几个阶段:一、彻庸十八岁读《顿悟要论》、《维摩诘经》始修禅宗,知所用心处;二、“又以空观习定,大有得力处,及读大慧、中峰诸书,乃知用无所用处”[5]三、“邂逅密藏和尚印证,四楞始觉帖地”[6]四、参密云和尚得法。同时向我们展示了彻庸佛法修证的四个阶段。彻庸从十八岁始习禅,确立用心处;到后来浸润于临济禅,阅宋代大慧普觉、元代天目中峰诸书,修为见长,以万法实相空观习定;而后彻庸在姚安得密藏指点参禅要诀,颇有悟出;再到参谒密云和尚,两人成为莫逆之交。后期彻庸在妙峰山开堂说法,常当头一棒,考验悟境,禅风峻烈。 一、《谷响集》结构 《谷响集》收在《曹溪一滴》卷八,为周理彻庸所撰,包括了法语、偈颂、诗文等内容,部分是当时作为彻庸禅诗的侍者洪如法师随录的,是研究周理彻庸佛学思想的重要资料。“谷响”之名,取自永明大师《宗镜录》,其百卷之末有偈云:“化人问幻士,谷响答泉声,欲达吾宗旨,泥牛水上行。”[7]彻庸此处喻意《谷响集》所作如空谷回响,随声而应。《谷响集》内容主要结构如下。 1、通过日常生活的表达禅境:比如诗文《补衲》、《翻经》、《静坐》、《睡起》、《夜坐水边》、《采芝歌》《与徒行脚》; 2、通过外在事物的描绘、比况等手法,托物言志:比如《观蚁》、《苍蝇》、《螃蟹》、《萤虫》; 3、通过诗文直接说教,表现佛理:比如《戒杀》、《猎者获鸟》、《行住坐卧偈》、《福慧箴》; 4、通过与众居士的论答往来,启教后人:比如《答陶不退居士阅华严合论并叙》、《中秋寄陶紫阆居士》、《与赵直指讳芯孟》、《答戈给谏讳允礼》、《与陶工部珙》; 5、部分禅偈:比如《净土偈》与《云山发愿文》、《楞严咒》,主要体现其反映出的禅学思想。 彻庸周理禅师与陶不退居士,释印严作 二、《谷响集》禅学思想 1、禅离思量分别 彻庸认为禅悟的境界是是自我本性与万物本体和谐统一的真实呈现,所以是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因为一思议即是攀缘,一言说便是不中。实际上思维总是割裂世界的某一片或者某一事物与世界整体的联系。《法华经》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指众生离思量分别之种种执着,方能契入本来实相,这也是释尊说法之实质。彻庸在《示月面禅人法语》中说道“但禅岂可是说得的,又岂是参得的。说得的是唇舌牙齿风息鼓播而成音声,参得的是意相交加钻研而成道理,都是戏论,都是法尘。禅岂是任么而然?教中谓:若以思惟心测度如来大寂灭海,如取萤火烧须弥山;又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8]“大众还会么?会则直下便是,莫于意根下,左思右想,才落思想便隔千万里。”“参禅莫思多,思多转迷瞒,多少参禅客,只向意里忙。”[9]禅悟境界本来无形,既在经验范畴之外,亦在语言概念之外。“法离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10]真正的悟境只能是禅修者个人的体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当摒除了一切意识方式,“本来现成”的境界便会油然而生,不加任何雕饰涂染的本来面目就会豁然出现,这时也就具有了禅的完整的心态。 彻庸在《参禅偈》中用大量篇幅描绘了这种禅悟的状态:比如“参禅才摄心,便被心所碍,形影不相离,何时得自在”[11]“参禅不是习,参禅不是修。生死不明白,只向本参求。”“参禅不是止,参禅不是观,一个疑团心,钻在话头上。”“参禅参何物,法界无依止”[12]禅所表达的意蕴,不在于思维、语言层面上,因为二者作为载体是有限的,然其所含之旨趣却是无限的。同时也说明禅在本体层面是不受思维、语言文字束缚的。禅是自性的彰显,是在日常生活和生命现象中呈现宇宙的本体。 2、禅打破二元对立 禅宗强调当下直接的体验,这种刹那片刻的真实,是打破主客二元对立后,无碍无滞的绝对主体性的顿时彰显,一片湛然澄明。在《朗目和尚浮山法语句》齐物诗中有:“心到平时物我齐,等闲行处自相宜。但教法性无差别,不问兴慈与任威。”[13]“物物更无心外法,个中能有几人知”(春望)[14]“坐到虚空粉碎时,此生心地自平夷。拨开智眼元无智,打破疑团更不疑。”(呈焦弱侯太史)[15]“一心祗这是,万法本来齐”(五言律八首)[16]“我爱青山全是道,青山与我亦忘年”(卧云)[17]等诗中我们能够看出,彻庸和尚的禅是打破了主客二元的对立,是时间的永恒构成,是空间的万物的一体,是对禅宗超二元对立的自心的认同。陶珽也这样描述他:“是时师已从空观入定,又从定发慧、知见正而性光朗、疑情勃勃欲动,而话头时书逼拶上身矣。欲罢不能,佛力加被,密藏印证赞叹久之,喜滇中佛法幢在兹,岂诬也哉?比得古庭录,心师之,恍若付嘱者。语言文字外卓有觑入,得大自在。”[18] 禅悟不是主体对客体的思辩认识,不是主体对客体的逻辑判断,而是生命此刻的如实体验。彻庸自出家,经“空观习定”而得开悟,而后浸润于临济禅,见“禅无智巧”、“禅无别法”“禅绝疏亲”的超验境界。其诗《弥俺洪汉禅人》集中反应了禅的这种打破二元对立的超经验境界。“参禅绝疏亲,无古亦无今,欲识禅宗旨,泥牛水上行”[19]禅无对立、无亲疏、无古今,因为一切对立都是人为的,执着一边,陷入对立便是苦,因此必须破除二元对立的观念。“泥牛水上行”被认为古今很少有人解得。永明大师《宗镜录》记载:“如何是泥牛水上行?”曰:“你问泥牛去。”客曰:“老人又相戏耶,泥牛如何解说话?”曰:“你不见永明言,文彩生时,皆是为你说真实道。湛愚老人如何及得泥牛?若见泥牛,定吃泥牛棒在。”又问曰:毕竟如何是最后一言?”曰:“开口便不是。”[20]其实“泥牛”和“水”的本质是“空”,泥牛入水化为虚无,真正的禅旨是不落两边,不留痕迹,不执著于任何表象的。禅的目的,就是要打破主客两橛、物我对峙等二元割裂时,主体自我不自由状态。只有超二元对立的“无常”、“无我”,才能够“如所存而显之”。 3、禅不离日用 禅以圆融无碍、平常心作为参禅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自然把禅转化为一种生活哲学,实质也是把般若之空融会贯通成为一种自然人生的最高境界,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文人事大夫普遍意义上所追求的生活——一种自由、自主、独立的人格和人生境界。彻庸的作品中普遍反应了这种平常心。其中在《上天童密云和尚报国院小参》中题:“都是穿衣吃饭,莫教念佛参禅。”[21]“参禅连至理,不离日用间”(参禅偈)[22]“若人欲识天真佛,只向穿衣吃饭观。”[23]“参禅达至理,不离日用间;春夏秋冬佛,东西南北天。”[24]“闻无事饥来吃饭,困时打眠。”(采芝歌)[25]“无事山房门不开,碧垓香草叶抽台。此时身在白云间,犹梦云山坐天台。”(睡起)[26]正是彻庸平常心的写照。如果我们再深挖“平常心”的根源,会发现平常心源自于担当对万法实相的把握。 六祖慧能的再传弟子洪州马祖道一禅师的特点是以平常心为道,认为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27]一切法皆是佛法,诸法即解脱,解脱者即真如。诸法不出于真如,行住坐卧,悉是不思议用,不待时节。[28]彻庸继承了洪州禅“作用是性”的思维模式,即本体消融在作用中,佛性消解在“平常心”中。这种对禅的理解反应在彻庸的作品中,便是“明月不随流水去,梦回高卧白云间”(夜坐水边)[29]“不忮不求无怨欲,衲僧何处不清凉”(答陶不退居士阅华严合论并叙)[30]的随缘任运、听其自然境界。这是一种人生哲学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情趣。“白云几片清风一线,拈头作尾补成一片。年老眼花气衰力倦,更有一缝虚空那边”(补衲)[31]“归家去漫熬松柏,细煮清泉。闲来时山头摘橛,涧下采芹。山中乐松花半岭,茅屋两间。到晚来清风作伴,明月为俦”(采芝歌)[32]这些诗中我们即可以看出彻庸和尚平凡日常生活,在这里禅悟境界也成了一个诗化了的艺术世界。正如宗密言:“起心动念,弹指、謦咳、扬眉,固所作所为,皆是佛性全体之用,无更第二主宰。如面作多般饮食,一一皆面,佛性亦尔。全体贪、瞋、痴、造善恶,受苦乐故,一一皆性。”[33]禅在生活化的同时也行为化了。崇祯辛巳()彻庸示寂,临终遗偈曰:“生来也如此,死去也如此,梦幻空华,物恒顺常如是”[34],终年51岁。其徒洪宗悼师诗曰:“欲识师之面目兮?李花白桃花红,欲问师之何在兮!苍山高洱水深。”“李花白桃花红”万物如常;“苍山高洱水深”时光如是。也许这就是彻庸禅师在修行途中给后人的启示,让我们以一颗平常、柔和、恬淡的心去感受世间的蝉鸣风动、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让我们在“一朝风月”中领悟“万古长空”。 4、禅净合一 彻庸禅师强调禅净合一,把参禅和念佛结合起来,这也是彻庸具体的修证方法。即用戒律摄护,禅净双修。历史上禅净两家虽然始终保持着各自独立的形态,但在禅净、教净、禅净教的结合、调和趋势中,净土是无处不在的。明代,净土之教比较昌盛,从“国初第一禅师”楚石梵琦,到明末四大高僧的最后一位藕益智旭,都推崇净土法门。尤其是明中后期,净土信仰遍及教内教外,又加上云栖株宏等大师的极力倡导,净信之风更加炽盛。彻庸禅师《谷响集》中有大量篇幅的“净土偈”体现他的禅净合一思想。“不须分作十六观,不须更作三等乘。但观一尊弥陀佛,百千三昧一时成”“单提净土一門,同修念佛三昧。”[35]“一心念佛,回向西方。”“禅净双修,福慧两严。”[36]“但念佛有二种:一口头念报身佛,二心头念法身佛。末见性人念口头佛;己见性人念心头佛,以心融十方。故念佛一声,十方震动。”[37]藕益智旭在论述禅净关系时有言:“无禅之净土,非真净土;无净土之禅,非真禅。”“念佛不碍参禅,参禅不碍念佛,法虽二门,理同一致”[38]指出了念佛之亦禅亦净的特点。祩宏说“念空真念,出入无生。念佛即是念心,生彼不离生此。心佛众生一体,中流两岸不居”。[39]意思是说,禅宗的念空和净土的念真,禅宗的无生和净土的往生,禅宗的念心和净土的念佛,净土的往生佛国和禅宗的既身成佛,二者在本质上有着相通之处。彻庸在《谷响集》最后的《云山发愿文》中也体现了这种禅净合一的思想,同时指出了念佛、参禅二者不一不二,亦禅亦净的特点。 彻庸法偈,释印严书 三、彻庸在云南佛教史上地位和作用 1、彻庸编著《曹溪一滴》收入《嘉兴藏》,对保存云南佛教文献有着的重要的意义。《曹溪一滴》除彻庸编著的滇南僧传外,还收录了大巍禅师的《竹室集》、朗目本智的《浮山法句》。大巍禅师《竹室集》收在《曹溪一滴》卷六,集录大巍的示众、拈古、颂古、诗偈等;朗目本智的《浮山法句》收在《曹溪一滴》卷七;集录朗目和尚的浮山九带序、书、偈颂等内容。卷末附《云山梦语摘要》二卷。陶珽在《谷响集》序中言“所幸产我彻公,结集漕溪一滴,与诸方换却眼睛,为前人重开生面,功亦伟矣,法莫尚焉。”[40] 2、彻庸禅师弟子众多,著名的有无住洪如、洪度、洪希等。对后来的云南佛教有着重要的影响。故清高映《鸡足山志》卷七云:“南中自古庭大振宗风于明正统间,至弘治六年()示寂后,真修者唯知净土,否则粥饭同餐,栾头焚献,即谓不坏家门矣。向上一事,匪特不行,且无知者。自彻大师夙具青莲妙音,直入红炉锻炼,坐参游究,得法上乘。崇祯甲戌(),赴天童印证归,大建慧幢于滇黔。其徒无住嗣之,其孙非相嗣之,彰昏衢于杲日,芟荒迳以康庄者,彻大师之力也。允宜为古庭后之一人。”[41]笔者深以为然。 3、彻庸十一岁拜鸡足山大觉寺遍周为师,到四十九岁舍报圆寂,僧行三十八腊。一生以华严为宗,戒律为行,禅净双修,为历史上云南僧侣的楷模“自彻庸起,云南禅宗进入了一个临济、曹洞宗相举并重的时期,同时也进入了一个佛儒相融的时期。”[42]在滇地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李建欣:《妙峰山彻庸周理禅师论》收入:《妙峰山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年,第页。 [2]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北京:中华书局,年,第1页。 [3]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北京:中华书局,年,第19页。 [4](明)彻庸:《谷响集》,《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25册。 [5](明)彻庸:《谷响集》,《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25册。 [6](明)彻庸:《谷响集》,《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25册。 [7](宋)延寿:《宗镜录》,卷《大正藏》第48册,第页下。 [8](明)彻庸:《谷响集》,《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25册。 [9](明)彻庸:《谷响集》,《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25册。 [10]《景德传灯录》卷28,《大正藏》第51卷,页下、页上。 [11](明)彻庸:《谷响集》,《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25册。 [12](明)彻庸:《谷响集》,《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25册。 [13](明)彻庸:《谷响集》,《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25册。 [14](明)彻庸:《谷响集》,《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25册。 [15](明)彻庸:《谷响集》,《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25册。 [16](明)彻庸:《谷响集》,《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25册。 [17](明)彻庸:《谷响集》,《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25册。 [18](明)彻庸:《谷响集》,《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25册。 [19](明)彻庸:《谷响集》,《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25册。 [20](宋)延寿:《宗镜录》,卷《大正藏》第48册,第页下。 [21](明)彻庸:《谷响集》,《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25册。 [22](明)彻庸:《谷响集》,《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25册。 [23](明)彻庸:《谷响集》,《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25册。 [24](明)彻庸:《谷响集》,《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25册。 [25](明)彻庸:《谷响集》,《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25册。 [26](明)彻庸:《谷响集》,《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25册。 [27]《景德传灯录》卷28,《大正藏》第51卷,页上。 [28]《景德传灯录》卷28,《大正藏》第51卷,页上。 [29](明)彻庸:《谷响集》,《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25册。 [30](明)彻庸:《谷响集》,《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25册。 [31](明)彻庸:《谷响集》,《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25册。 [32](明)彻庸:《谷响集》,《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25册。 [33]《续藏经》第1辑14套,第3册,第页。 [34]《彻庸和尚塔铭》收入释印严主编:《妙峰山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年,第页。 [35](明)彻庸:《谷响集》,《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25册。 [36](明)彻庸:《谷响集》,《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25册。 [37](明)彻庸:《谷响集》,《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25册。 [38]道衍:《净土简要录》,《续藏经》第2编,第5册,第页上。 [39]祩宏:《阿弥陀经疏钞》卷3,《续藏经》第33册,第页上 [40](明)彻庸:《谷响集》,《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25册。 [41](清)高奣映编:《鸡足山志》,云南省大理州文化局新闻出版内部资料,年,第-页。 [42]李建欣:《妙峰山彻庸周理禅师论》,收入释印严主编:《妙峰山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年,第页。 赞赏 长按白癜风可以治疗得好吗庆国庆中科白癜风预约就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