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3-24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清流长校搬龙习俗

长校拔龙南风摄影

龙是中华民族图腾,极受炎黄子孙的景仰。不同地区的不同人民无不以载歌载舞的形式举行迎龙活动,以抒发对龙崇敬的真挚之情,绵延千年,无论时代更迭,不曾断绝,而长校的搬龙以独特形式,伴随文化的发展传承,至今依然一脉相承。年11月20日第二十五届世界客属会清流“灵台朝觐”活动中,由位长校后生子组织的“灵台飞龙”,深获余名海内外客属乡贤佳赞。

长校拔龙陈汝辉摄

每年正月十三至十五元宵佳节,长校有四条龙灯同时共舞,辉映着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盛况,闹得沸扬热烈,盈街盈巷人群爆满,而邻近四堡境域的村村寨寨也是被龙灯闹得沸扬热烈,连不足百户人家的山村龙灯无街巷可游,则欢游在山峦旷野,任山村充满祥和欢乐。

一、龙的传入

长校龙灯肇始于明清间。据传,长校有一村人在苏杭一带经商,赚了一批银子,并娶一位苏州女子为妻,直至花甲之年,商人决定回村颐养天年。回乡未几,正值元宵佳节,这位苏州女子却愁思百结、茶饭不思、彻夜难眠,日显憔悴。其夫问之,她眉梢紧蹙,默然无语,泪波盈盈。经夫再三劝慰,依然愁绪绵绵,微声叙诉,我思念故乡的花灯。商人在苏州经商多年,苏州成了他第二故乡,何尝不想那艳美的花灯,经妻一挑撩,便立即组织乡邻,绘出图样,精心仿制,在街巷迎游,释去她浓郁的思乡之情。而后,经历不断的创新、发展,才演绎为板凳龙。

长校游龙灯与别处不同的是,有独树一帜的搬龙。而且带动了紧临的江坊村。每次长校东嶂搬龙之后,江坊村人唯恐福运被长校村人搬走,于是,也组织搬龙,将福运搬回,不致被长校独占。搬龙成为长校独特的文化习俗。

长校拔龙陈汝辉摄

二、迎龙——搬龙形式

继元宵花灯之后,搬龙是长校村人高潮迭起的又一次隆重活动。一般是三年进行一次。搬龙日期的选定一般是正月十六日至二十日之间。要看龙脉是否吉利。长校龙脉由东龙、西龙组成。龙脉是村人命脉之所系,关系着村人的平安吉祥。因此,需东西大利才能举行。凡家有成年男丁的,都要出灯,但不强迫,全是自愿参加。经村中长老集议确定日期之后,即在大街贴出红榜昭示子孙,鼓励踊跃出灯。搬龙活动分两日进行。第一日是在东嶂的九峰寨集结接灯;第二日在西面的乌石岗集结接灯。如当年是西方大利,则先在西方接灯。

搬龙的经费筹集,解放前由伍郎公蒸尝田项内开支;解放后,或发动捐款、或按人丁摊派。花灯制作费用由各户自行解决。龙灯蜡烛,或由村统一分发,或自行购买,视经济情况而定。但再穷人家也踊跃出灯,以不致被村人取笑。

虎头图片来自朋友圈

东嶂搬龙:东嶂高山耸峙位村东之九峰寨,离村约10华里,是长校主体龙脉。当天午饭后,龙头、龙尾、虎头牌、铜锣、神铳由一帮人扛着先行上山。随后,灯民们陆续扛着花灯上山接灯。其时,九峰寨上铳声隆响,人声鼎沸。接灯自由结合,只要前后灯友个儿相差无几,便可相邀接在一起,以利彼此照应,该搬时搬、该退则退、步伐协调、动作一致。参与搬龙的花灯都有一两百人,织成一条艳丽飞舞的长龙。

长校拔龙:山顶接驳龙身、祭龙陈汝辉摄

接好灯,已是午后两三点钟,九峰寨铳声盈耳开始祭龙。这是初祭。主祭地点选择在较为平整的山头寨子垴上进行,其仪式与祭祖仪式大体相同,严肃庄重。将龙头放置在方桌,摆香案、陈供品,宰大猪,并在虎头牌、龙头、龙尾洒些猪血,以示吉庆。紧接着是村中长老焚香、祷告,礼生宣读祭文。祭礼在隆隆铳声、十番锣鼓乐曲声中进行。祭毕,焚完祭文,三声铳响,由虎头牌开道,两面铜锣随后,从山顶逶迤前行,三五名壮汉护卫龙头,以防摔倒碰撞,确保万无一失。一路锣声镗镗、铳声隆隆,沿着弯曲山道,向村中行进。

长校拔龙:龙灯下山陈汝辉摄

这时,已是夜色阑珊、万家灯火、龙灯渐次进入村中。在村前的垄头山伍郎公坟前焚香点烛、敬揖之后,即进入村街,将灯停妥,抬灯人员各自回家用餐。只待三声铳响,人们又各自回到灯位,待人群到齐,抬灯沿村环游。龙灯所过之处,户户焚香点烛迎接。龙头由南门转入小巷,倚着高墙的转角处,观灯的人们齐声欢呼:搬呀,搬呀!迎灯队伍除护佑龙头的一帮人外,个个欢呼雀跃、弯腰曲背,使出力气,叉开双腿,齐声吆喝:一二三,搬呀——那阵势真如战鼓齐鸣,步伐一致,将龙头一次次的搬回主街,而后,缓缓前行,直至龙头转了角,走进小巷,又是故伎重演,直闹得迎灯人员力气耗尽,才随着龙灯前行。走进了另一个转角处,又是呼声再起,却远不如初时的猛烈,护佑龙头的壮汉们硬是拉着他们缓缓前行,尽管后面的迎灯者很不服气,却已无回天之力。而有些灯板经不起不断的折腾而断裂,甚致灯板的花灯燃烧起来,灯友们却高呼:火烧花灯蓬蓬发。需一次次的停下接灯,经过几番奋力拼搏的人们,个个累得大汗淋漓,已是精疲力竭,趁着接灯之际微喘口气,接好灯,又继续前进,如是沿村环游三次,而后到庵下坝一块草坪围灯。

搬龙之时,远嫁他乡的姑姐都会回村观灯,凑着热闹。而邻村,近些年远在城区的人们也涌入长校观赏这盛世壮举,热闹非凡。汉子们的灯板抬回家,便与亲朋戚友共饮搬龙酒,呼吆喝六的猜拳行令,直至一醉方休。

长校大花灯图片来自朋友圈三、搬龙的成因

宋之初,长校先民一路艰辛辗转,从陇西来到这林海漫漫,山兽出没的陌生之地,被雷电风雨,洪水肆虐,被困惑得无可奈何,欲求之解脱。村人崇拜石头、树神、神佛,又迎来龙的图腾,庇荫全境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以及村人的平安清吉,幸福样和。同时在校溪之上架构屋桥,砌筑水坝、封禁山林、护佑“风水”。筑坝之时,经村人集议,砍伐北邙岗风水林禁区的几株百年古松用之以筑坝。坝成未几,长校却招来一场痛彻心肠的灾难。一时间,全村数十名丁壮先后罹难,哭声盈村,村人茫然。之后,抬着大猪,祭祀龙神,服用草药,才消散那朵不幸的阴云。后村人悟出,北邙岗是村之龙脉所系,怎能将龙山的松木砍伐,也许是龙对村人的严厉警告。

由于对龙的无限崇敬,长校境域有诸多以龙命名的地名,如后龙山、龙颈里、龙舌上。仅此还不够,还在村中迎龙、游龙、使龙之精神在村中发扬光大。而经年复一年的元宵迎龙活动,为更好的将龙神请进村,对村人的庇荫,不能任东西主峰的龙神终年累月伺守那方寸之地,远水救不了近火,于是在祭祀祖先时,经村人集议,委以隆重仪式将东西龙之主峰的龙迎进村,方能更好的庇荫村人,尤其是村中那刻骨铭心的记忆,镌刻在村人心中,更是激发了村人对龙的精神寄托,于是,就有搬龙之举,为村人世代传承。

长校村历经数百年发展,形成人丁兴旺,连迁出外地的裔孙达万之众,形成四大房族,各房有独立聚居之地。由于山林、土地、毗连的房屋、坟墓或为方寸之地,或为坟墓,或为邻里之间一时的口角纷争不可避免,虽同是血管里共同流淌着先祖的血,由于利益驱使,便有抵悟,更由于四大房之间人口悬殊、文化差异,又备受当时社会环境的污染,常有是非之争。为消除房族偏见,凝聚宗情之力,使其精诚团结,需要有一种令村人能乐意接受的形式,惟全村共迎龙灯,到东西嶂将龙迎回村是最有效方式,是村人共同之盛事,更是一大创举,深获村人的佳赞,是村人精诚团结之展现,是聚合村人伟力之举,将中华民族龙的血脉深深灌注在村人心间,是中华民族复兴梦之飞升,激励村人在任何艰难险阻中都砥砺前行,走向光辉时代高擎龙之火炬,普映祖国的丽日蓝天。

文/李升宝

赞赏

长按







































中科医院曝光
白癜风哪治的好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ngliuzx.com/qlxwh/154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