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我们的头像,你还记得吗?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佳节之际,传媒学术网历任主编从祖国各地再次网聚在一起,为大家送上最诚挚的祝福!同时,重温那思潮涌动的十六载岁月;重拾那支撑我们坚守学术公地的青春理想;感恩与我们共同成长,如今已经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人学术同仁;也如青葱岁月之时,对学术界的种种不端,愤懑不已。但,我们也感到幸运,这十六年,中国的传媒学术研究遍地开花,中国的互联网发展领衔世界,传媒学术网因此可以历久弥新,继续在台前幕后为华人传媒研究精心服务。 我们庆幸生活在这个“大时代”,我们更坚信,不管眼前的景象多么璀璨或喧嚣,那股让我们坚守的,安静的,汩汩涌出的学术清流,会永远滋养中国传媒(新闻传播)学术的沃土! (摄于年) 何伟佳:起初不经意的你,和少年不经事的我 年11月2日,我加入中华传媒网,岗位是“百人专家论坛”的编辑,主要工作内容就是上传签约学者和期刊的论文。最初的大部分论文,都是从期刊和书本复印的影印件,需要人工录入文字,偶尔会收到几张3.5寸软盘保存的文档。那段时间,我每天都在录入专家学者的文章,相当于读了一个新闻传播学的进修班,对于之后的工作大有裨益。 年4月18日,传媒学术网上线,作为中华传媒网的一个子网站,专注于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界提供信息共享和观点交流的平台。之后的十年,是我快速成长的时期,也是个人职业生涯最难忘的经历,我结识了很多良师益友,认识了很多有趣的人,结交了很多终生的挚友。传媒学术网于我不仅仅是曾经的一份工作,更是生命的一部分。 感谢杨天华、黄典林和姬德强三位优秀的小伙伴,是他们无私的付出,为传媒学术网注入了活力,使得传媒学术网不断适应环境变迁,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摄于年) 黄典林:我与传媒学术网 很荣幸曾经在至年间担任传媒学术网的编辑以及后来的执行主编。至今还记得在位于朝阳大屯的中华传媒网的办公室里,我与主编何伟佳、市场运营杨天华、技术支持江晖,以及后来加入的姬德强,大家一起讨论网站改版的情景。 转眼间,十几年过去,中国的媒体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我刚加入传媒学术网的工作时,还用着当时颇为时髦的索爱彩铃手机,那时中国的网络空间依然是BBS和博客的天下。那一年脸书刚刚出现在世人面前,校内(后来的人人)和豆瓣则是一年以后才上线,社交媒体在中国本土还只是少部分人头脑中的概念,其革命意义还不为绝大多数中国人所知。可以说,我参与传媒学术网编辑工作的那几年,恰恰是中国网络媒体代际转型的关键时期。而传媒学术网这个曾经在中国新闻传播学界叱诧风云的第一网络平台角色的嬗变、退场、转型和归来,也恰恰见证了这个复杂的历史过程。 我记得年出国前夕,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了第一届中国青年传播学者研讨会,当时我和姬德强是以传媒学术网的编辑身份参会的。弹指间,十年过去,以专业治疗白癜风贵州白癜风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