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后期疆域图 前一段时间,我读了云中上师(北京大学隋唐史专家陆扬教授的微博名)的《清流文化与唐帝国》,这是我今年以来读完的第一本书,说实话有些惭愧,我大部分时间都荒废在微博上、新闻APP以及视频APP上了。我虽然对于韩剧、电影情有独钟,但是对于纸本阅读仍然怀有野心,趁下班后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 这本书是一本陆教授学术论文集,很显然是大部分人所罕见的一本书。但是我就属于另类的人,喜欢看一些生僻冷门的学术著作,于是我用了一个月的休息时间看完此书。 此书主要探讨了唐朝中期以后的藩镇割据与清流文化的一些问题。 首先,藩镇割据其实是皇权政治下,地方势力与中央政权的合谋。你不犯我,我不犯你,这种状态从唐玄宗的儿子德宗即位以后一直持续到宪宗即位。 元和中兴与平定西川、浙西 唐宪宗 宪宗欲仿照先祖太宗的文治武功,一统南北藩镇割据,于是出现了本书开头的一幕,宪宗派遣神策军进军蜀地,最终处死节度使刘辟。本来如果宪宗像他的父亲一样继续保持中央与地方藩镇的势力平衡,那刘辟就不会有如此下场。当然,刘辟也是读书人,只不过受众人拥戴刚刚上位,而且行事有些鲁莽,不宣而战,灭掉了东川。但是宪宗刚刚践祚,为维持帝位稳定,只有杀鸡儆猴了。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战火先烧到西川,解决了西川和东川,也就平定了蜀地,此役之后,蜀中稳定一直持续到唐末,为唐帝国最后的屏障。但是从中也可以看出刘辟并非粗鲁之人,深受科举文化的影响,在科举屡次未及第的情况下,一生漂泊,最终流落蜀地成为西川节度使韦皋的幕僚,受韦皋赏识,一步步登上节度使之位,这要是搁在唐德代两朝期间,只需要皇帝承认,他做节度使是稳稳当当的,但是生不逢时,遇到了宪宗这个中兴之主,不幸殒命。 另个例子来自浙西节度使李錡,唐朝的财赋大半在于东南江浙这一带。因此,为了让东南财赋尽归于朝廷,于是宪宗让浙西节度使进京履职,也就是让他赋闲在朝,收了他的实权。李錡也不傻,没有同意,于是策划兵变,但是未成功,最终被杀。尽管唐帝国丢了河西、北庭等地,依靠东南稳定的财赋,政权仍然持续了几百年。就这样,刘辟与李錡就成了元和中兴的替死鬼,当然,对于统一的中央王朝来说,处死了两个节度使,却威慑了其他节度使,这是一件很划算的事情。这直接导致唐后期地方不敢与中央对抗,从而让唐帝国苟延残喘地多活了近年。 宦官也是好人 唐朝宦官 宦官在唐朝中后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于储君的废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书中主要以梁守谦与刘弘轨两位宦官领袖为对象描摹了唐后期宦官的形象。宦官并非后世武侠小说或者宫廷小说叙述的那样猥琐与卑鄙,恰恰相反,梁守谦与刘弘轨是从幼年开始进宫,20岁左右显露出才干,并通过在翰林院的锻炼,逐渐进入权力中枢,成为皇帝身边的股肱之臣。在平定淮夷和淄青的战争中,梁刘二人起着稳定战局的作用,最终战役获胜,然后二人的资历有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后来立储奠定基础。宪宗吃了丹药中毒身亡,留下了储君问题,但最终还是梁刘二人支持穆宗即位,稳定了朝局。之后穆宗龙御上宾,敬宗即位,但是被宦官刘克明杀害,经过内廷的一番宫斗,最终梁守谦联合宦官集团与文官集团辅佐文宗即位。从此,朝局变得越来越不稳定,但是已不是梁守谦所能决定的了,他已经步入晚年了。 一支笔杆走天下,换了朝代也不怕 冯道 冯道是五代时期的传奇人物,虽然历经五朝,但是始终屹立不倒。原因何在?一言蔽之,一支笔杆走天下,走遍天下全不怕。冯道写得一手好文章,无论是制册,还是诏书,顺手拈来不是问题。这也反映了在唐代以诗文取士的背景下,写一手好文章是读书人晋升的阶梯或者翘板。冯道在五代那样的险恶的政治环境中连续五朝任职宰相,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女中宰相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 早在武后时期,上官婉儿就在鸾台参与机要政务,后来成为中宗的妃子,在内廷草拟诏书,垄断了政令上传下达的权力,在劝说中宗遏制韦后、安乐公主的势力未果的情况下,饮鸩自杀,以死明志。上官婉儿的词学之才开启了开元的文治的风气,促使文官政治的制度化,当然没有后来宋朝那么强大的士大夫政治风气,准确地说是以文章治国的模式奠基于此。这是科举制度进一步影响政治的产物。 清流文化是什么? 唐朝科举 清流文化是隋唐时期以后依靠科举制度晋升为新官僚贵族的形成的诗文取向的文化集合。清流文化代表着一种主流文化,是士大夫文化与精神的集中体现。在中国古典文化全盛时期——隋唐五代两宋时期,这种强烈的文化取向是进步的,而且在朝代末期往往会形成气节或者骨气,不断地激发当时人的抗争精神。 但是清朝末期,这种清流文化就变了味儿,成为一种腐朽的思想,尤其是当时的主战派——清流文化的代表,明知技不如人,还要鱼死网破,而且不懂得国际法,偏要逞强,不断吃闷亏,这是谁之过?思想僵化之过。于是变法图强,但是清流们可不答应,联合慈禧将维新派赶尽杀绝,最后清朝在自我变革未果中走向灭亡。 清流文化固然好,但是日渐腐朽,成为守旧文化的代表。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只有清流文化不断与时俱进,才有出路。一味固步自封,只能被扫进历史垃圾堆。显然,清流文化已经被扫进垃圾堆了。因为精英阶层在文革以后被打倒,最终清流文化也消失殆尽了。如今的清流文化已不复往昔,更多的是粉红文化,这种文化如果成为主流,则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危在旦夕,肉食者不可不察焉! 赞赏 人赞赏 长按郑华国白癜风有什么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