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豆腐皮,俗称腐竹,在清朝嘉庆年间被列为贡品,曾得到皇家赏赐的白银。清流民间有谚语说:“一年到头吃不怕的是白米饭,一年四季食不厌的是豆腐皮。”“问君盘中味谁好,人人都说豆腐皮。”可见在清流人的生活里,腐竹已经是一道不可或缺的家乡菜。 豆浆里捞出脆腐竹 你或许想不到,这样一根根长条形的腐竹,其实都是从豆浆里捞出来的。厚道的嵩溪人很讲究品质。制作腐竹时,他们会选用当地上好的黄豆。把豆皮去掉后,用清水清洗两三遍,再拿水将豆子泡到发胀。据说这个时间要拿捏得当全靠老师傅心里权衡,才能保证豆子的风味不至于改变。 豆浆磨好后,只消往里加入温水,就能滤出表层的泡沫。紧接着,农村的柴火大锅可以出场了。柴火一旦烧起来,火力足加热速度快,一大锅豆浆在锅里咕咕冒泡,豆子的腥味也随着热量烟消云散,留下的全是豆浆的醇香。 几分钟后,豆浆表面就结了一层薄膜,这就是腐竹的“前身”了。待薄膜出现微小皱纹,老师傅看准时机操起剪刀,手起刀落把这一层薄膜对半剪开,飞快地揭起半片扭卷成扁条形状挂在竹竿上,这就是我们常见的腐竹了。 炭火烘烤出家乡味 如此反复煮浆、捞取,竹竿上的腐竹数量就很可观了。等到锅里的豆浆再也煮不出薄膜,老师傅会撤掉大柴火,改成慢火将剩余的豆浆熬成糊状。这时候,竹竿上的腐竹也基本上晾出大概形状,再将它们一个个放到豆浆糊里滚上一滚,以沾染更多的豆香味,谓之“挂浆”。经此工序制出的腐竹,香味更足,口感更好。 当然,更讲究的人家,一般不会把腐竹直接放在太阳底下晾晒,据说这样容易发霉。他们会把腐竹挂在炭火旁烘烤10个小时左右。等到将所有的水分逼走,这种条状的干腐竹就能保存很长时间都不会变质。 食用时,只消用水微微泡开,炒肉或煮汤都是不错的选择。因为是豆制品,腐竹便有了豆类高蛋白低脂肪的优点,很受现代人喜爱。 清流豆腐皮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传统的婚迎嫁娶、诞生礼仪、成年礼仪、寿诞礼仪、乔迁新居等都少不了豆腐皮。在春节、元霄、中秋等传统节日,清流豆腐皮更是敬奉先人的一道不可缺少的供品,表达了清流人民对祖先的敬重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之情。客家人好客多礼,“一家来客,四邻接待”这是清流客家人的风俗。在乡村无论是谁家来客,左右邻居一般都会炒煮几碟菜肴,温热一壶糯米酒,端到来客人的邻居家里,摆上餐桌,并亲手为来客斟上一碗酒,请客人品尝自产的家酿和享用亲手烹饪的菜肴——豆腐皮。 每年一到嵩溪大规模制作腐竹的时节,整个镇上弥漫的都是豆子的香气,浓得化不开。或许因为工艺独特,这种旧时寻常的营生技巧,在这个时代也跟着身价倍增。年,嵩溪豆腐皮传统制作技艺,还入选了福建省第三批非遗名录。 来源丨留住乡愁 赞赏 长按白班北京治疗白癜风费一般是多少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