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创造成都这座城市的时候,一定是全然掌握了不温不火的中庸之道。若要为这个中庸之道找一个佐证,四川话首当其冲。 尾音很长的四川话,软绵绵的基因流淌在几乎全部以平舌为主的发音中,即便一开口是一句mmp,也让人难以辨认到底是不是真生气了。 和四川妹子耍朋友的外地男人,总是恨不得耍赖皮把女友惹毛,好讨一顿不轻不重的骂,妹儿吵起架来,总是带着娇嗲。 全国坊间留下的成都印象,总要写一笔长得标志的妹纸,不仅形象好,而且一开口就是拖拉软糯的声腔。 以市宠“mmp”为首,无论是烟火市井的咔咔角角,还是车水马龙的宽街窄道,在原汁原味的四川腔这股清流里,躁动的岁月却是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1儿化流“老板儿,要份儿肥肠粉儿,烫en点儿!再要个锅盔。”成都人一天的生活就这样开始。 随后,头上顶着发廊系黄色盘发的中年女人涌入市场,不慌不忙的盘算着:“今天先切称点儿肉,再切买点儿青椒,中午做个青椒肉丝。晚上懒得做饭,弄个兔丁儿,整个番茄蛋花儿汤,再给屋头那个老几买点儿萝卜干儿下酒。” 即便不是吃的,四川人说儿化音的密集度也不压于北京人。 小娃儿的滑梯叫梭梭板儿,结婚以后管老婆叫老nier,管带个眼镜的人叫眼镜儿,管长的太瘦叫麻杆儿,长的胖的叫胖娃儿,又胖又壮,就叫莽娃儿。 四川男人要被幺妹儿们连环滔过才算合格的老公: “刚才那个妹儿长得乖哇,脸登儿漂亮哇,要不要跟她过哇,切嘛!你还吃个铲铲!。“ 2叠词流如果说四川话在儿化音阶段尚且能做到干脆、利落,让人不会会错意,那么当四川人说起叠词,软piapia的指数将再次升级。 作为叠词爱好者,四川人会把瓶子、杯子、盖子、弯道、巴掌通通变成两个重复的字:瓶瓶儿、杯杯儿、盖盖儿、弯弯、巴巴掌。 这都不算啥子,关键是四川人骂起人来也是一股清流: “你这个太水垮挎了!做事缩边边,吃饭垒尖尖,还吃你妈个铲铲!” “你娃是不是脑壳头有兵乓,哈戳戳瓜兮兮的!” 川式吵架的精髓,在于永远有回旋的余地。 两个字两个字的骂,骂不出啥子情绪,更不能打起来,永远都是你一句我一句,吵的莫奈何的时候,大家各退一步,问题迎刃而解。 3谚语流吵完架,难免有一方要认怂,丢了颜面也不得事,心头默念老辈子教你的:“吃得亏,打得堆”。 瑟,两张纸画个猴脑壳,你面子要大些。 四川话七拐八拐,骂人都要拐起弯子骂,那二年生看方言喜剧,印象最深就是风车车揪起老坎儿的耳朵,来一句:“耗子别左轮——你娃儿怕是起了打猫儿心肠哦。” 这种类似歇后语的话,在四川话中屡见不鲜,也算是四川话中的一大特色了。 4夸张流不要看到四川话软绵绵的,有些话说出来,还是蛮吓人,其他人用巨、超、暴就可以形容一切东西,四川人非要把各种名词动词都改成形容词,而且极其夸张。 脸笑烂了,牙巴笑落了都不算啥子,在我大美食之都,说吃撑了要说肚脐眼儿都要涨翻了,说嘴馋了要说口水dia下来脚背都要打肿。 走路把脚杆儿都走断了,忙起来跑得脚杆儿都要翻起。 无论是极具画面感的夸张,还是看似人生鸡汤的谚语,地道的四川话裹挟着这座个性鲜明的城市,给人留下不可替代的记忆。 无休止的麻辣烫串串火锅,大学堕落街的烧烤摊和钵钵鸡,春熙路太古里的名媛。 绵扯扯的四川话,听上去没精打采,骨子里却沸腾着和“天了噜”、“吓死宝宝了”、“你奏凯啦”意思无二的语气助词般存在的热情与亲近。 如同这座城市一样,冲突式的绵软与有趣,是共同懂得的生活暗语。 文:罗玥图:罗玥网络 商务合作:罗小姐(同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长春有没有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