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当古都洛阳被现代所遗忘, 这里的农民却依然好古爱古..... 他们以最淳朴的方式, 表达着古都农民热爱历史的热情! 今天,我们来了解这两个神秘的村庄—— 第一篇:南石山——复活唐三彩 文章来源:新京报 以假乱真的乌龙事件 那一年,潘家园市场突然疯了。唐三彩刚刚烧好,连作旧都不用,一到市场所有人都在抢。 在南石山村,这是一个被津津乐道的故事,也是一个至今不断被争夺的故事。 高水旺说自己是故事的当事人。而在邻近村庄,有个叫高小飞的村民,专门制作北魏陶俑,他的支持者说,他才是真正的生产者。张二孬说,其实他当时也在做。 年,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上出现了一批陶俑。在这之前,有北魏大墓被盗的传言,也有小浪底挖出文物的传说。专家鉴定这批为真品北魏陶俑,国家级博物馆拨款进行了“抢购性收购”。“历史博物馆买了三次,故宫买了两次,中国历史博物馆花了八十万,故宫花了十万。”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吕济民曾经在央视回忆。 但东西却越收越多。最后经过调查,这些“北魏陶俑”,出自南石山村。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下这个神秘的南石山村。 走进南石山村,时光仿佛倒流 路边的人家几乎每户都有馒头窑,在低矮的平房里,堆着沾满了泥土的唐三彩和各种陶俑。 缺腿断尾的唐三彩马躺得七零八落。有的陶俑在院子的土堆里,只扒出一半。 在当地,家家户户挂的牌子都是“仿古”。没有村民认为自己造假,“我们是仿造”。 关于传承 釉色配料,每家都有每家的秘方。即使没有秘方,也要遮掩一下做样子 南石山村不缺传人。村子里到处悬挂着“世家”、“三彩传人”、“大师”的牌子。通常情况画着一个老人,神态凝重地捧着唐三彩。 村子里也会嘲笑,“他爹是传人?会拿笔不?” 南石山村和唐三彩的渊源,上溯不过百年。20世纪初,陇海铁路修筑至邙山,在南石山村附近发现大量唐三彩。南石山村人有制琉璃瓦的手艺,最初修补破损的三彩,后来有了烧制的手艺。 手艺流传到现在,不是谁都有能力做高仿品。做得好的几家,都有“独门秘方”。“手艺是老一辈传下来,釉料的配方是慢慢琢磨出来的。”村子里的工艺美术大师高水旺说。 曾经,没有那么多讲究。村支书高新宽说,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邻居之间还会互相教手艺。 到了后来,手艺分出了层次,秘方更多是各家传承。在村子里,提起传人,村民会上溯到最初的老艺人,谁家是真传,谁家是旁系,分得清清楚楚。 南石山村,更多村民卖唐三彩和北魏陶俑的工艺品和低仿品。 一匹崭新的唐三彩黑马卖元,唐代人俑50元一个。为了能有一点古旧的效果,人俑上沾了点细土。“像古墓里出来的带点土腥。”村民郭尚武说。人俑做工并不精致,主要搭配着新的工艺品卖。 郭尚武说,现在整个南石山村,真能做到以假乱真的,也就是两三个人。“他们轻易不给人做,一般是熟人介绍”。 其他的村民,常常会在被询问能否当真的卖时,简单回答一句“咋不能”。然后补充一句,“看你卖给谁”。他们的产品价格不高,“哄哄不懂行的人没问题”。 真正的高仿品,从最初的程序就与低仿品区分开来。 寻找唐代的高岭土更像一个说法。高水旺年轻时曾在洛阳各处寻找高岭土,“希望找到最接近唐代的土”。 真正重要的是塑形。“要对着真三彩塑”同样有着大师称号的张二孬,年轻时颇见了不少真的唐三彩。那时候常有破损的三彩送到他那里,他少要钱甚至不要钱,只希望能多看几眼真东西。 跑博物馆,不让照相就站在那里临摹。有的博物馆要做复制品,赶紧抢下机会。 当然塑形“靠的也是天分和多琢磨”。怎么塑出古代马停步喘气时的鼻翼扩张,人俑的面部表情,需要细细琢磨。 形是一切的根本。塑好形,上窑烧。唐代用柴窑,大师们自然也要用柴窑。但这更多的是种宣传手段。“电窑容易控制温度,更好烧。”张二孬说。 烧好素胎,上釉。唐三彩判断真伪,也更多是看釉。在南石山村,每家都有每家的秘方。即使没有秘方,也要遮掩一下做样子。 “釉色配料是秘密,传儿不传女。”高水旺说。 村民们津津乐道于唐三彩的“芝麻片”。真三彩上面的釉片有小而细密的开裂,看起来像芝麻。高仿品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才能以假乱真。更重要的,这种开裂,肉眼看起来层层叠叠,但手摸上去却要光滑无比。 村民张霞一遍遍蹭家里的三彩马,蹭得那部分油光发亮,“你到村里找找,谁也没有我家的滑”。 时光“穿越术” 古墓土会让埋在里面的东西有一股“香瘴气”,新三彩便有了古代的气味 一件高仿的唐三彩,经历塑形,烧制,上釉,再烧制而成型。 它需要迎接最关键的一步:“穿越时光”——作旧。 作旧是仿造的关键步骤,甚至会埋入土中 真正的唐三彩在墓里埋藏千年,高仿品则需要在几个月或几年里走完这一步。 首先,是杀光。刚烧制出的三彩,浑身是直愣愣的“扎眼”。杀光能让它表面变得润泽柔和。 这一步自然也是秘不传人。张二孬说,有人用氢氟酸,往往杀得太狠,表面喑哑。他们家有特殊配料,不过也不见得每次都能杀好。在他家里摆着一匹唐三彩黑马,因为杀光狠,腹部的一侧有了蜘蛛网一样泛白的痕迹。 这属于杀出了痕迹。 对付用酸杀的唐三彩,一度古玩收藏者学会了闻味道。闻起来有酸气,自然是假的。作旧是永恒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故事。专家研究造假者,造假者也研究专家的眼力。各自与时俱进。 杀光之后,如果需要进一步作旧,则进入了掩埋程序。 土,最好是古墓里的土。地处邙山,遍地是墓,找到这样的土并不难。埋入地下,少则几天,多则数年。 埋在土里的新三彩,釉面吃土,整个表面愈发湿润。原来的芝麻片因为吃土会变得微微上翘。“有油光,又汗津津的,像是马在流汗”,张二孬说这就更有古代神韵。 墓土会让埋在里面的东西有一股“香瘴气”,新东西就有了古代的气味。有了气味,还要穿一身土衣服。 唐三彩多从墓地被挖出来。墓地里的土本身有不同,经过千年,土在墓里器物上的累积是一层一层。“几年大旱,几年大涝,形成的土层都不一样”。 这非人力所能模拟,但还是有缝可钻,“隔断时间自己用水灌一灌”。 除了层次,土里面还要有草根。真正出土文物的草根其实是树很小的根须,根非常坚韧。古董商人韩飞说,现埋在土里长出的草根纤细易断。 到了这一步,从形态上说已经非常接近。但器型太过完整,难免引人怀疑。为了配合墓里出土,多有残损,有人会敲下马的一条腿重新沾上,显得有破损痕迹。或者把人俑的发髻抠下几处表层,显得斑驳。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马腿或其他一小部分是真的,其他的东西都是修复上去的。 刚从土中挖出来的东西,为了避免土干得过快,被封上了保鲜膜。有的则用塑料袋包起来。形成生坑的效果。在文物的行话里,生坑是出土后没有被人看过的文物。“有些人就喜欢生坑”。 至此,一件高仿品完成。有人不屑于让三彩马和人俑沾太多土。“土多是遮丑,做不好才遮。”张二孬说。 但对于高仿品来说,基本的作旧是必须的,作旧了才好卖。 “上电视给上坏了” 张二孬认为,这个行业就不该上电视。“全国人民都知道是假的了,还有谁买?” 南石山村的低仿品,大多销往各地的古玩市场。不贵,量大。到了市场,几十块钱卖到一二百块钱。卖家说是真的,买家心里也有数。 高级一点的进了文物商店。店主在说到真假时,多少会斟酌一下,反问“你觉得呢?”投石探路,看你是否懂行。 南石山村里人从来不自己去卖。做是做的,卖是卖的。文物贩子可以漂泊不定,村里的人是有厂子的。 文物贩子的队伍基本稳定。有人卖了几件,赚了大钱,退出这行。“有退的就有进来的”。 现在,张二孬明显感觉文物贩子少了。以前,和他联系的有五六个,现在还到家里来的,也就剩一两个人。 南石山村的很多人,都觉得生意不如以前了。村民张新凡说,以前往潘家园发货,一个月一大车。现在“几个月也发不了一车”。以前通过广州发往海外的货,也要比现在多。 现在,“洛阳本地买的多”,当作工艺品和旅游品送人。 张二孬把原因归结为村里某些人高调宣传。“全让上电视给上坏了”。全国人民都知道是假的了,还有谁买? 他认为,这个行业,就不该上电视。以前知道的人少,文物贩子一坑几十件能卖几百万,现在“文物贩子卖给谁去?” 高调宣传,他指的是同村的高水旺。最初是央视在年重新把北魏陶俑事件翻出来,采访了高水旺。这个传奇故事又重新流传。后来高水旺又几次接受采访,宣传村里的唐三彩。 张二孬的儿子张毅鹏不同意父亲的观点。80后的张毅鹏认为,高水旺抓住了出名的机会。现在信息发达,南石山村被熟知是必然的。而且收藏者越来越小心,鉴别能力变高了。这才是导致文物贩子越来越少的原因。 冤大头没有那么多了,洛阳当地的古董商韩飞说,以前玩三彩的多是广东人。被骗得次数多了,广东人也学谨慎了。别的地方的老板,也不好骗了。张二孬说,之前销往台湾、新加坡的也多,现在,那边也要得少了。 有老板要买,也很少卖得上以前的价钱。比真的便宜,比假的贵。几万块钱,老板觉得可以接受,“即使是假的也没花多少钱”。 韩飞总结了一个道理:小刀子割肉不疼。 转型试验 对未来,村民各有不同看法。有人说,这是仿古村的机会,也有人说,整个行业要垮了。 现在的南石山村,有四位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他们做的仿古复制品,大的唐三彩中国马,标价大多是数万元。 在文物市场上,真正的器型完整端庄的唐三彩,能卖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来村里的贩子少了,买三彩送礼的多了。“手工仿古作品有它的收藏价值”,高水旺说。 买仿制品的人大多看重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有鉴定书,在唐三彩复制品的底座上写有制作人的名字。 慢慢的村子里专门做仿古的,也开始做现代工艺品,薄利多销。 高水旺做一些古代没有的新工艺,古朴的唐代仕女身上,画上了大粉色的牡丹花,看起来贵气了很多,“也有人喜欢”。 张毅鹏觉得工艺品是必须要做的了。既然赚不了当真文物的钱,工艺品需要补上这块空白。张二孬对此有些不屑,“还是做仿古利润高”。 村里也有人把作坊越做越小,最终就剩下自己一个人。一年接文物贩子几个活,做出几个高仿品,相当于别人一年。顺便再做点文物修复的活,也生存得不错。 南石山村做唐三彩曾经几起几落。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整个洛阳都在学做唐三彩,仅南石山村就有多家厂。作为工艺品的唐三彩沦为地摊货。马路上堆满了卖唐三彩的人,价格互相挤压,很多厂家垮掉。 从纯粹做工艺品,到上世纪90年代做仿古品以假乱真,南石山村现在又要经历一个轮回。 现在的南石山村,有70多家在做唐三彩。工厂和小作坊几乎各占一半。做仿古品的有40多家,纯粹的新工艺占到了20多家。 对未来,南石山村的村民各有不同看法。有人说,整个行业要垮了。也有人说,这是仿古村的机会。 他们更愿意接受“复制”两个字,很多人都拿菜刀比喻,“我卖菜刀是让你做美食,你杀人,能怨生产菜刀的吗?” 第二篇:烟云涧——仿古青铜器 一个豫西古村落的青铜器之路——烟云涧 文章来源:大河网等 烟云涧的传说 烟云涧坐落伊河东岸,从伊川水寨沿着伊河一直向南,一路上古代遗址随处可见,有三里一庙五里一寺之说,传奇故事数不胜数。途经土门、夏堡、白元、常峪堡等等,过了“鬼门关”(簋门关),便来到烟云涧村。 烟云涧,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地方,与洛阳南部很多地方一样,这名字与汉光武帝刘秀有关。烟云涧隶属伊川县葛寨乡,是个拥有多户的村落,背靠九皋山,村子东西两河常年清流潺潺,绿树成荫。相传,当年王莽撵刘秀撵到这个地方,无处藏身的刘秀只好躺在墒沟里。王莽追寻过来的时候,两条河边树林里烟云四起立马笼罩了这个地方,使刘秀逃过一劫,刘秀好生感慨,忍不住赞道:“好一个烟云涧啊!”。刘秀当上皇帝后,这里便改名烟云涧,当地老百姓则简称这里为“烟涧”。 烟云涧村用传统工艺制作青铜器由来已久。早在商周时期,这里就被古人视为祭祀宝地,村北一带因地下有许多古代墓穴而被文物部门定为“二级文物保护区”,出土的中国最古老的“子申父己”铜鼎、铜爵、青铜酒器等,佐证着华夏青铜业之源的历史印记。 烟云涧村口,一尊近两米高的仿古洛阳鼎赫然映入人的眼帘,鼎端庄稳妥地矗立烟云涧文化广场,古铜色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神秘的色彩,给人“显赫”、“尊贵”、“盛大”的感觉。四顾,道路两边杨柳抚风,桥下碧水潺潺,一座座古朴建筑掩映其间。 走进村里,只见一家门前的水泥地上,四五个娃娃光着脚正欢快地将一大堆泥巴踩出一个个脚窝窝。上前询问才知道,原来这些娃娃们正在帮大人们和泥,这些和好的泥巴是用作大型泥胚的填料呢。他们将捻子加进泥里和匀,捻子,有时候用的是麦秸,有时候还要加头发呢,为的都是加大泥的柔韧性。 在烟云涧,青铜器研究以及文化应用在该村已经成为常态。由于该村企业多,外出打工的就少,还吸引着外村及下岗职工前来就业,一些商铺就是外村人在经营。 路边矗立的石磙、户家门口光溜的碾盘、农家窗台下悬吊的水葫芦、房门口挂着的提灯、满眼形态逼真的青铜器、萦绕耳际的声声蝉鸣、村东苔痕斑驳的青石古桥上深深凹进去的车辙,让人产生无限遐想,仿佛使人听到了古丝绸之路上的那悠远的驼铃。 仿制青铜器之路 烟云涧——洛阳南部70公里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小山村,在这个有着多户人家的村子里,三分之一的农家以生产仿古青铜器为业,被业内人士称为“仿古青铜器村”。尽管资料显示,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周时代,这里就是青铜器的制作地,但村民们还是习惯将现年81岁的方兴庆老人称作“青铜器鼻祖”。 方兴庆,年高中毕业,当时是农村非常罕见的高学历,“差不多应该相当于现在的研究生吧?”在他家的小院里,方兴庆一边剥玉米一边开玩笑的说。“大概是年前后吧,有一天,我在洛阳看到路边有人买古铜镜之类的东西,就想,这东西还挺值钱的,我能不能做一些也拿出来卖呢?”于是,便开始仿制。因为有在砂场做脱模工的基础,仿制外型就显得比较简单,但如何让这些崭新的铜镜“变老”呢?一次,他家的狗患病死了,方兴庆想到狗肉大热,就将铜镜放入狗肚子里,再埋到地下,又过了两年,铜镜上面就出现了绿色的锈迹……后来,他的工艺越来越精良,品种也越来越多,什么铜马、铜盆、铜塔、铜兽、铜人…… 关于他的技艺,村民们传说着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次,上海公安查到了一件走私的“文物”,走私者自称是从故宫博物院偷出来的,公安人员请来了专家对这个“文物”进行鉴定,居然没有看出破绽,经过审讯,文物贩子供出了方兴庆,公安人员就来到方兴庆的家里,将他带走。“被拘留了6天后,我被放了出来。实际上,我们的东西只是作为工艺品出售的,没想到被别人用来诈骗。” 传统工艺精湛神奇 走进烟云涧青铜器展览大厅,感到的是一种震撼,“洛阳鼎”、“天子驾六”、“马踏飞燕”、“莲鹤方壶”等等仿古青铜器精品排列在展柜上,有几千种之多,件件栩栩如生。这些神态、大小各异的精美青铜器,是怎么让它重生呢? 烟云涧仿古青铜器制作技艺第十六代传承人方长站说:“一件青铜器的制作,要先了解它的历史背景,它的深刻含义,哪怕是器具上的瑕疵也要了解透彻,深刻体会,才能使每件作品富有神韵,才能打动人们。” 青铜铸造工艺,在古代大致有“合范法”和“失蜡法”两种。“合范法”是将模子做好后翻范,做出应有的厚度后,把范合上再加以浇铸。如今,洛阳博物馆就藏有出土于北窑西周青铜作坊遗址的陶范。“失蜡法”则稍晚出现,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就是用蜡模代替石模或者泥模,由于蜡更易加工,器物制作出来就更加精巧。 烟云涧目前采用的是‘失蜡法’,制作过程为了保持恒温,制作蜡模作坊设在地下室,防止蜡模融化、泥胚干裂变形。 首先,要选土。选土是很有讲究的,一般都是选红粘土。然后洗土,充分揉搓均匀后,沉淀,这样做出的泥胎才细腻经雕琢。 接下来,需要工艺师按照要求用泥做出初型,在初型的外面用石膏包住,再做成蜡件。用砂和石膏将蜡件包起来,集中摆放加温脱蜡,形成石膏空腔。然后浇铸融化好的铜汁,做出青铜毛坯,再经整修、抛光、做旧,一件精美的青铜器就展现在眼前了。 手工制作的过程十分繁复,为了保存古老的工艺,加之让仿古工艺更加逼真,工匠们长年累月地坚守着古老的技艺,一以贯之。保持传统,烟云涧青铜制作工艺已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古法继往开来 烟云涧青铜器的制作不仅保持传统工艺,还在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在烟云涧青铜器的展厅里,最醒目的位置摆放着“中国世界邮展纪念鼎”,这尊鼎,是烟云涧人科技创新开拓进取的代表作之一,被中国世界邮展执委会确定为那次邮展唯一的青铜纪念品、礼品。 这尊鼎,从提出创意到拿出创意设计方案,经历了将近一年时间,请北京有关专家学者和烟云涧青铜器公司的工艺师们精心设计,鼎高mm,寓意年举办世界邮展,外形采用传统洛阳鼎造型,纪念中国世界邮展在古都洛阳举办。鼎的正面、背面和侧面用河洛、河书图案,显示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洛阳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河图选圆形带放射状圆点图,禹意“天圆”;洛书选方图,意为“地方”,奇、偶对称的圆点与意蕴深奥的图形排列,表达出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深刻内涵,是中华民族万年薪火相传、天下人才、财富汇聚,民族融合、国家繁荣富强的象征。圆点之间的线条,寓意古都洛阳作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曾经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发挥过重要的纽带作用,今天仍然是世界各国人民友谊交往的的桥梁。鼎身上部底纹用传统雷云纹,意蕴为吉祥如意、与时俱进、蒸蒸日上。鼎身下部底纹用水纹,象征厚德载物、源头活水、财源茂盛。鼎内底部铸中国世界邮展铭文。 本着庄重、体面、便于收藏携带的原则,中国世界集邮展纪念鼎按比例缩小十倍,限量制作个。该鼎的横空出世,为中国世界集邮展在洛阳举办留下珍贵的纪念。 烟云涧青铜器以她精致制作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被国内许多大型企事业单位和当宝贝收藏摆放着,还远销海内外,并且被上海、广东、四川等地的20多个博物馆收藏。 洛阳烟云涧青铜文化旅游市场属于省市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青铜器博物馆,中华上下五千年所有的青铜器,这里几乎是应有尽有。年12月8日的开门迎宾,标志着烟云涧由全国最大的青铜器加工基地,变为全国最大的青铜器集散地。洛阳烟云涧青铜文化旅游市场里建有综合办公楼、广场、标志和道路、桥梁以及蓄水工程等的建设,集生产、销售和旅游观光于一体,带带动着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安排部分下岗职工、农民工以及残疾人就业。 在烟云涧青铜器制作车间,火红的铜水,红红的火焰,映红了一个老艺人饱经沧桑的笑脸,老艺人带着个年轻人,年轻人娴熟认真的浇铸摸样,让我久久不能忘怀。这就是勤劳智慧的烟云涧人么? 日暮时分,当笔者离开烟云涧的时候,回望,只见青山绿树掩映,烟云涧周围环绕如带的的康水、明水上薄雾袅袅升起,在这个古老的村子上空盘桓飘浮,如梦如幻。 想起李白的诗“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想起勤劳智慧的烟云涧人,想起微妙传神、栩栩如生的“天子驾六”、“马踏飞燕”……禁不住用心去触摸那一个个沉淀了的神秘故事。 美丽愿景,中国的仿古青铜器将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精髓,通过烟云涧能工巧匠的手,带着神秘色彩,正焕发着新时代熠熠光辉走到世界每一个角落,走进每个人的心里。 结束语 作为一个洛阳人,当我深入了解这两个村子后,有一种感动在心中涌动。 也许,有的朋友会说,仿古是这些村民谋生的手段,不必将其精神拔高。但,我想说的是,仿古是这两个村村民谋生手段不假,可很多古代的技艺也正在他们手中又一次变得炉火纯青,难道这不也是这些乡亲们爱古好古的体现吗?现在,很多仿古建筑都无法达到过去的水准,就是技艺失传,最为明显的就是石刻。所以,我们应该更深入来看待仿古。如果这些艺人连谋生都无法保障,这些技艺又如何延续下去呢? 城市中的我们常常抱怨洛阳城里的古意不足,河洛乡村的农民们却以最质朴的方式延续着这座古都的微弱历史之火,东大郊村民自发轮流看护辟雍碑,范家后人代代为范仲淹守墓,缑氏古稀老太在轘辕关上的一个人寂寞厮守......今天,南石山、烟云涧两个村的乡亲,不惜顶着“恶”名,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把历史传承! 很多的历史都泯灭在人们的漠视中,而今,他们的这种传承,让我们在回望历史的过程中找到了久违的振奋。想到这里,我们会发现,这种来自民间的历史传承,它是那么的不显眼,却又是那么的坚韧! 历史之光,未曾泯灭! 厚重洛阳,可敬乡亲! 赞赏 长按白癜风多久能治好北京如何安全治疗白癜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