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看过《路边野餐》并为之深深着迷的,大部分是感受力超强的双鱼座人士。后来一想,这其实挺能说明问题的:抛开低俗的感官刺激型商业片不谈,我们对于普通商业片诉求一般也是:“如何讲好一个故事”,这里涉及到逻辑、剧本、台词、演技等等,但是《路边野餐》作为一部艺术片,它讲故事的方式不在于以上,而在于镜头和通过镜头带出来的感受与情感体验。如果你带着逻辑进入这部电影,那很有可能会迷失在错乱的时空交织中,分不清梦境与现实,从而失去了打开这部电影内核的钥匙。

遇上这样一部好电影,即使作为一名普通的观众,从影院走出的那刻都难掩骄傲与兴奋。导演代表的是我们这一代的审美和品味,即使在消费主义无孔不入的今天,还是有那么一小撮同龄人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坚定地前行,而且相比前辈们,他们走得更加自信,更加轻松。

《路边野餐》全片弥漫着一种不可言说的神秘感,主线是现实与梦境的交织,但因其线索铺陈隐秘晦涩而容易让粗心的观众觉得不知所云(包括两个卫卫对于钟表和谈论野人的共同偏爱,张希和理发店老板娘之间非常隐晦的映射关系等)。文学上有一个经典的名字形容这一表现手段,即魔幻现实主义。电影中以地域区分了现实与魔幻,即凯里代表现实,荡麦代表魔幻。然而好玩的是,导演毕赣在拍摄手法上故意反其道而行之,把凯里拍得特别压抑,特别魔幻,譬如剪辑方式上特别强调和记忆互动,对凯里这一县镇的要素背景供给也特别少,从而不断削弱凯里的真实感;另一方面,他又把魔幻的荡麦拍得特别写实(此处必须要为长达40分钟的长镜头点赞。众所周知长镜头是最妥当的增强现实表现手法,因为长镜头下人对于时间的感受会被拉长,从而可以达到与观众在时长的互动),导演不断地营造出的矛盾与反差,本身就成为了影片一大迷人之处。

以梦为界,又以梦为马,我们不断回忆,又必须告别。最终陈升走出荡麦,来到镇远,然而所托之事已人去楼空,他替女大夫向自己的青春作别之际,也明白了必须从对于死去妻儿的移情眷恋中走出,与梦境告别。

然而纵使告别,陈升仍然是迷惘的,因为岁月是那么的无情、那么的徒劳,所以我们才需要诗,我们才需要梦。

诗是除了长镜头之外影片的第二大表达形式。诗象征了梦境,是逃离现实的一种方式。而逃离现实的初衷在于迷惘。陈升是迷惘的,女大夫是迷惘的,甚至凯里镇上的所有角色都是迷惘的。迷惘是动态的,是变幻的,是现实的,而诗意则趋于宁静,趋于永恒,趋于梦幻。迷茫与诗意之间的张力,使影片的每一帧画面富于意味和深度。而导演想要表达的正是这群人的迷惘。导演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各种细密的情绪和情感,包括逝去青春的伤感(女大夫),境遇的无助(陈升的遭遇),沉闷的社会与颓废的迷茫(凯里和凯里镇上的人物)。而这些内在的情绪,通过他精湛的镜头运用和特殊的美学手法展现出来,表达出来,赋予整部影片一股克制但深邃的力量。

在尝试表达不可表达之事物这件事情上,导演无疑是成功的。毕赣有着敏锐的直觉和出色的天赋。他将镜头对准自我心理世界的表象之上,进而通过富有表现力的镜头语言将个体的心理感受升华为带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体验。女大夫和陈升的个人世界离我们很遥远,他们的经历与个人遭遇大部分观众都没有体会过,但是他们心中的迷茫与诗意、浪漫与遗憾,看完影片相信大家皆能感同身受。毕赣将主人公隐秘的心理体验凝结成一幅幅具有美感的电影画面和声效,让不可见的心理世界外化为可以感知、令人感动的视觉与听觉影像,从而使缺乏类似经历,但有类似感受的观众产生了心灵上的巨大共鸣。

毕赣出生于年,因此他的作品也具有80及90后一代导演及艺术工作者的鲜明特征。出生于改革开放之后的我们相比于70后,大都生长在物质生活富足,社会环境相对自由的时代,所以80、90后的导演们能够将长期压在中国电影肩上的社会责任感和附加在电影艺术上的教化功能彻底抛弃,真正将艺术变成了表现个体世界的工具。因为没有所谓的时代包袱,所以他们可以抛弃宏大叙事、英雄叙事和社会叙事,代之以微观叙事、个人叙事和日常叙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观看新一代导演的作品时不再感到那么压抑和沉重了,丢掉包袱反到可以让导演变得更加敏锐,更加专注于感受本身。

虽然有着上述共性,但毕赣和大多数从学院里走出来的电影人比起来,依然是特立独行的那一个。非科班出身的他,若论成功大法,除了天赋异禀,无外乎是系统性的自学。其阅片部的经历已广为人知,从欧洲到亚洲再到美国,自大学时代起就致力于弄明白每个国家最优秀导演的片子好在哪里,看完不知道好在哪里就再看一遍。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毕赣有次说到部电影里的很多其实他都不记得了,也有很多在看的时候压根儿就是没有字幕地盲看,但是,这些电影都慢慢地进入了他的潜意识,构成了他对电影艺术的判断力,从而能够让他分辨优劣,并在创作上走得更远。

很多人也许会质疑这样的阅读方法,从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角度出发考虑,如此怀疑似乎无可厚非。但就像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离开冰火岛时,谢逊逼迫他背下许多武功要诀一样,谢逊说:“虽然你现在不懂,但先记着,将来总会懂的。”其实毕赣也说过类似的话,他承认除了电影和电影史外,他从初中开始就看大量的哲学书:“一开始根本看不懂,但是就是硬硬地啃完,那个东西对你有没有用呢?其实它存在在你潜意识里面,早晚有一天会有用的。”

记得还看过一个张震的访谈,里面讲到张国栋也曾对他说:“你要有一个图书馆,那些伟大的演员,经典的影片,某个桥段怎么诠释,你都要知道,但不要模仿,这些都是为了将来让你跳到另一个层次。”

所以人间事大多如此,世风日下,人心浮躁,对自己有直接用处的东西便拼命争取,看不到直接用处的东西就不遇原宥。殊不知没有用处的东西往往最堪大用。只可惜大多数人耐心不足、积累不够,不能领会其中的妙处。

深厚的积累成就了年轻导演的自信,让他可以远离布满塑料味的横店和铜臭味的京城,安心偏安一隅做自己的电影。面对摄像机,他不仅知道自己要拍什么,而且懂得怎样拍。在电影世界里他是得心应手,自由自在的主人公。看过毕赣的一些采访,那份笃定和自在为同龄人罕有。而他承认现如今思考问题能那么自在,凭依的就是过去这些积累。相信自己而不是别人对你的界定,保有内心的自由而不屈从外在的潮流,运用自己的思考而不听凭所谓主流价值观的主宰,为自己的理想持续努力而不是企慕一时的风气而成为无根的浮萍。想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其实背后需要强大的自信。而这份自信的可靠来源唯有知识。每个人都会说,无知者无畏,但至少在艺术上不是这样的,艺术上是有知者才无畏,无知者永远是无知者。

感谢在这样一个炎热的夏天遇到一位肯为观众提供优质食物而非爆米花的导演。毕竟,看太多商业片就跟吃太多垃圾食品一样,长期看来有百害而无一利。何况我们身边,一味取悦商业的娱乐工具已然过剩,现如今,我们更需要一点儿可以慰藉人心的影像艺术。

●●●只







































治白癜风最佳医院选择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安全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ngliuzx.com/qlxxs/51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