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4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闻喜县,地处山西省西南,运城盆地北部。古称桐乡、左邑,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中华龙文化从这里诞生,这里被称为龙的故乡。

闻喜县城门楼

董父豢龙的故事,闻喜几乎人尽皆知,闻喜西湖公园的董父塑像,成了醒目的闻喜地标。

闻喜西湖公园的董父塑像

董父,虞舜时人,黄帝裔孙,为舜帝养龙。《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年)如是记载:“秋,龙现于绛郊,魏献子问何故?晋蔡墨答曰:‘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甚嗜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姓曰董,曰豢龙氏,封诸鬷川’”。这段话的意思是:早年的一个秋天,龙突然出现在古绛的城郊。魏献子问,这是什么原因?晋国的太史蔡墨答道:过去飂国的国君叔安,有一个后代叫董父,很喜欢龙,他能够根据龙的嗜好和要求来喂养它们。于是,很多龙都亲近他,他就开始驯服饲养龙,用来服侍舜帝。舜帝赐他董姓,叫豢龙氏,封在鬷川。这是我国史书中关于豢龙的最早记载。

豢龙祠龙驼碑,文字为董父豢龙故事

旧版《闻喜县志》的地域图中曾明确标有“豢龙池”和“董父庙”的位置。传说龙非甘泉不饮,董父遍寻天下,终于在鬷川找到甘泉。此水东依凤凰原,西傍峨嵋岭,北邻紫屏山,南通涑水河,水质清澈,水面浩荡。董父结庐而居,在此养龙服侍舜帝。舜帝赐其董姓,称豢龙氏,封在鬷川。鬷川,即现在董泽湖一带。

豢龙祠大门

据《史记·夏本纪》载:继董父之后,“刘累豢龙”也发生在董泽。刘累,陶唐氏首领尧的后裔。曾拜董父(豢龙氏)的后裔在董泽一带研习豢龙之术。夏代国君孔甲得到一雌一雄两条龙,让刘累养龙,赐其为御龙氏,几年后,一条雌龙死去,刘累偷偷地把它剁成肉酱送给孔甲吃,孔甲吃完后感觉很美味,又找刘累,刘累害怕便逃往河南鲁山。刘累在董泽一代学习豢龙术进一步佐证了董泽湖养龙的真实性。

刘累豢龙图

当年的董泽湖清流萦绕,蔚然深秀,十里荷香,满目生机。董泽湖莲菜种植已有五千年历史,被记载为“虞舜之种”,与豢龙文化相映成趣。董泽湖的莲菜,品质优异,不仅品相佳,而且口感好,在河东地区为莲菜之冠。“董泽白莲”成为历史悠久的闻喜特产,“董泽荷香”为闻喜古八景之一。

闻喜官庄董泽湖莲菜地

据《闻喜县志·董氏家谱》记载,董父庙建于五代周显德五年(年)。历代不断改造修缮,至解放前一直保存完好,董泽湖西的“营里村”,原名“豢龙庄”。湖东北的阜底村,原名“董泽里”。湖东高阜上有今人树起的“豢龙君董父始祖、御龙君刘累始祖”两块碑刻。

两块豢龙碑刻

以前,每年的三月三至十五,董父庙前要举行闻名三晋的“清明会”庙会。庙会期间,附近县乡的百姓及邻近省份的客商络绎不绝,盛况空前。而且每次庙会,都特邀当地驰名戏班演出四天大戏助兴。白天,吹吹打打,八抬大轿从董泽里豢龙祠将董父塑像抬至清明会看戏。晚上戏班跟着“董父”返回故里唱戏。当地人称“四天八倒台”。这一活动延续了数百年。年解放运城,董父庙被拆,主殿木材被运往运城支援前线。随后,其余建筑被附近各村拆走。董父庙仅存废墟,庙会也随之消失。

董泽湖附近现有董父庙遗址,过仙桥旧址,并蒂莲石碑,董父墓,豢龙祠等古迹,围绕龙文化,有董父豢龙、刘累养龙、董灯斗恶龙,藕荷仙女等传说流传。闻喜县龙头堡、龙到头、龙王泉、黑龙庙、白龙庙等地望,都与龙文化有关。阜底村为纪念董父豢龙,从唐代开始,兴起了“水故事”习俗,流传至今。

阜底村水故事

百度百科中“董泽湖”词条:龙是中国的象征,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的故乡就在山西省闻喜县东镇东官庄村旁的董泽湖。《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董父豢龙的地方就是此地。

龙,生在闻喜,养在闻喜,深植于闻喜人民心中,成为闻喜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龙的气质与神韵已悄然融入了这座古老县城的方方面面。闻喜成为真正的“龙乡”,也是“龙兴”之地,自古以来名人豪杰频出,秀士才子众多。尤其闻喜裴氏,更是冠绝古今,耀目中华。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ngliuzx.com/qlxhj/1241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