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皇帝把国家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掌握着全天下百姓的生杀大权,所以有“家天下”之称。在这样的社会中,做一个公正执法、敢于为百姓说话的直臣,是一件非常有风险的事情。 但西汉名臣张释之,就是这样一位敢于和皇帝叫板的直臣。为了法律的公正,他宁可冒着生命危险,也要维持心中的正义,所以在历朝历代备受称颂。 张释之究竟有多英勇呢? 1.张释之是河南南阳堵阳县(今河南方城东)人,在那个没有科举考试,当官要依靠地方举荐的年代,张释之的仕途之路其实并不顺遂。 张释之最初的官位是哥哥张仲花钱买的(“以訾(zī,钱财)为骑郎”),这倒也不违反规定,因为当时西汉的一部分低级官爵可以通过捐钱得到。 在骑郎这个岗位上,张释之一干就是十年。其间,他主要负责在宫里值守,工资非常低,连生存都成问题,还得靠哥哥的接济才能勉强活下去。 干满十年后,张释之依然没有升迁的可能,他实在不忍心继续浪费哥哥的钱财,所以打算辞官回家,辞官的原因他也说得很明白:“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意思是说,自己怀才不遇,不能再让哥哥供养自己,耗费他的钱财了。 这样的牢骚话如果被有心之人听到告发,估计是够张释之喝一壶的。但还好听到的人是风评颇佳的侍卫统领袁盎。袁盎认为张释之这样的人才离开朝廷很可惜,于是向汉文帝举荐了张释之。 而张释之也没有掉链子,他同汉文帝谈论秦朝的兴亡得失,得到了汉文帝的欣赏和称赞,被封为谒者仆射。(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 按理说,张释之如此艰难才看到仕途的希望,应该足够珍惜、足够谨慎才对,可是他却完全没有这种心理包袱,反而充分“放飞了自我”。 一次,张释之在宫中执法时,遇到太子刘启和梁王刘武结伴同行至“公车司马门”时,没有按照规矩下车,反而驾车直入。张释之没有客气,立即带人把太子和梁王扣下,罚金四两。 之后,张释之找到汉文帝告了太子一状,说他俩不遵守皇宫礼仪,有不敬之罪。 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甚至惊动了汉文帝的生母薄太后,汉文帝不得不摘帽道歉,自我检讨管教不力,太子和梁王才算得到了赦免。 2.因为张释之的铁面无私,太子刘启恨他恨得牙痒痒,但汉文帝还是很器重张释之,任命他为廷尉,让他掌管起帝国的最高司法大权。 上任之后,张释之充分证明了什么叫做兢兢业业,执法公正,有时候甚至连汉文帝的面子都不给。 有一次,汉文帝遇到一件让他十分愤怒的事情。当时,汉文帝乘马车御驾出行,队伍浩浩荡荡,十分壮观。走到中渭桥的时候,忽然有一个男子从桥下走了出来,和御驾迎面发生了碰撞。 男子一看这么大阵仗,知道马车里坐着自己得罪不起的人,马上开始玩命奔跑。结果他这一跑,就把御马给惊着了。只见马儿又叫又跳,又想冲又想退,差点把马车掀翻。 坐在马车里的汉文帝被吓得三魂去了六魄。待到马儿恢复平静后,汉文帝动了天子之怒:“什么人胆敢惊扰御驾?抓起来从重治罪!” 侍从们不敢怠慢,赶紧抓了人交给廷尉张释之治罪。张释之经过审理后得知,这个人只是长安周边一个农夫。事发前,农夫走到中渭桥时碰上了御驾,来不及远远避让,就索性躲在了桥底下。 等了很久后,农夫以为御驾已经过去,便从桥下走出,往家的方向走去。没想到和正在下桥的御驾迎面撞上,农夫为了保命扭头就跑,这才导致御马受到了惊吓。 按我们现代思想来看,这也不算是什么大事啊!可麻烦就麻烦在,农夫惹到了不该惹的人。如果换了其他法官,恐怕会直接给农夫扣一个行刺皇帝的帽子,这样农夫不仅要人头落地,还要牵连九族。 张释之于心不忍,他觉得这个人只是偶然过失,罪不至死,所以只判其缴纳罚金,就把人给放了。 汉文帝听说张释之的处理结果后勃然大怒:“此人差点害朕死于非命,你居然这么轻轻松松地就给放了,朕的天威何在?” 张释之不卑不亢地说:“皇上,臣以为,国家的法律不应该只是用来约束民众的,皇帝和达官贵人都应该遵守,您说是吗?” 汉文帝点头称是。张释之继续说:“惊马人一案,按照如今的法律,只该被判处罚金,而不应该执行死刑。如果因为被惊到的人是陛下就从重惩罚,那么今后廷尉们在办案时,就会上行下效,根据受害人身份随意量刑,百姓们可就遭殃了!” (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於民也。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汉文帝听了沉思良久后,点头说:“廷尉的处置是恰当的。就按你的意思办吧。”(“廷尉当是也。”) 这桩惊马案最终以皆大欢喜的结局告终。 3.惊马案发生后,由张释之主审的玉环案再一次惹恼了汉文帝。玉环案指的是汉高祖刘邦神座前的玉环,被一个胆大包天的盗贼给偷了。 祖庙被偷,这还了得?张释之依照法律规定,判处了盗贼“弃市”(斩首示众)的刑罚。谁知汉文帝毫不买账:“此贼竟敢盗窃皇家祖庙中的物品,你怎能不判处他灭族之刑?照你这样处理,先帝高祖威严何在?” 张释之跪下辩解说:“臣只是依照法律宣判,盗窃罪判处弃市之刑已经是最重的了,如果因为案犯盗窃的是宗庙中的器物而被灭族的话,请问比他的罪恶更大的人又该如何惩治呢?” (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汉文帝听后沉默不语,再一次接受了张释之的处理意见。 由于张释之的不畏皇权,秉公办案,他得到了万千百姓的称颂,素有“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的美誉。 张释之知道,自己判案过于“任性”,不仅得罪了很多官员,也惹恼了太子。一旦太子登基,自己恐怕要被报复。所以汉文帝死后,张释之马上以生病的名义打了辞职报告。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名叫王生的道家老者来到张释之办公的衙门,当着众人的面,要求张释之帮自己把袜子脱下来。 官员为百姓脱袜子?如果换了其他人恐怕要把王生赶出去,但张释之却走下台来跪在地上,认认真真地为王生脱了袜子,规规整整放好。 王生看着袜子又说:“给我穿上袜子。”张释之又一次跪在地上,给王生穿上了袜子。 王生穿戴整齐后站起身离开衙门,有些人实在忍不住,跑过来指责王生故意侮辱张大人。王生却哈哈大笑:“我又老又贫贱,如何有资格侮辱张大人?之所以这么做,只不过是想借此提高张大人的威望罢了。” 可能也正因为张释之积攒的这些威望,在汉景帝时期,他虽然被贬为淮南王的国相,但并没有性命之忧,得到了善终。 5.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即便在21世纪的今天,也仍然是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而在皇权高于一切的封建社会,张释之的做法无异于一股清流,带给世间无限芬芳。 更可贵的是,张释之身上有一种人文主义情怀,如果世间的法官都能像张释之这样公正执法,同时尽最大努力为民众发声的话,我们的世界将会变成更加美好的人间。 你怎么看待张释之?欢迎留言。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ngliuzx.com/qlxhj/1314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