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9-3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闽人之源

  九龙湖,碧波荡漾,空灵剔透,她是镶嵌在山区明珠清流颈项上的一颗翡翠。水为川,山为岸,一路逶迤的两岸青山护送着一川清流,至安砂大坝,跌下化为白练。

  九龙湖底,是湮没的历史繁华,如梦如烟;九龙湖北岸,与神龟岛遥相呼应的,是峻峭挺拔的白马山,它恃岸而立,不枝不蔓,嶙峋的岩表下,喀斯特地貌发育完好,众多的溶洞藏在她的腹中,构成庞大幽深的九龙洞群。山前的半腰处,杂树灌木的掩映下,一处洞口时隐时现。这里平常人迹罕至,每逢雨水浇漓季节,洞内就飘出氤氲白雾,时断时续,如丝如缕,透着凄迷的神秘感。传说,一只白狐在洞中修炼,且屡有灵应之事,当地人对此都敬而远之。狐狸洞遂成为一种笼罩着狐仙气息的神秘传说,被浓厚历史风障所覆盖,年复一年的重复着自己的故事,直至年5月。

九龙湖美景

  年3月,福建省、三明市文化主管部门决定,5月在三明开展一次全市性文物普查,由省考古队范雪春率队的洞穴考察组于5月下旬来到了清流县沙芜乡。5月25日,在当地文化干部的引领下,他们一路攀岩附壁,诛荆扪萝,来到半山腰被灌木荆刺遮掩下的狐狸洞口,他们小心翼翼地爬进洞,强光灯的灯柱和响声惊动了栖息在岩壁幽暗处的众多蝙蝠,“波波”声夹杂尘雾扑面而来,一时间魅影瞳瞳,群翅乱飞,令人倒吸一口凉气。考察队员惊魂甫定,便立刻投入到调查和搜寻当中,他们用地质锤小心翼翼地敲开疑藏有化石的钙胶板,收集沉积物和其它标本。队员们不会想到,他们走出洞口仰望蓝天,大口呼吸新鲜空气的这一时刻,将成为自己人生中永远的记忆。就是这次普查,取得重大成果,在随后整理狐狸洞采集标本时,范雪春发现了一枚古人类牙齿化石。消息甫一传出,便引起业界震动,年12月2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尤玉柱和助理研究员董兴仁前来福州鉴定,确认范雪春采集的化石标本是一颗古人类的下臼齿。同时,对其他普查队员采集到的哺乳动物化石(牙齿)进行鉴定,确认有华南巨貘、无颈鬃豪猪、黑熊、野猪、鹿和啮齿类6种,属我国华南更新世晚期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成分。

九龙湖美景

  同年12月6日,天气转凉,为查清楚化石的地层关系,又由尤玉柱、董兴仁两位专家和范雪春等组成野外考查组,进行再度复查和试掘。每天天刚放亮,从洞口村简易的码头驳岸,一艘机帆船便冲破晨雾,在潮湿的水面上穿行,因湿气甚重,年届花甲的尤玉柱先生得了很严重的肩周炎,他咬牙坚持到工作结束,用一只胳膊完成了发掘任务。经过野外勘测和复查,确认狐狸洞人类化石的地点和层位准确,系出自晚更新世灰黄色含细砾砂质的土层中。同时,又采集到包括巨貘在内的一批哺乳动物化石,为确定人类化石的时代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根据狐狸洞内地层岩性和伴生的哺乳动物群,专家们初步断定:人类牙齿化石所在地层的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为晚更新世晚期的人类。

  年12月27日,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小会议室,贾兰坡、吴新智等权威专家齐聚一堂,对发现于狐狸洞的这枚古人类牙齿化石进行进一步鉴定。专家们确认,这枚牙齿化石标本属于晚更新世晚期智人,距今一万年以前。这是福建省第一次有地点、有层位的人类化石,属吉光片羽,弥足珍贵。

九龙湖美景

  年11月,正值秋捕季节,九龙湖上渔船穿梭,白鳞烁金,收获的喜悦荡漾在每个渔民的脸上。一支来自北京、福州等地的考古专家队伍,再次来到九龙湖畔,为进一步摸清狐狸洞洞穴埋藏的文化内涵,国家文物局决定,对狐狸洞再作系统的发掘。结果,此次发掘获得了更为丰富的化石资源,即新发现5枚人类牙齿化石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经专家们鉴定,这5枚人类牙齿化石分别是右上内侧门齿、左下内侧门齿、右上犬齿、左下第一臼齿、右下第二臼齿;从它们磨耗程度不一来看,代表了若干个成年个体,即1枚为老年个体,3枚为中年个体、1枚为少年个体。狐狸洞出土的全部人类牙齿化石,均属于同一种类型的人类,即晚期智人。发掘中又获取一批哺乳动物化石(均是牙齿)之后,使该地点哺乳动物化石的种类在原6种的基础上增加到17种,分属8个项目。具体的动物群成员名单是:食虫目,普通鼠占鼠青;翼手目,南蝠;灵长目,猕猴;啮齿目,竹鼠、黑鼠、无颈鬃豪猪;食肉目,西藏黑熊、獾;长鼻目,东方剑齿象;奇蹄目,华南巨貘、中国犀;偶蹄目,野猪、小猪、水鹿、獐、水牛、山羊。

九龙湖美景

  于此同时,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组织专家对狐狸洞所在位置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也进行了详细地考察,狐狸洞地理坐标为:东经°03′;北纬26°02′。海拔米左右,洞口朝南,高出邻近河床约80米,洞深10米,洞内最宽4米,高不及5米,略呈一袋状。该地正处在武夷山南段的东延部分和玳瑁山的交接区,山高林密,地形陡峻,切割强烈,地层分布主要为中生代的火山岩和二叠纪、三叠纪的石灰岩系。目前残存于洞内深处的堆积物,其分布面积约12平方米,出露的剖面层次清晰,自上而下可分为6层,即属于全新世的灰色粉土层(第6层)、石灰华层(第5层)和属于晚更新世的灰黄色角砾层(第4层)、灰黄色含细砾砂质土层(第3层)、灰黄色粉土层(第2层)、钙质角砾层(第1层)。人类化石和哺乳动物化石均同出自第3层,即灰黄色含细砾砂质土层。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层层出露的考古地层所组成的无字地书被逐一破解,“清流人”终于拂去历史的尘埃,她的横空出世,意义非凡,堪称震古烁今。她的面世,不仅结束了三明地区和福建境内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把三明及福建人类活动的历史推进到一万年以前,同时,还为研讨大陆古人类由福建进入台湾的学术构想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于是,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又把探寻的目光投向了海峡对岸的宝岛台湾。

九龙湖美景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台湾考古工作者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的人类颅骨化石(碎片),经考证距今约三万年前,称为“左镇人”。学者们经过仔细分析比较,得出“左镇人”属北京人的一支,与周口店的山顶洞人有着堂兄弟关系的结论,据此推断应源于祖国大陆。中国大陆是“左镇人”的原乡,福建是他们迁徙台湾的必经之地,这一推断应是合乎情理的。从“清流人”牙齿(左下MT)测量结果看,齿冠宽10.3毫米,齿冠厚10.2毫米。“左镇人”也有一枚MT牙齿,齿冠11.0毫米,冠厚10.2毫米。两者对比:前者很相近,后者完全一样。比较表明,左镇人和清流人均属我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他们的体质形态基本相同,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征。左镇人和清流人存在共同的起源,并繁衍为今天的闽台先民,可以说闽台人民有着相通的、同一的血统。地质资料也显示,福建、台湾和台湾海峡间的地质实体是相连的,它们同属亚洲大陆板块。这相同的地理条件和地质条件,是我们的祖先进行交往和迁徙的良好条件。然而,这看似浅浅的一湾海水在远古时期却成为不可逾越的天堑,海峡两岸的古人类是如何实现交流的呢?古地质学和古气候学的有关资料回答了这个问题:在第四纪期间,受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影响,台湾海峡曾出现过时而为陆地、时而被海水淹没的多次变化。即当冰期来临时,海水明显下降;而在间冰期,冰川消融,海平面又迅速回升。资料显示,在未次冰期(距今—年以前)海平面下降至米。此时,对于平均水深不超过60米的台湾海峡,便自然出现露出水平面的陆架而成为广泛的平原,人类迁徙的障碍就自然消失了。据台湾大学林朝棨教授的研究结果,在第四纪的未次冰期(距今—年间)台湾海峡曾出现过三次海退和三次海进。他的这一资料,跟我国大陆南部地区获得的结论是一致的。那时,每次海退,台湾和福建便成为一个整体,这时的“东山陆桥”成为远古人类迁徙进入台湾的唯一通道。海洋地质资料证实,从福建的东山岛至澎湖列岛,存在一条东西方向的隆起带,它成为东海陆架盆地和南海盆地的水下分水岭;底部的中生代地层呈一隆起带,把福建东山岛与澎湖列岛连接起来,这便是“东山陆桥”。资料还证实,台湾海峡存在在至少两个阶地,在海水面之下40—80米,由“东山陆桥”向南、北方向倾斜。这样,“东山陆桥”连接闽台两地,而澎湖列岛就成为天然的中间站。许多学者在探讨台湾海峡的变化时也指出,在第四纪更新世的早、中期,台湾海峡多为干地,福建、台湾无海水阻隔,即便海水浸漫,时间也较短,而且有“东山陆桥”可以相通。由此可以推断,远古人类是自福建的东山岛起程,沿着“东山陆桥”到澎湖列岛,再沿浅滩抵达台湾岛。

九龙湖美景

  至此,“清流人”与“左镇人”往来交流的通道问题解决,看似山隔水阻,天各一方的两群人,就因这时隐时现的“东山陆桥”而联通融汇在一起。年10月,由中台办和国台办合作编写、江泽民主席题写书名的《中国台湾问题》一书出版发行,在本书第一章节《地理与历史》段落中写道:“‘左镇人’与‘清流人’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南方地区的晚期智人,有着共同的起源。”由此,“清流人”与“左镇人”一道,成为佐证海峡两岸同根同祖的铁证。

  如今的九龙湖,已是清流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高规格的旅游开发计划已提上议事日程。每日里,湖水倒映青山,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渔船穿梭,渔歌唱晚,一副寻常模样;一块“闽人之源”的牌匾悬挂在白马山脚下的醒目处,提醒着人们这里的不同寻常。因了“清流人”,这里的浩瀚湖水更加明澈、这里的喀斯特溶洞更加神奇,这里的人文传说更加引人入胜;因了“清流人”,您总有一天会来到这里探幽寻根。

  “清流人”就在这里等您!(刘光军)

赞赏

长按







































小腿白癜风泡洗药方
小腿白癜风泡洗药方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ngliuzx.com/qlxhj/7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