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4/1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她是中国最后一位女先生,她被誉为穿裙子的“士”,她就是叶嘉莹先生,民国时期人们用先生称呼德高望重的学者。从一九四五年开始,叶先生传授诗歌整整七十五年。晚年时她还拿出毕生积蓄,变卖房产,裸捐三千五百多万,只为传播诗词文化,在许多人只关心怎么挣钱的当下,堪称一股清流。

这位九十七岁的老人站在讲台,优雅、睿智的风采就镇住了全场。她在南开大学讲课,天津各个高校的学生都闻风而来,教室挤得满满当当,有的学生只能趴在窗户上听课,自嘲说“买的是挂票”。

但是她这一生少年丧母、中年丧女、晚年丧夫,出生便逢上战争,时代浩劫和个人苦难惊人地砸在她身上。一九二四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叶取自叶赫那拉氏的叶,满清贵族世家出身。叶嘉莹从小接受的是标准的私塾教育,以母以论语启蒙,伯父行医之余教她学诗作乐。大院的闲适烂漫与外界纷争全然无关,然而很快平静的生活被打破。

一九三七年北平沦陷,叶嘉莹举家南下逃难。后来父亲失散,母亲患病身亡,年仅十七的叶嘉莹不得不带着弟弟讨生活。“如来原是幻,何以渡苍生”,这是叶嘉莹十六岁夏天写的一首诗。有人问,怎么小小年纪就能写出这么悲观和深刻的诗词呢?

大概是国仇家难。一九四一年,叶嘉莹投靠伯母重返北京,来到辅仁大学念大学,听了顾随六年课后。一九四八年,叶嘉莹远嫁上海,和她结婚的是关系还不是很熟的军队文官,这是叶嘉莹远没有想到,这段不幸的婚姻可以和时代磨难如此紧密的结合。

一年后,随着时代的动荡,叶嘉莹和丈夫漂泊到了台湾,丈夫因思想问题入狱,出狱后因长期囚禁、性情扭曲,动辄暴怒。而为了女儿的健康,叶嘉莹只能极尽忍耐,现实磨掉了她创作和读诗词的心力。一九五零年是叶嘉莹最艰难的时刻,她想过轻生,但一句词把她惊醒了,“众生造众恶,亦有一机抽”,生命曲折,诗词是她解药。

她的诗词有多惊艳了?时任台湾大学中文系主任的台静农,仅仅是看了叶嘉莹写的几首词,就请她到台大教书。而彼时台湾的新旧诗诗人吵得几乎要老死不相往来,叶嘉莹只写了一篇文章,就化解了两边的矛盾。一九六六年,哈佛大学教授海陶伟找到了叶嘉莹,将她带到美国。

此后二十多年间,她在密歇根大学授课,在哈佛任教,最后落脚加拿大温哥华,她在海外把中华诗词传播出了新的高度。叶嘉莹对形象很有讲究,她的衣服一定是民国韵味的长袍,长衫色系得是月白、深蓝、肉粉这类雅致的颜色,最后戴上金丝边老花镜,再配上珍珠颈链。

可以说,叶嘉莹先生对诗词的韵味研究,那是由深到心都反复咀嚼过。因为要用英文教书,她还得让中国诗词的格律、节奏、韵律的特色传递出来,为此心里不知道默念过多少回。然而诗词读出来还是中文来得有意思。一九七六年,年仅二十七岁的长女、女婿遭遇车祸,双双身亡。

年过半百的叶嘉莹一头把自己关进了屋子,写下十首《哭女诗》,巨大的悲痛都凝聚在诗中。“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两年后,她给中国政府投递了一封信,申请回国教书。信中她说自己一生很多事情都没有选择的余地,这是她唯一一次主动争取。

那时那代人对知识如饥似渴的时候,叶嘉莹回国就得到了最大的尊重。在南开开课,每回台阶上、窗户上都坐着人。她得从教室门口曲曲折折地绕,才能走上讲台。然而从农耕文明进入商业社会,这些年,人们少了从前慢的从容,少了掬水月在手的豁达,却多了追名逐利的浮躁。

许多人不知叶先生诗词造诣,裸捐三千五百多万反成了议论焦点。现如今大家更想知道怎么考托福、出国留学,更关心怎么赚大钱,学诗歌真的没有用了吗?叶嘉莹的答案是,她能够保证你的心灵不死。

掬水月在手的意思是从水里把东西捧出来,捧在手心,再去看月亮多么好看,明知手中月、水中月都是片刻的,但就是这些片刻带着叶嘉莹度过了困苦的一生,诗词力量在她身上转化为了活生生的生命,天以百凶成就于词人。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ngliuzx.com/qlxly/1221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