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看明朝灭亡的历史,总以为明朝灭在腐败;一谈到外族入侵,民族灾难,就会愤恨官员的贪腐! 其实,贪腐只是表面的原因,明朝灭亡还有更深层的原因,不被人们觉察。 这个原因,就是当时所谓“正统”观念。说它“正统”,因为它名义上代表“圣贤之道”,却其实是虚有其表,非有其实。由此孕育出了非常可恶的“清谈家”,几乎每朝每代都有;三国有孔融、杨修等,宋代有周敦颐、朱熹等,明末有东林党人,清代有“清流”士子。这些人自以为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其实也就是牙尖嘴利,因为他们没有解决当时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起曹操、范仲淹、张居正、雍正皇帝、田文镜这些实干家来,他们只不过是政坛上的花瓶。到朝代末尾,还可能成为可怕的祸害,因为他们会以“真理在握”姿态阻碍别人革除弊政,从而挑起内部矛盾,自乱阵脚。 孔圣人是最讲实用的,他的诗书和六艺,都是针对当时的生活实际而传授的。孔圣人自己做过鲁国的宰相,虽然短暂,但很有成效。孔圣人本人也极厌恶“清谈家”,他当宰相不久,就杀掉了为鲁国几个贵族集团谋利而恣意诡辩的“清谈家”少正卯。在这件事上,有人说孔圣人“不仁”。孔圣人不予理睬,因为仁是要对天下百姓的,对国家民族的,而不是对某些人或某些利益集团的。可是,历代“清谈家”,却不能领会圣人学说的精髓,生搬硬套,说三道四,莫衷一是,却以“正统”自居。 明代东林党人,大多出自江南,有的本人就是望族士子,家财万贯;有的背后依傍望族,不缺金钱。朝庭自朱元璋开国以来,就轻徭薄赋,国库空虚到曾经不如沈万三这个商人一家富有。海瑞做官,家无余粮,亲生女儿饿死。可是,那些东林党人还在以薄赋之名,要求朝庭不收工商赋税。魏忠贤力排众议,向江浙地区富得流油的商家和作坊主收取过少量的赋税,影响到东林党人及其家族亲友的私利,被东林党人骂为违背太祖“祖制”的天下第一奸臣,遗臭万年。结果天灾一起,朝庭无钱,赈济无措,饥民起义,一代“勤俭有为”之君,也落得个亡国下场。崇祯皇帝临死时,感叹:“君非亡国之君,臣实亡国之臣。”这些“亡国之臣”,就是以“清谈”左右朝政的东林党人!其中东林党领袖之一、礼部尚书钱谦益,一家之财,富可敌国,曾让刚刚入关的清庭官员惊讶得难以置信。正是这样“好名声”的“清谈家”,国难当头,不肯出一分钱,坐看饥民挨饿,坐看朝庭无钱募兵! 其时,像钱谦益这样家里拥有金山银山江南士子,成千上万! 但国家灭亡了,金山银山也救不了自己。兵匪一到,人财两空,你跟兵匪“清谈”圣贤之道,他们会听么? 我们这个时代,也有不少“清谈家”,他们自以为学贯中西,对各行各业实干家不屑一顾。还有一些“清谈家”,自以为“政治觉悟”高,懂点“个人享乐”观念,看不起一切“修身自律”的传统东西,以“激进”、“新潮”、“左派”自居,言行怪异,却不做利国利民之实事。 人前倨傲冷漠,人后热衷“享受”。出言端端是理,行事处处自利。此为当代“清谈家”的特点。 中国是神州,中国文化是神传文化。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儒、释、道教义。 有人学过《论语》,却不知道什么叫“仁义礼智信”,更不知道什么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们常常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人,却自称懂得儒家文化,你信吗? 也许他还能背下许多《论语》中的名句,说起来头头是道,激动异常,一副博学在行的样子。可是《论语》的要旨是什么?是做人的道理,做人的至高境界是“中庸”,可是,他一开口,就偏激到让人难以忍受,这不跟圣人的要求大相径庭吗? 有人学过《道德经》,可是《道德经》的要旨是什么?《道德经》讲的是“道德”。可是他,对自己不讲付出,只讲投机取巧;对别人不讲宽容和友爱,只讲要求和主义,何来道德?他心怀邪恶,言行极端,索取无度,挥霍成性,无法无天,他还配看《道德经》么? 有人学过“佛法”,可是“佛法”的要旨是什么?“佛法”是教人行善修行,修成无漏正觉,归入天国佛界的。他不信佛,也不想入佛界,不打坐,不参禅,他看“佛法”何用? 如果一个人自称热爱中国文化,却否定儒、释、道教义,嘲笑儒、释、道圣人,时常出言不逊,他显然是在玩弄中国文化,借“肯定中国文化”谋取好处。 如果一个人把他学到的东西,只当作夸夸其谈的知识,并不用它来指导自己的言行,修正自己的道德,他显然是在亵渎知识。就如前面谈到的“清谈家”,牙尖嘴利,以清高自许,以“正统”自居,却缺少实干能力,以致清谈误国。你不觉得,那些自命“圣贤弟子”的人,正是败坏圣贤的逆徒? 正是那些歪嘴的和尚,把圣贤的经念歪了,才出了可笑的钱谦益、范进、孔乙己之流,才招致传统神传文化被人轻视和诋毀!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ngliuzx.com/qlxly/1332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