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三甲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4525494.html 研学旅行,为近几年教育界最为火热的项目之一。但是,怎么设计研学旅行呢?今天,来扒一扒研学课程设计的幕后吧。 一“术”与“道”:研学旅行的理论依据 纯理论著作不仅晦涩难懂,而且难免有过于阳春白雪之嫌。可是,没有进行理论引领,就贸然进行研学设计,只是陷于细枝末节的“术”,达不到培育人的“道”的境界。 关于研学设计的最新、最权威的理论著作,当属朱传世的《研学旅行设计》。理论虽然枯燥,但却不能没有。没有理论引领的研学设计,不能说不靠谱,至少是不专业。 二专业性:研学旅行的底线 我们不会随意雇佣没有资质的人给我们装修房子,甚至当保洁,因为,专业的事情就应该由专业的人来做。那么,孩子的研学课程,是否由专业的人设计的呢? 我们认为,专业的标准有以下几点: 1、是否科班出身 是否科班出身与课程设计效果有必然的联系吗?历史专业、地理专业的人可以设计研学课程,那么法律专业、金融专业、生化专业的人怎么就不行了呢?甚至没有硕士学位、学士学位,也不意味着不能设计研学课程啊。 的确如此,科班出身并不意味着一定有课程设计的效果,但是至少意味着:受过专业训练(名牌大学的专业训练水准相对要高一些),得到行内的认可(否则拿不到毕业证、学位证),有相关人脉资源(如能联络到各大博物馆的同学或者他们推荐的专家)。这些,都是高水准研学设计的必备因素。 2、是否有教师资格证 教师资格证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至少受过专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训练及考试,并因此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要素,从而在课程的设计上更精准,避免了大锅烩、雾里看花的情况。 3、是否长期从事一线教学 世界是多元的,有人擅长研究,有人擅长做讲座,有人擅长与孩子打交道。长期从事一线教学意味着了解孩子,能够迅速抓住孩子的兴趣点,围绕孩子来打磨课程。课程的主体是“人”,而一线教学工作就是围绕“人”来实施的。 所幸我们有牟老师,北师大历史系研究生,毕业十五年依然坚持从事一线教学,荣获“骨干教师”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在专业水准上无可挑剔。 三我们的设计原则 1、舒适是第一原则 《五十六号教室》的雷夫老师,是最让人感动的教育者之一。他长期任教于弱势学校,把一批批贫民窟的孩子们培养成社会精英。他有一个持之以恒的做法,就是募集资金,带孩子们到纽约等大城市的博物馆进行研学旅行。 一开始雷夫会想尽办法省钱,带着孩子们在博物馆里饿着肚子待上一整天,因为那里的食物过于昂贵了。但是雷夫发现,疲劳感会打消孩子们对一切的好奇和期待。而疲惫的老师,也会让孩子们的体验直线下降。 后来,他调整了策略,坚持带孩子们在大都会博物馆内享用简单却小贵的午餐,就地休息一下。师生恢复体力,可以令下午的参观更有效果。 受此启发,牟老师也是特别坚持以孩子们的体验为优先考虑。比如博物馆课,我们一直坚持1.5小时的课程时长。因为众所周知,北京的博物馆需要排队,需要步行较长距离,这个过程一般要耗费至少1个小时。因此,高效地进行1.5小时课程已经是孩子们体力的极限了。再超过这个时间,会让孩子疲劳,从而产生“我再也不要来这里”的想法。 研学旅程更是如此,高铁是我们最优先的选择,不仅快捷,而且空间设施也足够舒适。但即便如此,较长的距离,我们还是会选择较昂贵的飞机,因为如果孩子特别疲累的话,会大大抵消我们的学习效果。 2、细致的分工 研学旅行,师生比很关键,它甚至是研学是否有效的硬性条件。牟老师不仅坚持1:8以下(甚至1:7以下)的师生比,而且,坚持教师团队的专业化分工。 在我们的团队中,牟老师负责全程的课程安排,包括高铁的读书环节、晚课的学习环节、白天的实践感受环节;我们有负责全程的管理工作的老师,细心、耐心,从交通安全到起居饮食,点点滴滴、事无巨细,甚至每一餐的每一道菜,是否添加水果,下雨了为没有雨具的孩子买雨衣……这些细节是旅行品质的保障。我们有负责组织活动的老师,幽默、风趣,随时随地把孩子们组织在一起、嗨玩起来。而且,我们要随团带上一位志愿者专门负责拍照,把老师们解放出来,只要安心照顾孩子们就好。而且!我们在当地还会有一位研学老师负责行程的接洽,保证研学旅行的顺利进行。而且!在博物馆里,我们还会额外聘请讲解员。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才是品质的保证。 当然,硬件设备也不能缺。我们的神器:1.6克的蓝牙耳机接收器。保证孩子们听讲解的时候,没有束缚,不受干扰,只要专注于学习就好。 3、“大体系——特色主题——小问题”的设计方式。我们的每次研学,都处于同一个大体系框架之下。牟老师坚持按照历史顺序走遍祖国大江南北的总设计思路,如商周——河南;秦汉唐——陕西;汉三国——四川;唐——敦煌;两宋——苏杭;明清——南京、徽州。每次研学活动,都是处于这个大体系之下,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设计的。 每次研学旅行,我们会围绕一个特色主题,用这个主题贯穿我们的每一个行程安排。 如“文明之源”豫州研学,从安阳殷墟到洛阳,贯穿甲骨文、青铜器、天子六驾等内容,体现中国商周早期文明。 “金之关中”关中研学,从西安到临潼,贯穿兵马俑、阳陵、何家村、昭陵等内容,体现光辉灿烂的秦汉唐文明。 “蜀道行”的古蜀研学,从四川广元到成都,贯穿古蜀道、昭化古城、千佛崖、三星堆、都江堰等内容,体现极富特色的古蜀文明。 每个主题下,到每个景点,我们还要用一长串的小问题进行贯穿。 比如“兵马俑”课程。预习:《国家宝藏》“杜虎符”,对秦国之军事制度有感性认识; 晚课:认识秦始皇陵,从而对兵马俑在秦始皇陵里的位置有整体认识,讲述秦始皇的故事,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白天景区:1.这些兵马俑真的是按照真人去做的吗?2.兵马俑面向哪个方向,为什么?3、从兵马俑来看,秦兵在战场是否如张仪所说,甩开阵型,只会嗷嗷叫扑上去?秦兵是否穿戴盔甲?…… 晚课提升:1、学习《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关于秦始皇陵的介绍,对比兵马俑的奇迹,想象秦始皇陵的景象。从而对大秦帝国的国力有更为深刻的认识。2、理解并当堂背诵李白《古风·秦王扫六合》,这首诗是夸赞秦始皇“虎视何雄哉”,还是讽刺他“金棺葬寒灰”呢?3、秦始皇把庞大的兵团埋在地下做什么用呢? 游学结束后再用PPT的方式回顾重点内容。 这样,形成“预习——学习——总结——复习”的完整的闭环。 4、不看假古董。 我中华大地,古代遗迹比比皆是,光“世界遗产“还看不过来呢。哪里有功夫去看现代人的仿造啊?比如西安久负盛名的大明宫,就是其中的典型。还有四川绵阳,传言是李白是故乡。可是,当初的痕迹一点都没有,只有现代人弄的李白纪念堂吸引游客。到这样的地方上课,与教室里放PPT的效果是一样的,何必辛苦跋涉,浪费时间呢? 要去,就去经典的地方、不得不去的地方、文化内涵深厚的地方。 比如到陕西兵马俑不得不去,尽管人很多,需要挤来挤去。 比如古蜀道,不身临其境,怎么知道蜀道有多难,要“难于上青天”呢? 5、不看孩子暂时理解不了的内容。 孩子有其自身的年龄特点,有些暂时不能理解的地方,那就果断舍弃。 比如西安的碑林博物馆,由于孩子们暂时不能对书法文化有很到位的理解,那就舍弃。 比如道教圣地青城山,虽然和都江堰是一个线路,但在研学主题之外,也可以暂时舍弃。 比如西安名胜华清池。此地真正的遗迹,只有几个干枯的池子,据说是杨贵妃“温泉水滑洗凝脂”的地方。但是孩子年龄比较小,去看几个干枯的池子,很难有丰富的联想。华清池另外一个遗迹是西安事变中蒋介石的住处,不过与我们研学主题不符,所以果断舍弃。 6、每次都要去一个小众博物馆。 有很多小众博物馆,虽然不是网红,但在业界确是鼎鼎有名。这些博物馆,常常给我们的旅程带来惊艳之感。 比如豫州行程专门到三门峡的虢国博物馆,特别惊艳! 比如关中行程的阳陵博物馆,非常独特!我们古蜀行程安排了“三星堆+金沙博物馆”的组合套装,是为了对古蜀文明有更好的理解。 左右滑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