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校,位于清流县南部,是革命老区乡镇、国家级生态乡镇、千年客家古镇,行政区域面积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1个社区,人口1.5万人,距清流县、连城县高速互通口和连城冠豸山机场均40公里,年被国家文化部评定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集红色革命文化、客家传统文化、民间信仰文化为一体的乡镇。 清流县历史悠久,古属黄连峒。宋元符元年(年)置县。因”清溪环绕,碧水萦回”故名清流,属汀州府。清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县已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4项。目前,长校镇现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清流长校“十番锣鼓”、清流长校拔龙、清流长校打锡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清流长校客家服饰技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清流长校竹篾传统制作技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 一、清流长校十番锣鼓(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长校“十番锣鼓”是流行在长校、江坊等村的民间器乐演奏活动,“十”指其乐器多,“番”指其花样翻新,在长校,凡是逢年过节、迎亲贺寿、上梁入屋、扫墓祭祖、迎神出案、游族谱、抬龙灯等,都用“十番”,特别是正月十五闹元宵,一条龙灯就配有一堂“十番锣鼓”,因此在群众中有着深厚的基础。 明永乐年间,“十番锣鼓”在南方盛行,长校镇到邵武一带做纸的工匠,闲暇之余,参与当地的“十番锣鼓”演奏自娱自乐,返乡后把这种娱乐形式带回,后流传开去,成为当地人逢年过节、志事贺喜,自娱自乐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文化艺术活动。十番锣鼓的演奏者,过去多为民间职业性鼓乐班“堂名”中的乐手和寺院中的道士。不少民间艺人分散在农村亦农亦艺,他们随时可被“堂名”班主或寺院当家道士招聘去参加民间婚、丧、喜、庆等活动的演奏(道士不参加民间婚礼的演奏活动)。 “十番锣鼓”原只有铜鼓、哒鼓、大锣、小锣,大钹、小钹,后融入了碰铃、笛子、二胡、板胡、六角琴、杨琴等乐器,有坐着演奏或路上行进演奏两种方式,演奏人员分为两组,一组负责打击乐,一组承揽丝弦乐,队形是丝弦乐在前,打击乐在后,乐队由笛声引路。乐队选择何种曲目,由笛子手决定,笛子送出一个音符,众乐手立即同步跟上。笛子手即要有较好的技艺,又要有很强的节奏感和协调能力,以和谐整个乐队的演奏。打击乐的第一位是十番锣鼓的总指挥,他左手执铜墙铁壁鼓、哒鼓,右手握一鼓棰,时而击铜鼓,时而击嗒鼓,时而敲鼓边,时而敲鼓檐。 公布文件链接: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闽政〔〕3号 二、清流长校拔龙(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长校拔龙习俗活动日期一般选在正月十六至二十日之间,具体时间则择吉曰而定。日期确定后,在大街上张贴红榜昭示村民,让大家踊跃出灯。拔龙活动分两日进行,一日在东嶂的九峰寨,次日在西面的乌石岗,如当年利于西面,则先西后东。 长校拔龙的龙灯,利用长1.5米左右的木板拼接而成,其连接处用茶树棍儿二尺,插入木板与木板之间。各家各户自己在家中自行绘制,大家尽其努力把龙身描得艳丽赏目。龙头龙尾则用竹篾扎好,贴上白纸绘画成龙的模样,内置灯烛,威武雄壮。 龙头龙尾虎头牌铜锣等出祖祠后,便直奔上山。村民们则扛着自家龙灯陆续上山接灯,从家中出来前,需在屋内焚香、点烛、放炮,并在自家龙灯上插上三炷香。赶至山上,拼接好龙身,已是下午时分,便开始祭龙,龙头置于桌上,用猪血些许洒于龙头龙尾和虎头牌,以示吉庆。 祭龙有一名主祭,二名礼生,二名陪祭,由主祭念告祭文,场面庄严肃穆。 祭祀在十番音乐和轰轰铳声礼毕,由虎头牌开路,十番锣鼓随后,龙灯便开始从山顶逶迤而来,场面壮观热烈。山路崎岖,大家小心翼翼,一步一挪的往山下行来。是时,远看犹如真龙游山,浩瀚蜿蜒。 到得平坦之处,年轻的小伙便开始着力地推着拉着,拔弄着龙身,不让龙头悄然前行,有时在转弯处,或有灯板不堪重负而断裂,使得龙身变成几段,后经努力,从新接好继续拔弄,直至大家力尽方休。 这一天是长校的狂欢日,更是客家人精诚团结的体现。 客家人的耕读文化和不屈的精神滋养着、支撑着客家人在这个广袤的土地上,生生不息,枝繁叶茂。 三、清流长校打锡技艺(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九代传承人——童振光) 相传长校留坑在明初就从浙江引进了打锡工艺。当时留坑有位聪明英俊的小伙子娶了一位钱塘女子为妻,女方之父是有名的打锡师。其女于归时,送与一堂锡器(酒壶、茶壶、油壶、腊壶、暖壶、宝鹤壶、烛台、灯光等8件)作嫁妆。这些赏心悦目、高雅堂皇的锡器,既是家庭实用品,又是工艺欣赏品,可作传家之宝,很受村民青睐。一些有钱人家纷纷来到小伙子家拜托定制。小伙子经常为乡村伯叔、亲戚朋友到钱塘购买锡器。心想:锡器是每个家庭需求的日用品,何不把这门工夫学到手,为当地人服务。于是,他每到钱塘向岳父定购锡器时,总是细心观察打锡技艺。但打锡是门独特技艺,不任意传授外人,就是亲女婿也毅然拒传。后来,经过女儿再三求情,方才答应传授。功夫不负有心人,小伙子聪明勤学,不到半年工夫,掌握了其中秘诀,终于把这门独特的工艺学到手。回乡后,在家乡开了打锡店,各种锡器方能自如制作,生意十分兴隆。就这样小伙子把打锡手艺,一代传一代,一个传一个在留坑村传开。全村80%以上的男子都会打锡,明清年间打锡工艺名传四方。邻近的永安、龙岩、上杭、长汀、宁化、归化、将乐、石城、泰宁、建宁、尤溪、沙县、赣州、瑞金等20多个州、县都有长校四堡锡店,还有50余个村镇码头也有固定的锡店。至今打锡还是长校人冬季农闲时补贴家用的主要手工艺。 打锡是一门颇有学问的工艺,它由炼锡直至制成锡器成品需要经过20余道工序。如制锡薄是将炼就的锡块或旧锡皿放入小炉锅里再度熔化成液体,进而待温度适中时将锡水倒入事先格好的石板模中,形成一片片锡薄。制锡薄要均匀,不宜太厚太薄,如不理想,可重新熔化成液体重制,直至标准,若有经验的名师一次即可成功。 锡薄制就后方可构设器皿图形,接图形裁剪,最后一道工序是“吹焊”,如酒壶须焊上酒壶提手及酒壶嘴等,需焊得天衣无缝,锦上添花。 传统打锡制作技艺是生产者的艺术,它出自民间,服务于民众始终把实用和审美融为一体,带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性,非为纯艺术现象。它植根社会最基层,在客家人地域生生不息,构筑了基础雄厚的大众文化底蕴,并对其他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美的享受,为现代社会增添光彩。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 清流长校客家服饰技艺(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长校客家服饰历史悠久,唐宋以来,迁居这里的北方汉民把优秀的中原文化民俗、风俗带到了长校,并与当地土著文化不断交融,而形成了特有的长校客家服饰工艺传统。长校有千年古村之称,李氏家族从宋朝起就在长校肇基立业,并不断繁衍发展,所以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服饰也影响着周边众多区域(馆前镇、四堡镇、北界里田乡、灵地镇等)。随着李氏脉系向外迁徙,长校客家服饰工艺也随之向外传承和发展。 长校客家服饰的艳丽,主要是吸收了畲族服饰绲边刺绣的装饰特点,取材上也有些共性,这是区别于其他地区汉族服饰的地方,发髻、黑罗帕、大襟衫、七分大裆裤、客家水裤、手镯、尖嘴绣花鞋,这几乎是长校女性客家服饰的标配。 1、髻子分为长髻、短髻、圆髻三种,一般少妇梳长髻,约9寸、上下两端用特制髻片,使髻两端翘起,最后插上金簪银钗点缀髻子,使其锦上添花。年长的妇女一般梳扎短髻、圆髻以图方便。 2、衣裳和裤子,旧时制作衣裳用料讲究“士林蓝”、“绿标准”、“乌纱布”。“士林蓝”用作布料,“绿标准”用来镶小边;“乌纱布”则用来镶大边。大襟衫的款式又长又宽,大边小镶。衣裳的领处及袖口处依着边沿镶一道宽2寸的黑边,依着黑边再镶二道约一分的绿边。色彩对比强烈,大方整洁。肥大的衣袖折成三迭,既达到装饰美的效果又能当钱袋使用,其衣袖很短,还需配一截小袖子。小袖子一尺长,用黑布镶绿边,临时用针别在大袖口上,可随时撤下洗换。裤子布料一般,基本是深黑色的,裤口镶一道暗黑大边,二道绿色小边。裤头三尺多宽大于腰围一倍,为的是怀孕时方便。 3、鞋,鞋面由两种颜色的三片布料构成,中间绣篆体寿字,两边绣梅花。鞋前绣一母指面大的圆球,鞋尖而翘,俗称尖咀梅花鞋。鞋底一般是女孩婚前自制的,也就是说女红是客家女性很重要的家教内容。 4、长校服饰特点,彰显了客家民系组成的特点,既汉先民与畲族的融合,构成的客家民系,其服饰正是安居于此北方汉民生存南方的需要,同时也是适应南方生产所需而产生的,充分体现了客家人崇礼、勤劳、重教的传统美德。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 清流长校竹篾传统制作技艺(第五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毛竹用途很广,可造谷箩、谷笪、谷筛、米筛、糠筛、谷勺、竹扁担;也可造日常生活用具:如凉篮、菜篮、筷子、饭层、甑蔽、鱼苔笪和竹席,还可造玩具:如莲花灯、龙灯、走马灯、角子灯、竹马、儿童玩具等,这些都出自竹篾师傅精湛之手。 长校竹篾手艺很具特色。艺人只靠双手、嘴和一把篾刀,能破出象纸张一样薄小的竹片;细小的竹丝,刻有花纹图案的竹条,精细胡椒眼的大竹片,光滑明亮的竹板,制造出各种各样精细雅致的用具。 竹篾师傅的工具很简单,只有篾刀、篾锹、削竹节刀、削篾片刀、竹尺和竹圆规等。江坊竹篾师傅向徒弟传授技艺时,常唱: 手执无尾刀, 好似绣花婆。 破篾要耐心, 六层不可少。 唱出了竹篾艺人得心应手、技艺精湛的高超技艺。 年长校镇正在积极向上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长校拔龙;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长校打银工艺、长校竹篾工艺、长校传统木工工艺(大木工艺、小木工艺)、长校客家服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长校大花灯、长校客家美食、长校客家童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ngliuzx.com/qlxly/533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