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8/1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6月23日,三明市政协朱一勤副主席带队,到清流县开展“三明市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与规划”对口协商调研。

调研组一行走访查看了林畲镇毛泽东旧居、红军夜校、医院,及清流县革命历史纪念馆、林畲镇“初心小镇”建设,深入了解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与发展情况,分析存在问题。

朱一勤副主席提出要突出红色遗址保护群的整体规划,注意周边环境的协调,加大保护力度,唱响“风展红旗如画”品牌,提升红色文化宣传力和影响力。

林畲红军史迹群

1、“诒燕第”毛泽东旧居

“诒燕第”毛泽东旧居位于清流县林畲镇林畲村塘堀自然村,为福建省国防教育基地、福建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及省级党史教育基地。

该旧居原系林畲邱氏祖厝,堂名“诒燕第”,始建于清光绪三年(),属于闽西客家“五凤楼”式民居建筑,有两进三厅并附左右护厝,正房24间,厝屋三直20间,占地面积平方米。旧居前为如梦令元旦广场,广场正中是高8.3米的毛泽东塑像。广场占地面积平方米。

“古田会议”胜利召开之后不久,为打破国民党反动派对闽西苏区的第二次“三省会剿”阴谋,年1月7日,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从闽西古田出发,分路途经连城、清流、归化、宁化等县,回师赣南,转战江西。其中毛泽东率红二纵队,经古田、李家、沙芜、温郊,于1月10日到达林畲,居住在林畲村塘堀自然村邱氏祖厝“诒燕第”,后进入明溪,24日与朱德部队会师于宁都东韶。

2.医院

医院遗址位于林畲镇舒曹村石寨下自然村,仁寿峰山脚下。医院旧址由仁寿寺、连峰洞和山脚下一幢独立的邱氏民宅三个部分组成。

年7~8月间,彭德怀、滕代远率东方军首次入闽作战,转战于宁化、清流、连城、归化、将乐一线。时值盛夏酷暑,山村痢疾横行,加上战事频繁,伤病员骤增。东方军指挥机关利用石寨下特殊的地理条件,医院,及时抢救红军伤病员。年3月,为阻止国民党军第十师向中央苏区推进,红军第七军团和福建军区宁清归军分区独立七团在将乐、归化(今明溪)交界的铜铁岭设伏阻敌,宁清归军区领导出于安全考虑,医院和兵站由归化迁往林畲,石寨下再次成为医院院址。

年11月,该遗址被确定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3、林畲红军工农夜校

林畲红军工农夜校位于林畲镇林畲村的麦元洞大厝下,为邱氏祖屋,堂名“润辉第”,该祖屋始建于清中后期,占地.56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52平方米。

年6月中下旬,红军第二次反“围剿”斗争胜利之后,根据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第八次会议部署,红四军十一师在师长曾士峨、政委罗瑞卿的带领下奉命进入清流,先后解放了林畲、蛟石等地区,帮助建立起林畲、孙坊、石下等乡苏政权。为了更好地宣传、发动群众,红十一师在林畲驻扎期间开办了这所工农夜校,推选文化知识和政策水平较高的红军干部授课,帮助红军士兵和地方工农干部学习文化,理解革命道理。

遗址外壁土墙上,有一石灰书写的红色标语,其内容为“设立工农夜校免费读书,反对军阀压迫革命”落款为“红军”。它是现存于清流县域内保存完好字幅最大的红军标语,单字高、宽均在1米以上。

年11月,夜校旧址被确定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4、林畲舒曹红军井

舒曹红军井位于林畲镇舒曹村社公塘自然村。

年1月14日,当毛泽东率领红四军第二纵队第一次来到林畲时,这口古井竟然汩汩地冒出了鲜艳的红水,持续了整整七日方退。消息传开,山村一片沸腾,十里八乡的百姓纷至沓来,都惊异于这口古井与红军的特殊缘分,“红军井”因此得名。后来,这种奇异的现象还发生过两次,一次是在年12月毛泽东去世的时候,另一次发生在年10月台湾海峡大地震之时。

该井是一口圆形石砌古井,井宽直径约1.5米,深不足2米。不知确切建造年代。据当地群众称,自从这里有村庄起,就有这口古井。现在,这口井仍保存完好。

年11月,该旧址被确定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5、林畲舒曹红军桥

舒曹红军桥位于林畲镇舒曹村背芜自然村与子竹坪自然村交界处。

年冬,在林畲驻防的红军独立第七师一团一部在完成任务从归化方向返回驻地途经该桥时,遭遇反动民团伏击。由于事发突然,激战中,10余名红军指战员血染石桥,英勇牺牲。为了缅怀烈士英灵,当地村民就将此桥命名为红军桥,以作纪念。

该桥始建于明末清初,为单孔石拱桥,桥长15米,面宽4米,桥面距水面高约3.4米,半圆拱,拱跨3.68米,拱顶下距水面1.75米。解放以前,这里是清流至归化(今明溪县)、三元方向的必经之路,前方不足1公里的豁口处就是镇守四县的交通枢纽──五通凹,有官道可分别通往清流林畲、永安安砂、归化城关、盖洋和宁化泉上五个方向。

年11月,该桥被确定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6、林畲曾坊革命烈士墓

林畲曾坊革命烈士墓坐落于林畲镇曾坊村龙背山南麓,镇政府后山。

该墓始建于年9月,是为纪念该镇曾坊村曾富良、曾其应、谢玉姬一家三位革命烈士而建的衣冠冢。曾富良与曾其应是父子,曾其应与谢玉姬为夫妻。曾其应于年6月参加林畲地方赤卫队,次年10月加入红十二军三十四师,年11月在江西瑞金与敌作战时牺牲;其父曾富良、妻谢玉姬均于年3月加入林畲地方赤卫队,并在年9月先后牺牲。

该墓于年12月重修,高3.5米,墓上端中心处是两束麦穗围绕着五角红星造型,墓的左右各有一柱,柱的顶端举着万年火炬,柱身各有一联,内容为“革命英雄传千古,烈士英明昭百世”。墓碑正中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字样。

年11月,该遗址被确定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ngliuzx.com/qlxly/540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