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9/16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

摩拜的创始人套现XX亿,

有人说:“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某著名公司的员工跳楼自杀,

有人说:“人生不能碰的几个坑”。

这个时代善于贩卖焦虑,中年挺起胸膛,

认知最中肯的阳光中年。

——————

大卫·班布里基

英国剑桥大学临床兽医解剖学家,圣凯瑟琳学院(StCatharine’sCollege)的艺术与人文领域研究员。受过完整兽医师训练,在摄政公园动物学研究中心(InstituteofZoology)、皇家兽医学院(RoyalVeterinaryCollege)、康奈尔大学、悉尼大学和牛津大学做过人类、动物的怀孕研究。曾出版科普作品,以动物学方法研究人类生理特性,包括怀孕、基因和性别、头脑和青春期。

——————

作者从人类学、神经科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等视角透视中年,以清晰、优美而流畅的文笔,阐述了人到中年所经历的身体、心理和情感变化背后的科学根据,揭示出人类之所以形成动物界独有的中年现象,是数百万年演化出的完美礼物,它将中年人推向人生的巅峰,并赋予他们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

被妖魔化的“中年危机”

“中年危机”一词实际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是指:发生在人生中一段定义模糊的时刻,似乎牵涉三种忧虑的混合,包括身体衰退、寻求年轻女性青睐的悲哀渴望和沉迷于幼稚活动的冲动,在这一切之上,还增加了心理焦虑的感觉。

中年危机的起源听起来并没有特别的悲观,反而颇具浪漫主义色彩,确实是非常“美国”了。舶来我国后,中年危机的表现似乎更现实一些。虽然总结起来无外乎是些日常繁琐的小事,如婚姻问题、健康问题、子女问题、以及工作能力增加带来的责任和压力问题……但正是这些小事使得中年人陷入失去活力而有害的悲伤中。

有个叫大卫·班步里基(有意思的是,作者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兽医学和动物学,书中大多数与人类行为类比的举例——都是动物;当然,他还是一名生殖生物学家,为他从科学领域寻找关于中年的解读提供了依据)的人在他所著的《中年的意义》里坚定地告诉你:中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

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班步里基在《中年的意义》中从身体的变化、心智的变化、关系的变化三个方面,以基因理论、进化生物学、社会和艺术科学等角度,向人们阐述了“中年是什么,中年的意义是什么”这个严肃的话题。

还好结论是正面的,他认为:人类的中年不是负面的事,而是正向的经验;是变化而不是危机。甚至可以说,中年是解放——是演化、文化与性格的解放。

衰老的开始并没有我们想象中可怕

只要想到中年人,脑海中首先会浮现一个大腹便便、发量稀少、眼神浑浊的形象。所以我们常常通过身体的特征作为判断中年的标准,换句话说:老化的迹象开始变得明显的时间点,就是中年。

电影《年轻气盛》()剧照。其中一句台词为:“你年轻时一切都看上去都触手可即,你拥有未来。可是当你老了,看什么都觉得遥不可及,因为它们已经逝去。”

衰老,这是人们恐惧中年的主要原因。年轻时,大概是从来不会去真正注意自己的外表,不会在意自己轻快的步伐,和充满动力的各个器官,他们和年轻的身体自然地融为一体,丝毫感觉不到存在。直到年纪渐长,身体的各个部分突然疯狂地刷起了存在感。你会发现自己的眼皮开始耷拉,皮肤总是因为干燥而瘙痒……即使没做什么重体力的活儿,疼痛、疲劳也不期而至,能量越来越少,质量却与日俱增。

很令人沮丧吧,但班步里基却仍将这样的中年描述成“创造与破坏的力量势均力敌的时候”,而且正是这些衰老的变化,使得我们在久远的时代中存活下来。

以中年肥胖来说,因为“骨骼肌减少”、“中广型”腹部脂肪堆积等原因,使得肥胖在中年阶段产生的几率大大增加。“节约基因理论”解释了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中年肥胖具有延续种族的作用。

任何经历过食物来源不稳定的物种,都会因食物短缺而演化,在食物短缺时停止生殖活动,把资源用于维持生存。也就意味着,人类储存运用脂肪的能力,驱动了大部分的人类演化——所有的婴儿,头脑和狂热的活动。

诸如此类,不同的衰老特征都是人类在演化过程中为了保持种族的延续或生存而产生的反应。因此班步里基认为,人们根本没有必要为中年的衰老问题担心,这是长久以来“自然选择的产物”,是人类生命蓝图的重要特征。更重要的是,这种解释也许能帮我们正面看待我们对中年时期身体变化的焦虑。

中年的头脑和心智都处于人生的全盛期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对于中年的心态有精准的描述:以前是想赢,现在是怕输。确实,人到中年,有太多的进退两难。

家庭层面,上有老人需要照顾,下有子女需要操心,整个家庭都需要维系;工作层面,年轻人精力旺盛,创新层出不穷,随时都有把前浪拍死在沙滩上的架势,而自己却日渐消沉,精力和体力都无法和年轻人比,似乎处于被淘汰的边缘……而这一切,似乎和我们的头脑不如年轻时的运作效率高有关。

班步里基驳斥了这种看法。在他看来,那种叫嚣中年人头脑技能衰退的言论是完全错误的。虽然因为身体机能不可避免的衰退,进入大脑的信息变得参差不齐,而且内部的运作速度也不如以前,但这根本不是什么大问题。

实际上,中年大脑处于认知能力的巅峰。因为遗传发展的“生命时钟”依然在滴滴答答地走动,它驱使人们的思考过程在不同的阶段不断重组,鼓励大脑发展出在五六十岁仍然适用的方式。

而心智呢?前面说到“怕输”,其实怕的是未来无法控制自己的生活。即使中年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处于社会权力和经济能力最强大的时候,但他们依然会选择更保守的态度来对待新事物——努力地阻止坏事的发生,而不是提高好事发生的几率。

这并不是坏事,至少说明,到了中年的阶段,人的心智和情绪都趋向于成熟和稳定,会根据环境的变化,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应对世界,这恰恰证明中年是最稳定的人生阶段,使得人们得以积极地应对情绪问题,把重点放在“有目标、有重点、有效率的生活方式上”。这在某种程度上,让中年人成为一座“稳定的岛屿”,让自己的部族(家庭)的得以安全的延续下去。

性生活减少是中年的绝对生命主题

无性婚姻的比例比我们想象中还要大得多,这一情况在进入中年之后变得更加严峻。

无性婚姻让婚姻生活变得“脆弱无比”:人们总担心伴侣因为厌倦自己衰老的身体,增加出轨的几率;而伴侣却有可能在暗自对自己不再“雄心勃勃”的身体感到沮丧;再加上日常的琐事和压力增加,也使得性行为在很多情况下变成了一种负担,很多人宁可多睡会觉,也不愿意增加夫妻互动的时间。

这种情况并不是在现代社会才发生。在文明社会开始的时候(是的,虽然那会的人们寿命比较短,但能活到中年的人还是很多),父权社会代替了原来了母系社会,男人们以旺盛的生殖能力和强壮的身体保卫着家族安全和种族延续。

后来人们发现,把重心放在抚养已有的子女成人的种族,比不断生育,但成活率不高的种族,要更强大一些;前者做出的改变就是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将生殖任务排在抚育子女成人任务的后面。这个阶段就是中年。

这样看来,中年的性行为减少并不奇怪,从以前开始就是为了种族能够更好地延续下去,因此完全没有必要为此而忧愁。但这并不代表你到了中年就不能再生育小孩,如果条件和精力允许,身体实际上还是有这个准备的,这同样是种族演化的结果。

读罢全书,你会发现《中年的意义》的最大好处在于,它给予了中年一个十分正面的注解,让你科学的看待这个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不仅完全可以理直气壮的回应别人对于你是中年人的嘲笑,而且提升你作为中年人的自信。

如果你有认真阅读本书,你应该会注意到书封面上的那只蝴蝶——一开始你可能会疑惑蝴蝶和中年有什么关系,但读完书你应该会豁然开朗。

蝴蝶在中国是一个别具意味的符号,往往被冠以精神的自由和生命的“异化”的象征。作家王蒙曾经在小说《蝴蝶》中描述它的主人公:在登山的时候,他发现了自己的腿,多年来,他从来没有注意过自己的腿。在帮助农民扬场的时候,他发现了自己的双臂。在挑水的时候他发现了肩。在背背篓子的时候他发现了自己的背和腰。在劳动间隙,扶着锄把、伸长了脖子看着公路上扬起大片尘土的小汽车的时候,他发现了自己的眼睛。

这正是用蝴蝶这个形象隐喻中年的绝妙之处。中年对于人生的意义远在我们的意料之外,不管是马上、正在、或已经经历中年的人,作者班步里基都希望你可以从《中年的意义》中重新发现自我、重新看待这个被世人“嫌弃”的阶段,赋予它应有的正面意义。

——————

关于中年危机并非真实存在这一论点,心理学家明明已经达成了共识,为什么我们仍然会抓着这种说不放?一个原因是,这种说法会给人一种英雄迟暮式的浪漫情怀。比如惨遭滑铁卢的拿破仑、恋情破灭的歌德等人。后人替他们总结说,正是因为中年时期遭遇了剧烈的变化,才驱使他们成就了伟大的事业。

另一个原因是,大家都喜欢听好听的故事。而中年危机,就是一个再好不过的好故事。这种虚构的故事,虽然没有任何心理学依据,却因为概念太过简洁而轻易被大家所接受。更重要的是,就连中年人自己,也能利用这个概念,把恐惧和失败等所有的负面情绪,都一股脑塞进中年危机的范畴下。虽然作者对中年的定义是40-60岁,但当今三十多岁的人,其实也挺符合书中的描述。相较于目前妖魔化中年人的主流思想,这本书对中年人的肯定和鼓励也是难得的一股清流。

延伸阅读

怂,是中年人最大的优点

你们觉得年轻人和中年人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是年龄的差距?是承担的社会责任不一样?

还是对待世界、对待他人的态度全然不同?

前段时间有句话在微博刷屏:不要大声责骂年轻人,他们会立刻辞职的,但是你可以往死里骂那些中年人,尤其是有车有房有娃的那些。

这话听来着实扎心,怎么中年人都活成了这副怂样?

因为他们不像年轻人可以无牵无挂,什么事情都可以跟着自己的心情走,好坏全写在脸上,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早上和老板一言不合,下午就可以提包走人。

因为他们身上有太多东西要抗,上有双亲,下有妻子儿女,还有车贷房贷,容不得他们做半点任性的事情。

想起张爱玲在《半生缘》里写的话,“中年以后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你说他心里头有那多人那么多事需要他去兼顾,他哪有功夫去兼顾自己。这年头的中年人一个个怂得啊,连自己都认不得自己了。

觉得吧,这种怂也不全然出于被迫,而是人到中年主动做出的选择。看似窝囊胆小,阿谀奉承,实则是能屈能伸,是懂得照顾他人感受,是成熟又理性的行为。

1

不是天生怂货,而是选择性认怂

仔细想想,身边的怂货真心不少。

我一朋友年轻时候跟现在相比,简直判若两人。年轻的时候做什么事情都是凭着一腔热血横冲直撞,不撞南墙不回头,撞了南墙也不会回头。喜欢上的女生就去追,不喜欢的课就直接翘掉,顶撞老师,和人打架,怼天怼地,什么都不怕。

可现在三十多岁的他,被老板训斥,即使问题不在自己身上,也嬉皮笑脸地说都是自己的错下不为例。下了班直接回家。回到家,做饭洗碗拖地什么事都抢着做,把老婆宠上天,因为他知道女人带娃已经很不容易。

电视剧《好先生》里有段台词说,这个世界有两种人,一种是为自己而活,表面看上去张牙舞爪,内心啊,无比的脆弱,另一种就是为别人而活,表面上看是很怂,其实内心比谁都坚强。

那些很怂的中年人,他们是天生的怂货么?不是。他们年轻时候也曾桀骜不驯,意气风发,爱憎分明,眼里容不得半点虚假。以为这个世界就是非黑即白,没有中间地带。他们大部分人喜欢的座右铭是:永远不要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

可是当他们不断成长,不断在这个社会摸爬滚打,成为平庸的中年人时,才发现这个世界的样子,很多时候既不是黑也不是白,而是中间地带的灰。才发现每个人都会变成自己曾经厌恶的样子。

不过,这其实并不像他们当初想象中那么地不可接受。相反,中年人懂得自我牺牲,懂得顾全大局,不意气用事,眼里是长远的规划,心里是身而为子为夫为父的责任和担当。反而过去的年轻才是不成熟的、充满偏见和不可接受的。

中年人的怂从来不是什么胆小怕事,不是软弱无能。而是不卑不亢,是能扛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勇敢和坚韧。

2

中年人的怂,藏着你看不见的野心

当然,也有一些人,从来就很怂。比如我有个大学同学,毕业那会儿,他去了一家在他看来很有前景的公司,工资也比同行业高了不少。

唯一的问题是,老板是一个脾气非常乖戾的人。只要工作上有一丁点马虎,就常常会被骂得狗血淋头。被骂哭的、待不过三天的实习生比比皆是。而他却默默地做着自己的事情,一点离开的念头都没有。

那会儿他和我聊起这事,我就很无法理解,觉得是被气到哭也好,认真思考做了决定也好,只要不怂,都会选择离开。

结果几年过去了,他反而成了老板的心腹。老板他都能伺候,各种甲方更不是问题。后来公司开了分公司,老板全权交由他打理,很快业务做得风生水起。

我才发现,他不是怂,而是充满远见和野心。

心里藏着巨大目标的人,就不会惧怕眼前暂时的苟且。

忍受既不是窝囊,也不是不争气,而是知道自己想要的、能得到的不应该只有眼前这一丁点。

《焦虑的中产》中写道:具有野心的男人,不管长相如何,身材高低,在气势上都会摄人心魄。原因在于他非常自信。这种男人敢于面对任何困难,敢于放弃一切,敢于从头开始——野心是治穷的特效药,是所有奇迹的萌发点。

没有野心或许可以让你活得快乐些、自在些,但同时你可能也无法具备一份保护他人的勇气。

3

中年人的怂,是因为有需要保护的人

想起一个电影情节:一个公司组织团建,结果发生了意外,一群人被困在了小岛上。大家的手机不是丢了就是坏了,只有一个人的手机可以联系到外界。这个人便以此为筹码,要挟大家答应把贵重的东西跟他交换,才能换取一次和家人联系的机会。里面的公司老总,为了能和女儿视频听听女儿的声音,不惜把整个公司大楼用作交换。

这样的情节虽略微戏剧化,但是表达的意思却是真实而又贴切的。每个能抗得住各种压力的中年人,心里都住着他想要守护的家人。

我们很难说清到底是因为想保护家人让他变得怂,还是怂让他更好地保护家人,但其目的都是一样的,他们的低声下气,奉承讨好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家庭。

中年人的怂,是以自己的自由为代价的,只要家人过得好,甚至要他们以死为代价都不成问题。当然他们不能死,也不会轻易让自己死,上有老下有小,就那样离开,他们放心不下。

姜文在《狗日的中年》里说:“中年是个卖笑的年龄,既要讨得老人的欢心,也要做好儿女的榜样,还要时刻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ngliuzx.com/qlxly/576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