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9/2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中江王乃徵先生,是和刘光第、林思进等齐名的清末巴蜀诗坛领袖,也是晚清政坛上清流派的一员干将。他的人生经历跌宕起伏,曾得罪过权贵,也曾一年五迁,更当了史上任期最短的贵州省长,最后以遗老之身退居上海滩,坚持不食民国之禄而潦倒致死。王乃徵的一生,可以说是在那个激荡的大时代下无数传统士大夫命运的缩影,至今仍让人感叹唏嘘。(陈伟平)

王乃徵(—)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王乃徵无疑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人物,他集清流、能吏、遗臣于一身,在晚清和民国初年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行迹。由于在近现代重大的历史节点上,他均有不同程度的参与,故王乃徵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研究上有着较高的标本价值。

王乃徵(-),四川中江东山乡王家梨园人。字聘三,一字病山,晚号潜道人。光绪十六年进士,历任福建、陕西道监察御史,江西抚州知府,直隶按察使,顺天府尹,湖北、河南、贵州布政使。王氏家学渊源,学养深厚,工诗文、善书法、精医理,清标劲节,品德端粹,一生著作宏富。尹昌龄称他“生平嗜学不倦,所著诗古文辞,谨严有法度”(《王病山先生墓志铭》)。主要作品有《天目化游草》《嵩洛吟草》《病山遗稿》等。

明末清初,张献忠入川,所过屠戮,人民所剩无几,十室九空,土地荒芜。清顺治、康熙年间,朝廷展开湖广填四川运动,招湖北、广东、江西、福建等省人民入川开垦。由于地广人稀,朝廷准许移民随意插占,纳数亩之粮,即可享用耕地数十亩。在此背景下,王乃徵的先祖来到四川。据王乃徵《王氏始迁先祖子享公家传》中载:“公讳贡灵,字子享,原籍福建武平县。康熙六十年(年),岁大饥,公年五十三,挈妻及二子迁蜀。始居邻水,数年徙中江。父子力耕,垂二十年,始置产治东白庙沟。”此处文字不多,却大致勾勒出王氏迁居四川的基本线索。

王氏落籍中江,躬耕为业,却出现了数代被赐封资政大夫①,何也?康熙版《中江县志》记载,明末中江在编人丁,应征田赋银两,到康熙三年至十二年(~年),中江人口已凋敝到仅“户六十二,征银八两六钱”,到康熙五十四年(年)才恢复到载丁,可征田赋银.5两,仅为明末的三分之一。为鼓励垦殖,清政府制定激励措施,移民除所开垦之地视为永业外并承诺永不加税。对于开垦土地超过一定数量者,当地政府呈由总督奏请朝廷奖给虚衔、翎枝、封典等荣誉职位,但不给实官。

有了“功名”,王氏遂跻身士绅行列。王乃徵在谈到其家道中兴时,说“(子享公)手植梨数百株,皆佳品成林,世蒙其利。乾嘉时,中邑产梨,岁联数十舟东下,运销渝城,来购者必先索王家梨,于是远近知有梨园王家”。四川为移民省份,社会关系复杂,变乱层出不穷。各厅,州、县土绅为谋自卫,相继举办团练,以资防堵。这一款项则由有业之家按原有定额进行加派,此一名目谓之“捐输”。既名“捐输”,即是人民额外的贡献,故一县之中所纳捐输,如出自一家,集到有一定数目后,允许由其家中任何一人,将历年纳款收据汇缴,由地方官验明,按照捐例之殷,呈由总督奏请朝廷奖给荣誉职位。王家以亦农亦商的途径,富甲一方,承担社会义务必多,故王氏世代得到赐封也就无怪可奇。

据陈品全民国版《中江县志》称中江人“俗朴、务耕、好学、尚义”“邑境无大江峻岭,而岗峦秀拔,溪涧萦洄,亦具渊渟岳峙之致。民生其间,得艮气者多刚武,得坎气者多俊爽。士喜读书论道,崇尚节义,近时(清代)科第之盛虽稍逊前代,而簪缨阀阅每每不绝。”王氏以躬耕为业,商业发家,丰入啬出,成为小康。客家人有耕读传统,遂收弆图籍,延名师以课子弟。同治丁卯,王乃徵之父王建中(字师竹)中举,封光禄大夫,王父名德清尚,乡里爱敬,闻于遐尔,“邑中初办宾兴会,与同辈共成之,厥后学田议起,亦力任艰巨,一呼而集,一切部署皆所手订,寒畯享其成”。是以王氏在中江终成名门望族,其影响不仅限于当地,至王乃徵时其影响已播迁全国。

光绪八年(年),王乃徵中举,光绪十六年(年)金榜题名高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由于饱读圣贤之书,王乃徵把修身、齐家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把治国平天下作为终身志职。

清流不畏权贵

光绪二十六年(年)庚子事变,引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挟光绪帝仓皇出逃,满清皇室威严丧尽。《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国人对清政府更为失望,社会矛盾加剧。在内外交困之际,慈禧太后不得不重新祭起改革大旗,宣布实行“新政”,企图力挽狂澜,延续统治。这次新政改革是清朝统治阶级的一场自救运动。然而其整体改革方案,却远远超出了当时清政府所能承担的国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致使新政改革不但得不到广大民众的拥护,反而成为“扰民”之举,激化了官民矛盾。

光绪二十八年(年),王乃徵外放任福建道监察御史。这个官不大,仅为正七品,是由皇帝派遣到外地担任巡按负责纠风纠纪的风宪官,即便军队出征也会有御史跟随,可以随时向皇帝报告官员或将领的不职之处,其最大的权力就是弹劾官员。王乃徵一到任上,即因“上月初二日,以直隶广宗、巨鹿一事,因捐激变及诸军先后残杀情形,附片奏陈”,弹劾直隶总督袁世凯。请旨简派重臣,“覆加查竅”。“未蒙朝廷施行”,再次奏请“严定官弁处分,以饬纲纪而靖民心”,并称:

本年直隶之乱,始于广宗剿杀三村,所称匪首景廷宾,平日本为乡里敬服,其柳林团相戒不仇洋教。庚子之变(年),该处独无习拳闹教事,是以派捐之初,众不愿出。官吏不善开导,又复构成其罪,勒捕生变,遂致板台屯、东召村、西召村三村之民,成罹惨毒。奇冤莫雪。及至变而为匪,戕杀兵弁,势在必剿。然使原其情罪,加以晓谕抚循。早今解散,何至滋蔓日深?乃任新盛、正定、大名各军,肆意杀戮,滥及良懦,几至不可收拾。兼闻四月底间,已报肃清之后,于南官县小李庄、张字村等处,因缴军械,又复惨杀多命。夫究其缘起,不过因愚悍之民,罔知遵顺,遽加惨杀,以惨杀之故,激变成匪,又以为匪之故,愈加惨杀,直至杀不胜杀,乃始敛兵言抚。虽报肃清之名,无解冤滥之实。其中官弁罪状,如广宗知县魏祖德之勒捐生变,总兵董履高之构谗肇祸,统带段瑞云之惨杀三村暨新盛等军统领之先后滥杀,余痛在民,远近传播。又闻始终献议,专主用剿,为一查办委员,候补知府阮某,本在督臣文案,其详非督臣不得知,而其恶为人言所共愤。至袁世凯始即失于觉察,逮变乱已成,不务分别莠良,戒止妄杀,惟欲以兵威制服,成此冤滥之象。于所纠参官弁,亦但罪责疏防,又未闻自请议处,是既办理错误于前,因遂怙过饰非于后,事状显然,咎无可掩。

与此同时,王乃徵还特别指出之所以不“覆加查竅”,实因袁世凯“优异督臣”,朝廷有倚重之处,并称“若朝廷遂置不问,何以示刑赏之公于天下”。他在《筹款练兵立召祸乱奏请收回成命折》中说:“该督年甫四十,曾无勋绩足录,而宠任之隆,已为曾国藩、李鸿章所未有”,“爪牙布于肘腋”,“腹心置于朝列”,“党援置于枢要”,“即使忠纯如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臣抑以为未可,况该督之断断非其人也”。王乃徵在将矛头指向袁世凯时,并大声疾呼:“满溢之戒,该督既不自知;逾分之嫌,朝廷独不加虑乎。”王对袁之为人可谓先知先觉,不意此言竟成亡清之谶语。

有清一代,直隶屏障京师,拱卫皇城,形势较他省为要,体制亦较他省为肃,直隶总督因之堪称八大疆臣之首。晚清以降,清廷特设北洋大臣,由直督兼之,其地位愈加显赫。作为监察御史,王乃徵弹劾深受朝廷倚重的袁世凯,是因为袁所管辖的广宗知县魏德祖贪得无厌,对百姓横征暴敛、敲诈勒索,以致“勒捐生变”,统领段祺瑞不问是非就血洗三个村庄,而袁世凯对此不闻不问。然而袁世凯深受朝廷倚重,故他的奏折无疑是“蚍蜉撼大树”。但其道德勇气,在当时的语境下可谓振聋发聩,也正是因为其勇气,徐一世称他“在御史台颇负清望”;陈灨一在《睇向斋逞臆谈》中说:“王乃徵以进士入翰林,为御史,直言极谏,风力闻天下”。

王乃徵忠于职守,先后上疏弹劾了庆亲王奕劻、四川总督奎俊以及瞿鸿机、鹿传霖、王文昭等王公大臣。面对这些权倾朝野、炙手可热的高官显宦,他均以事实为依据,“事非征实不举,人非贪劣不劾,故人多惮之”,以致“亲贵侧目,宵小屏踪。”这些人对他既恨又怕,必欲除之而后安。一次奕劻对被弹劾的心腹说:“聘三遇事与我辈为难,必当使之外任,免多事”。②

能吏一年五升迁

光绪三十年(年),王乃徵出任江西抚州知府。到任后,他对农民缴纳皇粮国税,极力主张要“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反对任意盘剥,榨取民脂民膏。其心系人民的心态,正是长期以来儒家所提倡的修、齐、治、平的直接体现,他的出发点是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文守仁《蜀风集》中载,王乃徵见抚州何家口地势低洼,春间大水,经常泛滥成灾,便倡导该地农民筑堤坝,修水利,“使洼地变成沃埌,岁得在熟”。由于他的德政,当地百姓对他感恩载德敬若神明,于是“就其地为祠,曰王公生祠,名其堤曰王公凼”,该堤至今犹存。为了表达对王乃徵的崇敬心情,百姓还在生祠的正门刻了一幅楹联:“千里生祠崇上德,一腔热血注中江”。文守仁记录的文字不多,却勾画出了王乃徵能吏的形象,把其在抚州的政绩融入了百姓的口碑。

王乃徵为官清正廉明,兴利除弊,抚民有方。“事无宏纤,皆审度周详”,做到万无一失。在抚州“居官三年,不名一钱,是以歌颂载道”。郑逸梅称其“居官清廉,宦囊殊涩”。由于其在抚州励精图治,政声卓著,宣統元年(年)摄政王载沣认为他才堪大用,力擢他为湖南岳常礼道道台,紧接着又升任直隶按察使,负责京畿治安。

清末地方政治,可谓乱象丛生,积重难返,直隶更是如此。先是财政亏空严重。李鸿章主政之时,“存款不下千余万金”。然“继任某制军(指袁世凯)藉以为练兵之用,不三年,支销殆尽。复奏准由各省合筹练兵经费,岁约数百万,竭天下之脂膏,供一己之挥霍,而定藏竭矣。厥后继任某制军(指杨士骧),复踵事增华,取携任便。岁入只有此数,出则层出不穷”。如此靡费公帑,民生多艰不难想见。

当时京畿辖区二十四属盗贼横行,社会治安混乱,导致商旅裹足,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王乃徵上任之初,巡视辖区,了解社情,座谈僚属。他发现警署下僚中有个叫汤铭鼐的警察名气很大。汤是四川璧山人,因父游宦直隶随迁京津,父卒,流落津门,毕业于巡警教练所,任警士。这小子一身正气,还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立岗街市执行公务,居然敢拦下北洋大臣的轿缴罚金,于是声名大震,搞得顶头上司不悦,多年得不到提拔,但他仍我行我素。

王乃徵亲往见之,汤却避而不见,经过几次过访,始来答拜。于是王提拔汤任直隶警务所提调,节制马队三营,探访队一营,委任陈少搏为预审判事,岳茂槐为文案,严惠丞为稽察,组成班底。不到一月,捕获巨匪“一篓油”等三十余人,处决于市曹,以致京畿各县民气上扬,匪患敛迹,道途通行无阻。王乃徵礼贤下士,用人惟贤,雷厉风行、处事果决,以致在直隶巡按使任上政绩斐然,有如宋之包青天在世,亲贵侧目,宵小遁迹,随后升任顺天府府尹。

湖广总督衙门

宣统二年(年),王乃徵调任湖北布政使(省长)职。在此之前清廷实行预备立宪,内容涉及行政改革、设立议会、实行地方自治等方面内容。张之洞督鄂时,倡立西学,改良法制,虽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大纛,湖北已为改革之先声。王乃徵到任后,上折奏称“筹备宪政,应就目前财力,酌分缓急,拟请变通原案办法”。在这份奏折中,他对西方的政治制度非常谙熟,所谈论的问题又能切中肯綮。但此时改革与革命赛跑,清廷的预备立宪已输在起跑线上。

不久,适湖广总督陈夔龙上调直隶,继督瑞澄尚未到任,朝廷明令以王乃徵护理湖广总督。“太守摄兼圻之任,时未及一年,进阶之速,清季一人而已”。③大概王乃徵曾是载沣的师傅,教其读过书,故载沣素知王的道德文章及其办事能力,一旦执国秉政,遂有了一岁五迁其官的知遇之报。瑞澄临鄂后,王乃徵重返藩司任。然而,瑞澄骄肆,不能兼容,对王乃徵的工作颇多掣肘。宣统三年夏,四川爆发保路运动,王奉调河南布政使。时清政不纲,他不屑苞苴纳贿,未赴豫任,旋调贵州布政使。

宣统三年(年)八月,王乃徵由鄂赴黔,舟行月余,始达黔边洪江,闻武昌新军暴动,湖北已经独立。他刚到镇远又闻湖南独立,脱离大清。但王乃徵仍以使命在肩,毅然入贵阳赴任,并于九月十三日(11月3日)定期就职。翌日黔省宣告独立,贵州大汉军政府成立。其即挂冠离职,携眷回川。上任就等于卸任,王乃徵遂成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省长。

黔省宣告独立脱离大清,财税制度尚未建立,参加革命的袍哥遂自组先锋队,自找财源,以致王乃徵携眷出城九十里,刚到黑头坡(修文、息烽交界处黎安哨附近)即遇抢劫,行李衣物被掠一空,只好返回贵阳筹措盘缠,不料贵州形势大变,革命党和立宪派开始内讧。

湖北虽最早宣布独立,但仍战事不断,鄂督黎元洪遂呼吁已独立各省援鄂。贵州都督杨荩诚为避省内矛盾,主动率部援鄂。王乃徵乃随军再出湖南,由于南北和谈,遂滞留常德。其后,清室赞成共和,逊政民国,王乃徵徒叹无可奈何花落去,遂化身遗民,流寓上海。其后,袁世凯邀其出任湖北民政长(省长),王乃徵辞而不就,颇有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清高风骨。

遗臣失足不失身

年,辛亥革命成功,满清王朝宣告灭亡。树倒猢狲散,清廷的王公大臣统统退出历史舞台。王乃徵当然也不能幸免。他从贵州布政使的官位上退到了上海,成了名副其实的寓公。汪国垣曾在《近代诗派与地域》中说“蜀中近代诗家,以富顺刘光第、成都顾印愚、荣县赵熙、中江王乃徵为领袖,而王秉恩、杨锐、宋育仁、傅增湘、邓镕、胡琳章、林思进、庞俊羽翼之”。

在上海的清室遗老合影(右起第三位为王乃徵)

上海人文荟萃,名家很多,清廷遗老自然不在少数。浓浓的遗老情节把这些文士聚在一起,王乃徵与词学大家朱古微、诗人陈散原情趣相投,经常在曲园、涵芬楼等处雅集。参加雅集的还有王国维、康有为、张元济、陈夔龙、沈瑜庆……他们一起谈诗论文,一起吟风弄月,一起感时伤逝,又一起论民风讲社会。这些前朝显宦之所以乐此不疲地定期聚会,轮流坐庄,名为诗酒宴集,消磨余生,实则窥伺时局,谋求东山再起的机会。晚清大员转变为前清遗老,致使诗文取向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所谓“民国乃敌国也”,正反映了这些遗老对民国的态度。

民国以降,政潮迭起,兵连祸结,暗杀成风,自然就有人怀念起有皇帝的时代。年6月6日,紫禁城里传来袁世凯病亡的消息,宫内人人喜笑颜开,奔走相告。除了对袁氏的旧恨,也为自己逃过一劫而庆幸。消息传到上海,王乃徵等一班遗臣自然弹冠相庆。于是出现一些新的声音,有人说袁世凯的失败,就在于动了鸠占鹊巢之念,也有人说“帝制非不可为,百姓要的却是旧主”,与其让姓袁的做皇帝,还不如物归旧主。这些声音,与王乃徵等前清遗臣“本朝深仁厚泽,全国人心思旧”的心思形成了共鸣。

自清帝退位,公开反对共和的王公大臣善耆、溥伟、升允、铁良被称为“四个申包胥”,却没有一个能成事。真正把溥仪再扶上龙椅的,只有手握重兵的辫帅张勋。年6月,徐州镇守使张勋利用黎元洪与段祺瑞的矛盾,率“辫子兵”,借“调停”“府院之争”为名于6月14日进入北京。急电各地清朝遗老进京“襄赞复辟大业”,拥戴已退位的前清宣统皇帝溥仪复辟。一时之间,北京沿城一带辫子多,城厢内外黄龙旗多,伪宫门外红顶子多,成为一时怪象。

复辟翌晨,张勋即发矫诏取缔报纸,并使辫子军分赴各报馆,勒令其改用宣统九年月日字样。宣统复位,民国变大清,在“武圣”张勋和“文圣”康有为的联合操办下,紫禁城内有声有色,惟民国大总统黎元洪还在居仁堂总统府办公。全北京龙旗飘扬,唯有新华门内的总统府仍高挂五色旗,财政、参谋两部也坚持悬挂五色旗。在一片黄龙旗的包围中,这里成为了京城里最后的民国。

未满12周岁的溥仪复辟后,满清遗老丹墀下山呼万岁。朝贺毕,各进谀词以为献媚,惟王乃徵别出心裁。他说:“民国改用五色旗,虽含满、汉、蒙、回、藏五族一律平等意思,其实红、黄、蓝、白四色,本为我大清所固有。”众闻其出语奇特,急叩之故。王说:“大清开国时,制定旗族等级,不尝有正红、镶红、正黄、镶黄、正蓝、镶蓝、正白、镶白之旗制乎!民国以此四色列其首,盖隐寓大清虽然让政,而旗制仍未消灭之意,臣在当时,即逆料必有复辟之举,不图果见之于今日也。”王此论调,本是信口雌黄,而闻者转征为符瑞,于是又山呼万岁。旋王得赏外务部右侍郎职衔,人谓之颂扬得体而得此荣幸。

张勋复辟后的北京街头

清恭王溥伟是宗社党首领之一,年来往返于天津、上海、徐州等地,图谋复辟。及闻宣统即位,惊喜若狂,又恨张勋未事前告知,于是大怒,遂专程进京问罪。张反唇相讥,说:“古来建大功立大业者,捷足先得。谁叫你直至今日才来,还想得个好位置,世间没有这样便宜的事。”恭王大骂张勋忘本。张鄙视之,上前就是几记耳光。溥伟怒叱:“你敢殴亲贵么?”张揶揄道:“除了皇帝我为大,便打了你也没甚么希罕。”有人细玩味“除掉皇帝我为大”,七字,颇疑张勋此次之举非为清室计,或有帝制自为之心。

复辟闹剧没数日,段祺瑞马厂誓师,兴师讨逆。讨逆军自南苑飞机抛掷炸弹后,清廷震恐,惊骇万状,如坐愁城,终日号泣。而一般复辟功臣,又皆纷纷逃逸。复辟前,王乃徵曾奉张勋密命,奔走联络,并邀康有为入京。宣统即位后,王以复国功臣自居,趾高气扬,有睥睨一世之概。

讨逆军进攻京师,辫子军屡遭失败,溥仪知大势已去,乃召集群臣御前会议。梁鼎芬奏曰,为今之计,惟有仿慈禧太后与景皇帝避庚子联军入京故事,由地道逃生,始可保全性命。其时,航校校长秦国镛,因接受讨逆军之请,驾机飞入紫禁城,自号为“空中讨逆”。梁鼎芬献计以“地道逃生”,刚好与之“空中讨逆”,形成一副对仗工稳的绝妙对联。清室君臣仓皇失措,所谓复辟功臣知事机不妙,陆续潜逃。王乃徵大骂而特骂,责其畏死贪生。于是有人站出来说:“难道待兵临城下,阁下独誓要以身殉国么?”。王回道:“那当然。”大家摇头表示不信。王乃对天指地发誓:“我如逃走,便是个王八。”众人笑说:“你本排行老八,何必用这样的话忽悠我们。”于是王又发其它毒誓。誓毕,忽闻炸弹一声,王乃徵大呼道:“不好不好,快些走。”于是后人又有了横批“王八逃了”。

王乃徵等人苦心孤诣等来的复辟,不过昙花一现。宣统复辟的寿数,有人说为七日,也有人说是十日,总而言之“短命皇帝”四字而已。之前袁世凯仅做了八十三天皇帝梦,大家都讥其国祚不永,如今宣统尚不及洪宪之八分之一。然而,洪宪皇帝在八十三日中,尚犹有轰轰烈烈之举,而宣统复辟仅下了六道上谕,伪臣除磕头请安外均无所事事。且洪宪之兵能血战两月,互有输赢;宣统之兵支持两周,尽皆降服。洪宪取消帝制,仍能把持总统,而宣统坐不成帝位,却违背了与民国的契约,为以后被赶出紫禁城留下了伏笔。

王乃徵失足蹚了张勋的浑水,稀里糊涂参与了复辟的闹剧。事后方领悟到“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话的真谛,才明白中国不要皇帝已成不可逆转的现实。只是孔孟教化,忠孝意识深入骨髓,加之当初摄政王载沣的知遇之恩,心理对大清一直难以释怀。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冯玉祥回师北京,幽囚曹琨,将废帝溥仪逐出紫禁城,对此王乃徵泪眼北望,痛心疾首,才完全明白再也回不了大清了。

此后,王乃徵无心政治,隐居沪上,藏身市井,化名“潜道人”鬻书悬壶自给,以不做良相便为良医聊自慰。在此期间,他先后含泪送走了五位亲人。特别是爱子阿轩之死,让他摧肝裂肺,痛彻心扉。他在《除夕忆阿轩》第一句:“暮年丧爱子,凄凄逢岁阑。”写出了他悲入肌骨,肝肠寸断的伤痛。

王乃徵书法

隐居上海,布衣粗食,生活简朴。王乃徵在最困窘的时候,达到了衣食不周的程度。尹昌龄在《王病山先生墓志铭》中说:“侨居海上,至匮乏,几不能自存,气益强毅。”郑逸梅在《近代野乘》中说,他“与诗翁朱古微为近邻,过从甚密,但生计日艰,甚至不能举火,古微有所资助,辄婉谢之。”

年3月1日,在日本侵略者的扶持下,溥仪的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在吉林长春鸣锣开张,一些晚清遗老竞相奔走,意图谋取一官半职,享受荣华富贵。一时之间,主子奴才弹冠相庆,牛头马面粉墨登场。王的同侪中郑孝胥卖身投靠,充当了汉奸卖国贼;老友胡嗣瑗也不甘落后,死心塌地地追随溥仪,当上了高官。溥仪等人看好王乃徵的才华、声望和影响,三番五次邀请他出山,但他毅然予以回绝。王乃徵持身正直,不肯委身附逆,在民族大节上没有失身,其挺挺自立的伟岸风骨,受到国人的一致称赞。陈灨一说:“而能存气节,足风薄俗,则王乃徵可称焉。”

王乃徵生平嗜学不倦,才思横溢,所著诗古文辞,谨严有法度,善书法、精医理,对堪舆之学也颇有研究,晚年清贫自守,独善其身,有凛凛风骨。年1月,一代文星在上海悄然陨落,享年73岁。

王乃徵去世,友朋请谥文慎,最后“康德”皇帝溥仪“赐”谥文肃。王忠心者为大清,而非“伪满”,溥仪此“赐”对王乃徵身后无疑就有狗尾续貂之嫌。年溥仪以平民身份谢世,也再也没有“庙号”与“谥号”的殊荣。

▁▁▁▁▁▁▁▁▁▁▁▁▁▁▁▁▁▁▁▁▁▁▁▁▁▁▁▁▁▁▁▁▁▁▁▁▁

①陈品全:《中江县志》

②③陈灨一在《睇向斋逞臆谈》

参考书目

《王乃徵诗文集》

《王病山先生墓志铭》(作者:尹昌龄)

《蜀风集》(作者:文守仁)

《近代野乘》(作者:郑逸梅)

《睇向斋逞臆谈》(作者:陈灨一)

《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

《近代稗海》(编者:荣孟源章伯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ngliuzx.com/qlxly/582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