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1/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白癜风的治疗药物 http://m.39.net/pf/a_7232741.html

要文涛(右二)、李毅(左二)、李伟华(右一),三位同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级系友,并且是同班同学,于年在清华科技园共同创办了北京世纪鼎点软件有限公司。

罗翰(左一),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级系友,年加入到创业团队中。年,四位系友共同创办了北京清流鼎点科技有限公司。

作为网络视频传输领域的资深专家,他们拥有国内经验丰富的视频编码及传输技术研发团队,占据着技术竞争的制高点,为包括央视网、映客、Starmaker、dokidoki、一起秀、肆客在内的十数家优质客户及共计超过2亿的最终用户提供着视频服务。未来,他们致力于将实时视频/视觉技术赋能于更多行业。

电影《中国合伙人》里有一句台词:千万别跟好朋友一起创业。这句话曾经在创业圈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好朋友到底可不可以一起创业?

对于这个问题,要文涛、李毅、李伟华、罗翰四位系友用他们的亲身经历给出了我们答案:不但可以,而且20多年来,风雨同路,如兄如弟。

在计算机系,结下一生的友谊

时间回溯到年的秋天,彼时,要文涛、李毅、李伟华分别从山西、重庆、北京考入清华。少年们天子骄子,尚未褪去调皮贪玩的心性,来计算机系报到的第一天,他们就“不知天高地厚”地在宿舍里打起了牌。

“几副牌下来,你来我往,见招拆招,我们几个人的感情迅速熟络了起来。”于是,一辈子的兄弟友谊,就这样“草率”地结下了。

“平时我们喜欢玩游戏,有时候会疏于学习,考前一个月会狂补笔记和刷题。”李毅笑着说道。不过,神奇的是,他们的成绩却没落下,比如让众人大呼学得头秃的《数据结构》课,李毅每次考试成绩都相当不错。

年返校,三位系友在当年的9#宿舍内合影,重温读书时的美好岁月,从左到右:李伟华,李毅,要文涛

90年代,市场经济急速发展、瞬息万变。置身于时代浪潮中,计算机系学子们的创业基因不断被启发、催化着,每一个敢于冒险的人,都在这样的浪潮中跃跃欲试,要文涛、李毅、李伟华也不例外。

高考时,要文涛本来被保送到了热能系,因为发现自己更喜欢编程所以干脆放弃了保送,聪敏好学的他转眼之间便考入了计算机系;李毅参加过在清华举办的全国竞赛,对计算机的热爱已到痴迷的地步;李伟华父亲是第一批留美学者,受父亲的影响,他从幼年起就接触到了计算机,天赋早早就得到了开发。

当少年们收起玩心开始立志创业,他们每个人对于计算机发自肺腑的热爱以及从小沉潜而成的底蕴就成了创业路上源源不断的驱动力。

初出茅庐,三人编写过软件、卖过电脑软盘,还帮助过一家客户把软件中的台湾繁体字依次换成中文简体。大四时,三人还从熟悉的游戏领域入手,牛刀小试,开发成功了一款单机游戏,火爆到直接卖了1万多套,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年,机缘巧合下,他们与北京电信达成了合作,承担了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ATM的VOD系统的科研项目。“当时签合同的时候我们根本没有考虑那么多,就想着不成功的话大不了就都去打工。”提起当年的决定,李伟华的口吻依然像最初一样潇洒无畏。

这份合同几乎押下了他们的所有身家,斩断退路后,兄弟三人只能迎难而上,夜以继日苦战数月……不过,这份“潇洒的卖身契”,也成为了他们创业的转折点。通过与电信的合作,他们敏锐地意识到:在未来,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视频,并洞察到视频行业对计算机技术潜在的巨大需求。至此,他们终于寻觅到了创业的最强支点和突破口,开始把全部的精力专注地投放在视频领域。

年,要文涛、李毅、李伟华三人正式注册了公司。“当时民营企业也刚刚起步,开天辟地的,社会上也没有什么成功学导师的论坛讲座,基本上都是系里学长们传授一些经验,我们跟着学习。甚至最开始注册公司时,连名字应该是‘北京世纪鼎点’还是‘北京市世纪鼎点’,到底加不加这个‘市’字,我们都搞不清楚。”那段摸着石头过河的经历,让要文涛至今难忘。

年,读大二的罗翰因找兼职慕名来到了公司,从此成为团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被问起是不是被学长们“忽悠”到这里的,罗翰朗声一笑,随即说道,“当时来了公司就感到很亲切,同是计算机系出身,学长们带吃、带玩、带飞!特别记得后来我读硕士非典那一年,都封闭了,天气变冷,我在校内,衣服在校外,学长们深夜隔着校门给我扔衣服,大家还被门卫集体训斥了一顿……”岁月流淌不息,虽然挨了一顿训斥,但是那个夜晚的场景,却成为罗翰脑海里一抹温暖的回忆。

四位系友结缘于清华计算机系,师兄弟间本就感情深厚;同行路上,在关于人生的价值观、事业的选择上,也都志同道合。20多年来,他们早已成为工作上的黄金搭档和生活中的亲朋挚友。

年返校,四位系友在当年的9#宿舍楼前合影,从左到右:罗翰,李毅,要文涛,李伟华

在公司里,要文涛任CEO,李毅任CTO,李伟华和罗翰是核心创始人,企业在他们的共同经营下,保持着稳步的发展态势。这些年来,窗外的清华科技园如一片变幻莫测的江湖,周围的创业公司潮起潮落换了一茬又一茬,而他们却在这片水土中坚定生存,逐渐枝繁叶茂了起来。

年,几大视频网站纷纷涌现,市场上对高质量的视频编码有了新的需求,于是团队开发了新一代的视频编码技术。年,依托这项技术及优越的性价比,他们从其他同类公司中脱颖而出,得到了央视的青睐,成功中标。

有了央视这个金字招牌的样本,他们逐步开始引领市场,年是大获成功的一年,“当时,全国一半以上的省台都在使用我们的编码器。”

年,四位系友又共同创办了清流鼎点(PowerInfo)。也是在那一年,以花椒、映客等为代表的直播平台以燎原之势风靡了整个互联网,平台的用户规模一度超过3亿人,直播类APP日活跃用户更是超过了万,人们的社交、娱乐生活被彻底颠覆了,随之而来的是对先进的互动视频传输技术存在的巨大需求。当年8月,清流鼎点帮助映客直播率先实现了三人连麦,这在当时属于业界首创。

目前,Powerinfo互动视频传输技术已应用在多行业场景下,服务客户包括央视网、映客、Starmaker等知名企业,触达终端用户超过2亿人。

年春晚直播,Powza部署于CCTV源战以及多家CDN各级节点,流量峰值为5Tbps,流量图

“时间带给我们的除了发际线,还有……”

——“还有师兄弟之间更深的友谊!”四位系友异口同声地笑着说。

“作为清华学子,毕业后,你可以去做学术,去当公务员,去外企,也可以去创业。自信地用你的天赋、用你的专业所长,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年轻的时候就是这样,不是每个人都要25岁买房。”

创业固然是高风险的事情,但是如果能够像三位系友一样,风雨路上始终坚定同行,一起分担荆棘与磨砺,则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致力于成为“小而美”的硅谷式公司

可能很多创业公司一开始不一定会拥有非常宏大的梦想,但是这些公司通常都会有一个核心的价值观和超越挣钱的使命感,如此,企业才能发展长久。

“我们致力于成为小而精、小而美的硅谷式公司,不求规模多大,只求技术做精湛。大概计算机出身的人都有一点技术的使命情结,想要用技术改变世界。这些年,看着团队研发的技术能够变成对社会有用的服务,变成人们能够触摸到的、感受到的、享受到的生活中的应用,这就是对我们的认可,这也是我们创业的最大收获。”要文涛说。

今年建校周年期间,公司开发的直面APP助力清华校友“云校庆”实时合唱

采访中,李毅向我们演示了团队研发出来的新一代iLive方案,模拟场景的结果显示:市面上普遍应用的网络视频互动技术体验,延时一般平均在ms左右,而iLive方案却能达到50ms,让人叹为观止。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50ms的超低延时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对此,李毅详细为我们解析:“正常人类的神经传输速度是米每秒,许多心理学者对人的生理反应时间的实验都测得是多毫秒,所以我们认为视频传输如果突破ms的门槛,就具备替代人类视觉的可能,可以真正应用在多个行业,不再局限于目前若干简单娱乐应用了。在其他领域,例如在线教育,对延时高度敏感,尤其是语言、音乐类教学,超过ms以上的延迟均会影响互动体验,进而影响教学质量;再有远程控制技术,如远程手术、远程反恐机器人,延时会导致操作者对实际环境的误判,并产生错误操作。如果实现了50ms超低延时,对于很多行业和领域的探索和变革意义将会非常重要和深远。”

除了实现超低延时外,iLive方案另一项重要创新便是弱网下的多径传输。它实现了手机终端在弱WIFI条件下,4G信道能同时传输,保证了网络的稳定流畅,并且,这样的应用也会更省钱。

“依靠多年的技术积累,深入编码、封装、网络丢包模型、延迟预测、带宽调节、缓冲控制、解码纠错等每一个技术细节,追求极致,以1ms为单位持续优化。同时基于对海量数据的分析设计质量、流畅、延迟之间的平衡关系,针对不同场景给出不同的平衡模式,是我们接连实现技术突破的不二法则。”李毅分享道。

“下一步我们还将深入娱乐、游戏、体育、教育、医疗、VR、AR、安监等众多领域寻找合作,用视频传输黑科技为更多行业赋能。”要文涛规划道。

“这些年,我们觉得从未离开过学校”

很难想象手握世界领先黑科技的四位创始人竟是如此低调,20多年来,他们一直隐藏在学校东南门外,鲜为人知,在网络上也很少能检索到关于他们的宣传痕迹。

“有一个事情特别有趣,前几年校招,我们的位置都被撤掉了,当时哭笑不得,就连工作人员都不知道我们属于校友企业。包括身边很多系友,大家都是技术出身,有一点‘笨拙’,好像都不太知道怎么去对外展现,更有很多校友默默无闻地就把企业做上市了,大概这就是清华人心照不宣的务实低调吧。”

在Facebook与系友合影

年在美国湾区计算机系球队赛后合影

四位系友一心一意沉醉于技术的研发,似乎也无意用贩卖情怀的方式来为企业获取更多的妆点及流量。不过,无心插柳柳成荫,也正因此,他们得以在很大程度上屏蔽外界的喧嚣与纷扰,更加张弛有度、不急不缓地走出了一条创业的“清流”之路。

“这些年,我们感觉从未离开过学校,跟咱们系里的很多老师也都有关于技术上的合作与探讨。平时也会一起约着去操场踢踢球,去咖啡馆聊聊天。虽然毕业很多年了,但是这颗心一直留在母校,希望能够跟随上母校的脉搏跳动,也跟同学们保持紧密的情感共振……”

大一时计12班同学们游香山留念

时隔多年,在本科毕业20周年后返校,班级同学们再次合影

“在清华计算机系读书,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很多有才华的同学,在交流学习中,发现世界的宏大,找到创业的挚友。人生的际遇真的很奇妙,如果当时我去了其他学校或者其他院系,就没有这种机缘了。”

——要文涛

“清华计算机系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老师们专业严谨的育人风格。在系里攻读博士时,第一遍写完的论文,觉得自己还挺有文采,结果石纯一导师用铅笔逐字逐句地为我修改,并告诉我论文重在讲述事实,无需华丽辞藻的修饰。虽然最后论文被改得面目全非,但是我却真正懂得了什么是学术。”

——李毅

“《数据结构》课非常重要,希望现在的师弟师妹们都能认真学好这门课。另外,在学校期间要多多参加体育锻炼,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特别重要。创业以来,我对这一点的体会越来越深。”

——李伟华

“在清华计算机系,认识了很多优秀的学长们,以及比我聪明还比我更加努力的同学们,才知道天才们都是既会玩又会学、各方面都很厉害的人,从来不是外界所传言的书呆子,而且,他们都有终身学习的习惯。”

——罗翰

供图:系友要文涛、李毅、李伟华、罗翰

采访:李静/张超

成稿/排版:张超

总审核:贾珈

清华校友总会计算机系分会

长按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ngliuzx.com/qlxly/633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