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洋水师由号称亚洲第一到走向覆没,其原因很多,个人理解大体有如下几个;

一、朝廷上层对海权、海军、海防的认识不足。

没有把海军建设作为国家战略的重点加以支持,没有认识到海军在国家军队中的重要性。虽然经过李鸿章等人的努力,组建了北洋等海军舰队,但是在重视程度上还很不够,基本上是李鸿章一个人在唱独角戏。

朝廷给出北洋海军的经费仅万两,这其中还要感谢南洋大臣沈葆桢让出南洋海军的经费,用于集中建设北洋舰队。这些经费从发放到使用都很麻烦,北洋海军并不能控制这些经费。经费不足,使用受限。从购置舰船、武器弹药,到维修设备,都要上报审批,效率极低。修理旧船的经费万两,还要分成十年才能筹办完毕。致使有些军舰在甲午海战前,来不及维修,带病上战场。

仅举一例,舰艇密封套需要更换而没换。当年海战的亲历者、镇远舰军官曹嘉祥、饶鸣衡在战后联合署名呈送上级领导报告中的一段话,指出了北洋舰队失败其中的一个原因:

各舰遇有所请,或添置,或更换,实系在所必需,虽有请未必如言,譬如“致”“靖”两船,请换截堵水门之橡皮,年久破烂而不能整修,故该船中炮不多时,立即沉没。

应该承认,海军建设的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在朝廷一些目光短视的人眼中把它看成是浪费。而同治皇帝修墓、光绪皇帝大婚,慈禧太后大寿,却可以大把大把地花出去几千万两银子,毫不心痛。这些银子如果投入到海军建设中,及时更换、购置新舰和武器,甲午之战必定不会如此残败,甚至完全有取胜的可能。

二是内耗严重,党争不止,一盘散沙,难以形成合力共同对敌。

李鸿章表面上看去很风格,挂着多种耀眼的头衔: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督办海防事务、海军衙门会办大臣、武英殿大学士,慈禧太后似乎也很器重他。

可是,在大清王朝的体制中,李鸿章只是一个地方官,他在中央机构并有实际的决定权。他兼管外交事务、创办海军,推行洋务等,都是朝廷给他安排的临时性任务,给他相应办事的权力而没有给他相应的职务。在朝廷中他经常受到各部的掣肘,旧党的嫉恨和排挤。恭亲王、李鸿藻、翁同龢等旧派、清流党对李鸿章也没有好感,对李鸿章办海军常常暗中阻扰拆台。

在威海卫保卫战中,与翁同龢关系密切的山东巡抚李秉衡迟迟不发援军,这也是威海卫丢失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为了党争,置外敌于不顾,这是何等可悲可恨。

三是缺乏德才兼备的高级海军将领。

北洋海军起步较晚,虽然有海军军校毕业留学回来的军官,但是毕竟阅历太浅,没有实战经验,难挑大梁。

左翼总兵林泰曾性格“失之于柔”,不是大将之才。右翼总兵刘步蟾性格“失之于粗”,也不合适。

李鸿章没有办法启用了虽为外行,但老成持重有实战经验的陆将丁汝昌担任北洋舰队提督。而这个短板,绝非靠李鸿章个人所能补齐的。

李鸿章曾经说过,他创办北洋海军是“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

或许多少有些炫耀之意,但也基本反映了实情。对于这一点外界看得更为清楚,英国人泰莱说:甲午之役“非中国与日本战,实李鸿章与日本战,大多数中国人于战事尚懵然无知也”。

这也许就是北洋水师覆灭的原因之一吧。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ngliuzx.com/qlxmj/1155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