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5/1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得了白癜风好治吗 http://m.39.net/pf/a_7143439.html

本文转自:三明日报

●本报清流记者站彭程

入行15年,清流县嵩溪镇花卉产业联合党总支书记郑开红始终坚守党员本色,聚焦全县花卉产业发展,凭借不服输的韧劲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从一个“门外汉”,转变为鲜切花种植大户、全国林草乡土专家,更是成为带领百户花农增收致富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做一个技术型花农

7月24日,在位于嵩溪镇青山村的聚宏农林鲜切花种植基地内,花农们正忙着采摘、包装白菊。郑开红介绍,基地种有5.33公顷白菊,现在每天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有近扎,1扎能卖8-10元。

“刚开始我也想不到,这一种就是15年。”郑开红回忆,年,自己被花田里鲜艳的花色吸引,毅然决定流转0.67公顷土地开始建棚种植非洲菊,年底就获利20多万元,“这第一桶金,全凭赶上了好政策、好年份,但要在这一行干下去,还得提升种植技术。”

白天,郑开红在花田中深耕细作,晚上就在家看书学习,积累理论知识。年,郑开红的种植规模扩大到3.33公顷,每公顷收入近45万元。因郑开红种的花成活率高、品质好,周围农户时常向他请教种植技术,他都是倾囊相授。

“有些花农种了七八年花,换苗后成活率低,用了很多方法都没效果。”郑开红说,非洲菊喜旱地,种一次可收三年。过程中,土壤因缺少水分,深层盐分缓慢上升,造成土壤盐碱化,易出现病原体、虫害等连作障碍,使鲜切花的产量、品质都不稳定。

郑开红带领周边花农利用水旱轮作方式进行土壤改良,在非洲菊三年轮换时改种一季水稻,自然增加土壤肥力,即有效解决土壤盐碱化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粮食生产安全。

因时常要面对、解决生产过程中突然出现的问题,郑开红意识到,企业建立科学、集约的管理方式和在技术方面进行创新更为重要。年,郑开红成立聚宏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并在县林业局帮助下,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三明市农科院、三明林校等专家团队开展合作,钻研非洲菊的种苗繁育、切花栽培、病虫害治理、品种研发创新等技术,助推花卉产业往高效、优质方向发展。

一花独放不是春

“产业要壮大发展,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还需全县众多花农拧成一股绳,共同发展。”年,郑开红带领周边5户花农成立景红花卉专业合作社,建立“支部+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开始探索鲜切花的规模化、产业化路子。

合作社按种苗、农资、技术、包装、销售“五统一”经营模式,为花农提供服务。“花农只要种好花,别的都不用担心,极大调动了花农的种植积极性。”郑开红介绍,他还组建起一支由多个成员及单位构成的人才队伍,服务清流11个乡镇的花卉生产基地,带动发展鲜切花种植面积多公顷,帮助近千人就业。

如今的景红花卉专业合作社已有多户社员,鲜切花种植面积近74公顷。年,郑开红任全县首个花卉产业“跨村联建”联合党总支部书记,带领嵩溪镇1个花卉合作社、3个村开展组织联建、产业联动、规划联做。去年2月,郑开红在北京接受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表彰。

年,郑开红当选县花卉协会会长,着手拓展鲜花运输渠道,新增清流至福州、厦门花卉专线,其中,厦门专线可直通国际机场。同时,为辐射带动全市的鲜花出口,公司正在申办花卉出口检验检疫证。

“清流生产的非洲菊现已占全国市场的10%,享有一定的定价权,但市场需求是不断变化的,没有自己的技术、特色、品牌,很快就会跟不上市场的脚步。”郑开红介绍,他每年都要到国内各大鲜花市场考察、调研,投入近百万元引进3至5个鲜花新品种进行试种、改良,只为给清流的花农们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

“清流花卉已经‘走出去’,但还要‘走更远’,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品种高端化、多元化,今后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郑开红说,他将继续研究探索花卉产业关键技术,努力提升清流鲜花品牌的竞争力、影响力和知名度,带领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ngliuzx.com/qlxmj/1235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