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注:本文约于年左右发表于新浪网,年重新编撰后在《游向大海》自媒体发布。)

文:游威

在这写篇短评之前,有人跟我说:香港的“民谣”很弱。但我并不同意这一观点,跟台湾上世纪70年代轰轰烈烈的“民歌运动”相比,香港的“民谣”音乐的确有些像都市钢筋森林中的一缕清流,从未主流化,但也并非彻底边缘,没有汪洋大海的奔放热烈,但却独守着这摩登都市的一份安宁。

在这里要特别提出的一点是,内地所说的“民谣”,在港台两地乐坛其实都称之为“民歌”。所以不论台湾源自校园和音乐餐厅的“民歌运动”,还是香港由唱片公司主动催生的“城市民歌”,都是属于广义上的“城市民谣”。

第一阶段:梦想起飞的“城市民歌”味道

其实跟台湾70年代“民歌运动”的人文风潮同步,香港在70年代受欧美流行乐和摇滚乐影响,也诞生了一批翻唱和原创的乐队/歌手,如温拿、莲花乐队、泰迪罗宾、叶振棠等,只不过文化救赎和精神启蒙的作用都远不如台湾的那场来得深入和持久,但它的都市属性却非常明显,更多是抒怀而非批判,温情而不激进。

“歌神”许冠杰可谓“城市民歌”的先行者,一曲民谣风格的《铁塔凌云》写出了香港人对这座“东方之珠”的乡土情怀。当然许冠杰的音乐更多参杂着欧西摇滚和古典诗词、粤曲小调的“混血”,并非纯粹的民谣歌手。

真正被公认的香港“城市民歌”的代表非区瑞强莫属,他的《陌上归人》、《点滴情怀》、《渔火闪闪》很好地反映了香港在经济起飞的七、八十年代那种积极乐天、知足的浪漫主义情怀,虽然“采菊东篱下”也“悠然见南山”。

但区瑞强也并非形单影只,台湾“民歌运动”在香港文艺阶层造成的广泛影响力,引起了主流传媒和唱片公司的重视。年,香港电台主办“城市民歌公开创作比赛”,并由CBS/SONY唱片公司推出优胜者的作品合辑《香港城市民歌》,今年曽比特在《声生不息》中惊艳的《初恋》的原唱者林志美以及著名填词人小美(梁美薇)就是由此出道。

而拥有关正杰、雷安娜等众多巨星的宝丽金也同时推出《城市民歌》大碟以分庭抗礼。只不过,精明的宝丽金倒没有特意为“城市民歌”风潮制作太多新的单曲,而只是从各位巨星的大碟中抽取一两首近似“城市民歌”风格的热门曲目合并成一张杂锦以迎合市场。真正属于全新原创的是由“民歌王子”区瑞强唱出的点题曲《城市民歌》:“这歌不必太美丽只想唱出了问题.....我愿城市种种姿态,是歌曲的新姿态......”

此外商业电台策划推出的由旗下D.J担纲主唱的《6pair半》也是充满强烈“城市民歌”风味的合辑,题材跨越情歌、亲情及生活、励志,非常受当时的听众和歌迷喜爱。

而由“香港儿歌之父”韦然主力创作的合辑《香港城市组曲》,则是香港第一张以“城市”为主题的概念专辑,《浅水湾的早晨》、《南丫岛的故事》等以香港人文地理串成的歌名充满浓浓的自然风味和本土情怀。

-年的“城市民歌”运动雷声大雨点小,很快就在音乐潮流的更替上让位于谭张等新一代的偶像巨星。不过,它总算是当时几乎垄断乐坛的小调式电视剧主题曲之外的一股清流。其中的佼佼者,如林志美《风筝》/《感情的段落》、卢业瑂《为什么》、曾路得《天各一方》、李炳文《昨夜的渡轮上》,都是洋溢着都市人文气息的浪漫作品,也是众多“城市民歌”里脍炙人口并流传后世的佳作。

被忽视的则是卢冠廷,他的《泥路上》、《愿》、《陪着你走》也堪称精品。而在电视剧主题曲风靡的七、八十年代,我们熟悉的歌坛巨星中,也涌现过像谭咏麟《孩儿》、林子祥《再见杨柳》、叶振棠《笛子姑娘》、关正杰《渔舟唱晚》/《咏梅》、关菊英《螳螂与我》、周启生《离乡别井》等众多带有民谣气息的小调作品,这些作品今天听来,仍不失当初的清纯与傲然之气。

而区瑞强在年,以《民歌味道》系列HIFI碟的方式,把“城市民歌”从最初的简单质朴,以技术器材的“靓声发烧”提升至雅皮层面,也算是对当年那些功成名就的支持者的最好报答。

第二阶段:“井水泛河水”的民谣渗透

90年代的香港乐坛正是四大天王当红期,年,香港商业电台发起的“豁达革命计划”催生了非主流乐队的又一轮蓬勃,清新民谣摇滚乐队BlackBox(由张佳添、林健华、陈伟刚三位成员组成)把久违的“民谣风”重新带回香港乐坛。而BlackBox最大的贡献不在于他们的个人专辑,而是以制作人身份,将民谣的元素注入众多主流歌手的作品,令主流音乐不再那么沉闷。

这当中最出色的要算他们为古巨基写的《其实我..我...我》,清新的acoustic吉他配合古巨基独特的假声制造出一首不拘常规的流行佳作,而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们监制的带有强烈叛逆民谣摇滚风格的专辑《支离疏》。这一成功也令郑秀文、黎明、陈慧琳等天王天后争相效仿。不管如何,BlackBox开创了一个民谣渗透主流的时代,正如人山人海的电子曲风一样,丰富了香港主流音乐的颜色,直到今天,古巨基的专辑仍有BlackBox式的民谣风一路延续。

第三阶段:IndiePop,林一峰的民谣唱游

年,一位叫林一峰的小伙子推出了2张纯正“城市民谣”风格的唱片,从自弹自唱的《林一峰的床头歌》,到“一个人在途上”的《游乐》系列,他的横空出世改写了香港乐坛的民谣格局。这次,林一峰并不寂寞,他的成功正是在国际IndiePop(独立流行)的音乐大潮背景下,厚积薄发的一个必然。、

与林一峰同时,妹妹林二汶与卢凯彤组成的AT17、在草地上、星盒子、冯颖琪、吴彤、蔡汶家、A-DAY等新势力,也为香港城市民谣的复兴推波助澜。不过与区瑞强时代不同的是,他们更注重自我心灵的自由表达,而少了原野的乡土色彩。这也是网络全球化时代的必然,所以,他们的音乐不管唱粤语还是国语,都更容易被同时代的内地和台湾歌迷接受。

林一峰在年走出香港,开始了他在内地城市的“音乐唱游”。实际上,国语流利的林一峰,不知不觉扮演着为香港民谣音乐争光的角色。不仅像孙燕姿、陈奕迅、梁咏琪这样的主流歌手争相邀歌,更重要的是他作为新人类充满灵性与自我精神的偶像,已开始了他的神话。而新世纪的香港民谣,也无法再被人否认或忽视..

时光机来到年,虽然MIRROR为代表的乐坛新宠们更热衷于新潮RB和时尚电音,但还是有“平原习作”女生黄浩琳、黄妍等新鲜亮丽的面孔传承着“城市民谣”的精神。

或许,“城市民谣”永远不会是香港乐坛的主流,但在喧嚣华丽的主流声浪外,永远有把清澈的木吉他、一把清新治愈的声音在唤醒你:逃离钢筋森林,向着郊野的那片青草地,奔跑吧!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ngliuzx.com/qlxmj/1255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