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洋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562/ 文 一茶派·兴涛 缘来源起是碧玉 茶作为大自然的产物,深得自然的秉性。钟灵毓秀,造就优良茶德。茶性俭,苦而后甘,它的俭朴、清淡、和静、健身的秉性,恰与中国人崇尚先苦后甜,温和谦逊,宁静淡泊,恪守本分的思想相吻合,深得人们的喜爱。 茶文化是饮茶活动过程中,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茶最先是作为食用和药用的,饮用是在食用、药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人利用茶的年代久远,汉魏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固有的宗教——道教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同时也是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时期,茶以其清淡、虚静的本性和却睡疗病的功能广受宗教徒的青睐。久之,便形成了茶艺,茶艺是饮茶艺术,是艺术性的饮茶,它包括选茶、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的程序和技艺。杜育的《荈赋》挹彼清流”,择取岷江中的清水;选器:“器择陶简,出自东隅”,茶具选用产自东隅(今浙江上虞一带)的瓷器;煎茶:“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煎好的茶汤,汤华浮泛,象白雪般明亮,如春花般灿烂;酌茶:“酌之以匏,取式公刘。”用匏瓢酌分茶汤。荈赋》所描述的,是汉茶艺的雏形,且茶艺发源于巴蜀。 相濡以沫唐宋书 我国既是“茶的国度”,又是“诗的国家”,因此茶很早就渗透进诗词之中,从最早出现的茶诗到现在,历时一千七百年,为数众多的诗人,文学家已创作了不少优美的茶叶诗词。 中国茶的艺术,萌芽于唐,发皇于宋,改革于明,极盛于清,可谓有相当的历史渊源,自成一系统。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人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以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及湖北、山东一带最为盛行,把茶当作家常饮料,形成“比屋之饮。”陆羽《茶经》初稿约成于代宗永泰元年,定稿于德宗建中元年。《茶经》的流行,进一步推动了饮茶风俗的形成。中国人饮茶习俗形成于中唐。 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宋梅尧臣《南有嘉茗赋》云:“华夷蛮豹,固日饮而无厌,富贵贫贱,亦时啜无厌不宁。”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六“鳌铺”载:“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宋代始,茶就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茶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黄庭坚是一位特别喜欢饮茶的人,他不仅善于品茶,而且爱写茶。黄庭坚的老家分宁(今江西修水)出产一种叫双井茶的茶叶,他写了不少的咏茶诗词,光是流传下来的有五十首之多。可以说,黄庭坚为双井茶代言的咏茶诗词直接带动了家乡的双井茶的发展,使双井茶成为当时的名茶之一。 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明许次纾《茶疏》黄龙德《茶说》。《大观茶论》全面论述了宋代的主流茶道艺,在古代茶文化史上有重要历史地位;《茶疏》是明代茶文化的集成之著,详尽而务实地论述了茶事的各个方面;《茶说》全面总结了明代炒青绿茶的制作工艺,所记录的工艺程序为此后的绿茶制作所沿用。 传承千年数风流 现代茶文化已是是尘世中的一幅画。进入现代,传统的茶诗、茶词的创作仍在继续,郭沫若、赵朴初、聂绀弩、启功等均有佳作传世。茶事散文极其繁荣,二十世纪的文学家大都撰有茶文,其数量是以往历代总和的数倍乃至数十倍。鲁迅、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苏雪林、秦牧、邵燕祥、汪曾祺、邓友梅、李国文、贾平凹均有优秀茶文,个人出版茶事散文专集的,有林清玄的《莲花香片》、王旭烽的《瑞草之国》、王琼的《白云流霞》等。茶事小说更是异军突起,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筑草为城》,荣获中国小说最高奖——茅盾文学奖。 人生浮沉,恰如沸水烹茶。 茶汤,像一面镜子,悠悠的照见了岁月,韵味悠长,却又寂静无波。随遇而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总是被误读成随波逐流。随遇而安,其实只是能够坦然相对而已。 安然,便没有抱怨。 坦然,便不生疑虑。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ngliuzx.com/qlxmj/1266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