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9/26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作者

梳子姐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有时候也是愚蠢者书写的。

近日,有网友在小红书上发帖表示,给孩子购买的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历史读物《写给孩子看的中国史》一书中,竟然出现事实性错误,讲述甲午中日海战时使用了一张“丁汝昌投降图”,并且文字陈述中讲道“由于李鸿章保存实力,不出海迎敌的策略,北洋舰队共有二十六艘战舰在此战中毫无用武之地”。

不得不说,历史书编到这个程度,简直就是对子孙后代的犯罪。

丁汝昌的后人留言说,居然还有这种歪曲历史的东西装订成书,甲午海战也不过短短一百多年,我们丁氏后人都一直视祖先为民族英雄,对于这种污蔑行为,会跟出版社联系考虑诉讼。

这幅“丁汝昌投降图”并非编者原创,源自日本画师所绘《日清战争锦绘》,图中不仅有三名清朝官员向日本海军鞠躬叩拜,参与“投降”的还有两名洋人。

日本作为甲午战争的胜利方,虚构了这幅图画,实际上不仅丁汝昌没有投降,与丁汝昌并肩作战的洋人也很有骨气,没有屈服。

丁汝昌及北洋海军被困在刘公岛时苦盼外援,朝廷清流并不是想着怎样调兵遣将救援北洋,而是上折子把丁汝昌抓走治罪,接替丁汝昌的人都已经在路上。可惜朝廷想杀丁汝昌而不能,因为日本人把刘公岛包围得水泄不通。

日本海军司令伊东佑亨与丁汝昌是故交好友,写了一封著名的劝降书,他说:

“至清国而有今日之败者,固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通变之所由致也。”

“夫大厦之将倾,固非一木所能支。”

甲午之败不是北洋将士不用命,不是李鸿章指挥失败,而是整个朝廷、整个国家都烂透了,烂到无可救药。

这样的糜烂之国如果能打赢现代文明,老天爷简直就是瞎眼了。

无论如何纠结,清廷之败、甲午之败是历史的必然,是对腐朽和落后者的惩罚。

除了丁汝昌自杀,北洋将领刘步蟾、戴宗骞、杨用霖、张文宣等人纷纷自杀,他们既是死节更是死于绝望,对王朝的绝望,对清流误国的绝望。

当时北洋舰队中还有洋人担任军事顾问,最著名的是美国人马吉芬。他曾任教于天津水师学堂,协助北洋海军从欧洲造船厂接收军舰,然后担任威海水师学堂总教习、“镇远”舰大副。

年,马吉芬本计划返回美国,适逢中日两国宣战,他放弃归国计划,给家人写信说:“他是应该回家,但希望家人原谅他不能回去,中国需要他,在十年中,他深受中国同事的照拂厚待,他不想在这个时候弃他们而去”。

海战之中,马吉芬表现十分英勇,被多块弹片击中,身受重伤,一只眼睛几乎失明。回美国治伤期间,马吉芬深陷战争造成的精神创伤,尤其心里有个解不开的疙瘩,认为清廷对北洋不公,对丁汝昌不公。因为甲午战败之后,朝廷把失败的责任都归到北洋海军身上。

年2月12日,丁汝昌自杀两周年之际,37岁的马吉芬在美医院开枪自杀,并留下了“我永远都是北洋水师的一员,此生无悔”的遗言。

马吉芬死后,身着北洋水师军服,棺木上覆盖着大清龙旗下葬,墓志铭上写道:

谨立此碑以纪念一位虽然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却把生命献给了另一面国旗的勇士。

也就是说,甲午海战中,无论北洋海军指挥官丁汝昌,还是帮助中国人参加作战的美国人马吉芬,他们都体现出一名军人应有的英勇和气节,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历史可以胡涂乱写,但是对于历史中的人物,需要保持最基本的敬重。

不知道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编写这套史书时,是能力不够根本不懂历史,还是心眼坏了故意歪曲历史,无论哪种情形都是不可原谅的。

尊重历史是为了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如果颠倒黑白、是非不分,将民族英雄肆意污蔑,那么国有难时,谁会挺身而出,舍身取义?

丁汝昌自杀殉国后,昏庸的光绪皇帝怒气难消,下令抄没家产,让丁汝昌穿着囚衣收殓进棺,再用三根铁链锁住棺材不许下葬,直到年才得以入土。

仅此一事就说明,大清不亡,天理难容。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ngliuzx.com/qlxmj/1326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