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泽国,越地要津。钱清是历代杭州至绍兴、宁波的必经通道,也是官马大道之要口。浙东古运河(绍兴段)西自钱清镇入境,古时,官员商人南下绍兴,钱清是首站。唐代李白、元稹、贺知章等大诗人,均循浙东古运河抵达绍兴,徜徉稽山镜水。千年文脉彰显了钱清这座小城市的独特魅力。两袖清风的人文底色钱清古称“浦阳”,建镇于北宋。历经千年风雨,蒙江河浸润,得万物滋养,犹如白发老者,沧桑而又厚重,又似闺中少女,清纯不失韵致。古镇依河而建,明媚斑斓,闹中有静。钱清之名,与钱有关,亦与钱清江有关。在绍兴众多江河湖泊里,钱清江既不像鉴湖那样娟秀,也不像曹娥江那样豪放,它古朴中透着清澈,纯美中秀着风姿。钱清江畔的钱清,宛若湖畔明珠,物华天宝,熠熠生辉。东汉末年的会稽太守刘宠,因熟读经书而被举孝廉,官至司徒、司空、太尉,一生“清约省素,家无货积”。上任以来,他扶持农桑,兴修水利,体察民瘼,公正廉洁,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在奉调离任时,当地父老持钱相赠至西小江边,刘宠收一钱而不负父老的盛情,出境即投于江中,这段西小江被称之为“钱清江”。后人在钱清江畔建一钱亭和一钱太守庙。刘宠是古代官场文化泥沙俱下中的一脉清流,是传统文化中绵绵不绝的浩荡长波。“一钱”造就钱清江,江水悠悠,清名永留。“两袖清风,一尘不染”的廉政文化是钱清的人文底色。投钱清水的刘宠、一尘不染的周祚、身无长物的江革、敝袍蔬食的岑子原、倾囊慈善的朱庆澜,两袖清风,执政为民,让人肃然起敬。钱清被誉为“廉吏之基,名士之乡”。历代进士及第六十余,举人贡生不胜数。她是陆游高祖陆轸之故里,王阳明设院讲学地,民主革命家朱执信、民国时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祖居地。她曾现高王陆周名宦世家,府第牌坊巍然显赫,令人叹为观止。战功显赫的高氏家族,名成“五王祠堂”,为后人树立了匹夫之责、一心为国的精忠志向;“科甲天下”的周氏,非但给后世留下了“同胞四进士”的美谈,而且还是乡邑中济贫救穷,办义仓、设义学、修桥铺路的表率。钱清人杰地灵,帝王伟人,幸临钱清,增光添色。越王勾践,调兵勇、谋大略,卒士会夷;昔秦皇入越,巡视过境,铸成“秦望”之村名;高宗康王,迁都南渡,驻跸钱清,且经此往来,周遭不息;清帝乾隆,南巡路过钱清,有感刘宠之清廉,题诗:“循吏当年齐国刘,大钱留一话千秋。而今若问亲民者,定道一钱不敢留。” 钱清水乡风貌传承文脉的千年风光钱清江,见证着海晏河清;浙东古运河,沉淀着古今繁梦;东小江,流传着旖旎风光……这是一方秀丽江南,有着万顷良田,千亩水荡,极具水乡神韵。上百条河流流淌千年,冲刷出钱清独一无二的文化厚重感。也因为水,钱清的文化显得饱满充盈,一捏一掐,饱含传说与故事的水滴便落了下来。钱清之兴,与晋代贺循开凿西兴运河有关。古老的浙东古运河,穿镇而过。运河两岸,白墙黑瓦的民居诉说着从时光中走来的钱清模样。流淌的河水、静立的建筑,动静之间,掠过千年。这样的运河无疑是极易征服人心的。如今,运河上的古堰已经湮灭。南北两堰变成了禹会桥和坝桥,与灵动清澈的大运河水相依相融。大运河在古代不仅是漕运之河,更是来往南北的“水上高速公路”。在这条河流上,有踌躇满志的赶考举子,有春风得意的上任官员,有行走四方的商贾巨富,也有落拓寂寥的失意文人,悲欢离合交织在一起,催生了一首首叹惋咏怀的诗篇。陆游一首《钱清夜渡》,描绘了一幅钱清渡头夜色迷人的美丽景象:“月出半天赤,转盼离巨海。清晖流玉宇,草木尽光彩。”诗人笔下的钱清,赤兔东升,清晖如流,万籁草木,光彩鉴人。对于钱清而言,运河还是那条运河,在静静流淌中承载着千年来的情感与文化命脉。然而从环境、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审视,这里的运河又不断蜕变着不同的气质。千年绵延过后,这里的两岸也正在向世界讲述着全新的“钱清故事”。上千年的文化积淀,赋予了钱清渊博的内涵。柳城归帆、崇福晚钟、狮山结翠、环翠夕照、南仓积雪、东堰观鱼、荷香望月、义坊踏雪、马埠荡千、浮桥夜说,曾是钱清的十大胜景,有的早已湮没在岁月的长河中,却永存于人们不涸的记忆里,有的依然守卫在时代的风景线上,述说着一个不老的话题,缤纷着膜拜的眼眸。千百年来,钱清乡间坊里风俗淳朴,文化传承远流不息。民间庙会、社戏,热闹乡间,盛行不衰,融儒家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为一体。文化熠熠生辉,让满目胜迹处处耀眼。仙岩禅寺、智度律寺、狮林寺等众多古寺名刹,足见钱清文化历史的源远流长。古纤道、葛仙人洞、九岩的广溪桥和九溪古闸、江南村马臻建的广陵斗门和白马山的白马山闸,彰显了钱清人民的睿智和勤劳。古运河畔的清水亭和陆氏新祠堂、前梅高氏五王祠堂、周氏祠堂以及一大批名门望族的宗谱人物、艺文、传记,无疑反映了宋、元、明、清时期境内深厚的文化底蕴。物阜民勤的古镇百业丰富而又独特的地域文化造就了钱清的物阜民勤,百业俱兴。湖头方的茶叶、顾家荡的茭白、下堡的萝卜、江墅的红菱、陈许的黄瓜、遗风的荸荠和珠墅的芋艿、白菜等,皆属钱清的传统特产。钱清的农副业加工历史悠久,如酱业、制盐业、越瓷烧制、锡箔业、纺织业都在历史中闪烁着独有的光芒。钱清境内的九岩青瓷越窑和虎山、庙山的越窑窑址,最早建在晋代,出产的瓷器精美,令人叹绝。宋朝及以前,钱清平原曾为滩涂,先民利用海水制盐晒盐已盛,是全国海盐重要产区之一。当时的统治者即在钱清设立盐场管理机构。宋代时,绍兴有钱清、三江、曹娥三场。到年钱清盐场裁废,历时八百多年。制盐业无疑是钱清最古老的行业,列境内各业之首。民国时期,钱清农家男人织丝绸,最初用木机生产,后改用木制铁龙头织绸机(即洋机)。渔后、江墅、蜀风、新甸等地出现了一大批洋机师傅。农家妇女则在家挑花边,一针一线,图画跃然,堪称一绝。上世纪80年代中叶以后,钱清的乡村企业,似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尤其是纺织企业,就有上百家。纺织原料供不应求,其价格一路飙升。一些脑子灵活、经商意识浓厚者,在钱清坝桥头和国道两侧,开设公司和商店,从事轻纺原料的交易。年,方家桥村抓住时机,创建了钱清轻纺原料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钱清轻纺原料市场已经成全国首屈一指的轻纺原料集散基地。经济发展推动着产业转型。如今,大批纺织印染企业经过转型提升,钱清的产业门类也由纯粹的纺织印染业发展到电力、五金、包装等多种产业。钱清新城风貌形神皆美的小城蓝图古运河成就了钱清的繁华。在以水运为主的年代里,钱清成为东达宁波、南去金衢、北往苏杭的航运枢纽,南来北往的客商皆要在此停留,四邻八乡的物产集聚。南宋建都杭州,过钱清、经绍兴抵宁波之驿道为官马大道。官府在钱清设驿站,置钱清盐廨、钱清堰廨。便利的水陆交通,公廨的设置,给钱清带来无限的商机。宋《元丰九域志》载,“望山阴一十四乡,钱清一镇。”可见钱清在当时已成商市。南宋时,“山会城内有八处集市,唯乡村二处,梅市和钱清。”明朝时,有“大市”出钱清,“小市”出白洋之说。石桥和着桨声、船夫号子声,将古镇的富庶、繁盛,写进了中国大运河上千年的兴旺漕运史中。钱清素为业兴商盛之津,宜居乐业之镇。古运河串起杭甬,国道、高铁、货铁穿境而过,杭绍城际铁路也将开启钱清的地铁生活,人文历史、地缘优势注定了她的与众不同,她总是被历史选中。年,钱清从全省个中心镇中脱颖而出,被列入全省首批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之一。悠悠古运河,流动着梦想,流动着富庶,流淌着民俗……桨声,灯影,渔歌,风荷,勾勒了钱清一幅幅瑰丽的画面,描绘出钱清小城市发展的宏伟蓝图。左手诗意,右手繁华。钱清镇“大钱门”核心区,高楼鳞次栉比,马路川流不息,商铺琳琅满目,小区井然有序。占地1.5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上,69栋高楼拔地而起,多家商贸单位、20多家金融机构争相入驻。柯桥区首家肯德基汽车穿梭餐厅落户钱清,首个镇级五星级影院大钱门国际影城,与国内外大片同步上映,让小镇居民有了城市待遇。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一个城市功能更全、生态环境更优、人民生活更好的美丽小城,正由蓝图变为现实。风情园后海之滨拓成鱼米之乡钱清古为后海之滨,时有海潮入侵,为防洪抗潮,建造了许多堤塘、闸坝等水利设施。自夏履界塘始,沿九曲河顺流而下,东流经广陵桥,早在汉时,马臻太守已在此筑有斗门,置河蟆渡,建闸蓄水,营成鉴湖。北流入九岩,宋时建有古九溪闸,既可排洪储水,又可阻潮拒澜。隔里许,为抱姑堰,元末明初,战火不断,抱姑堰数度被毁,尔后时毁时筑。至南钱清,又有前东塘、后东塘,横亘数里,工程浩大。抵钱清马埠桥闸头孙,也有巨石筑就的石闸。东折过钱清,可见堰头斗门,围堰筑闸,今犹有遗痕。继而东行,过新甸,经遗风,达白马山,此处已近海口,亦有白马山塘围筑。可见境内在古代时,频受潮灾侵袭,与人为患,几多苦难。数百年来,钱清人在此拓垦,将荒滩盐碱之地,拓成粮丰鱼腴之水乡。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ngliuzx.com/qlxmj/1348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