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一部爱情书,里面有十几岁的少男少女,纯粹而浪漫的爱情,也有凤姐和琏二哥哥那样的世俗夫妻。 《红楼梦》是一部风月书,有男欢女爱,有娇妻美妾,有“偷着不如偷不着”,也有龙阳之兴,有那指头告了消乏的事。 《红楼梦》也是一本历史书,它把一段明亡清兴的真实历史隐藏在风花雪月之中,用一个家族的兴衰演绎出来,为消亡的最后一个中原封建王朝,唱一首挽歌。 《红楼梦》的版本很多,现存的主要有一百二十回本,和脂评八十回本,大多数学着认为,要看红楼里隐藏的真实故事,要看后者。 87版电视剧中的石头 87版电视剧中的石头 脂评本中,除了有脂砚斋的批语,还有其他人的批点、释义,这些点评也被看作是本书的一部分,甚至说,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意思,就隐藏在这些点评里。 所谓“真事隐”,就是将真人真事隐藏于其中的意思。 然而,这里面究竟隐藏的什么,却见仁见智。 鲁迅先生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既然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看法,那么我们不妨把它当做一部浓缩的明史来看:偌大的贾府,就如同整个大明的缩影。 大明的兴衰完全符合一个典型封建王朝的脉络:开国之雄主、中兴之明君、亡国之庸才…… 而贾府的发展也完全符合这一规律:开创基业的祖先、势力壮大的二代、败家的子孙。 明朝的一大怪事:明明是马上得天下,终其一朝却是重文轻武,文人的地位明显高于武将,而文人的思维、精神又被八股取士制度控制的畸了形,文臣和武将在如何辅弼皇帝的问题上,一直难以协调统一。 贾家发展方向上的一大矛盾亦是如此,明明是祖荫的武属家庭,却偏偏要转型,重文轻武,又不懂思想教导,只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教训子孙像审贼。这样的结果也是,尽管兴盛了五代,家族人口众多,却只出了一个进士,却还出了家。 大明,很多重要战役都是文人带兵,像平定宁王判乱的王阳明、土木堡之变后率军保卫京师的的于谦,后期的熊廷弼、袁崇焕等人也都是进士出身。 而大名鼎鼎的抗倭英雄戚继光,其家族是从明初就世袭罔替的武将,尽管他的部队令倭寇和蒙古部闻风丧胆,尽管他的显赫战功足以彪斌史册、光耀千秋,尽管他亦有许多诗文传世,也仍不免晚景凄凉、死后家徒四壁,连丧葬费都没有。 而差不多与他同时期又权倾一时的文臣们,严嵩不用说了,比皇帝还有钱,搬到严嵩的所谓“清流领袖”徐玠,也是良田万顷、奴仆千余。倡导了“万历新政”的张居正,曾被认为带来了中兴之光,其生活却也极其奢靡,出门要做32人抬的轿子,比戚继光可风光多了。 贾府的仆从,从死人堆里救过主子的焦大,因为只懂得拼命、挥刀子,到晚年仍然是最底层的奴才,主人厌烦、下人看不起,生活没有一点保障。而仅仅是伺候过主人的赖嬷嬷家,却因为善于察言观色,又会奉承家主,不仅大肆获取厅堂房厦、土地田产,还像明末那些江南文人一样,掏空了国家,丰腴了自己,造成了贾府同晚明一样,官方没钱、私人有钱的局面。 贾宝玉,一个被寄予厚望的男孩子、一个曾经以赫赫战功赢来功名和富贵的家族的继承人,竟然完全没有一点治世之能,甚至不愿去探索一点立世之道。 这就如同大明的皇族,后世的皇帝,已经没有一点太祖、成祖的雄才伟略。 明太祖和明成祖都是马上皇帝,都是靠武力军功征服的天下,就连促织皇帝朱瞻基也是文武双全。可是到了正德皇帝,他很想当个将军,当个可以提刀上马、上阵杀敌的人,可惜大臣们不给他机会。 后面的皇帝,嘉靖、隆庆、万历、天启,其实原本都有些才能,可惜总是因为这样那样的事情和大臣们有矛盾,导致,一个个不是早死,就是不上朝,大明才一点一点的落败下来,最后成了“死而不僵”的百足之虫。 到了天启、崇祯朝,大明已经病入膏肓了。 崇祯倒是有中兴之志,可是却无中兴之才,又不懂的用人,属于一个刚愎自用,又烂忠厚没用的昏君。 他也很像贾宝玉,虽然善良,但立身处世的本领一点也无,纨绔公子的毛病却一点不缺。崇祯很节俭,但一点用人之道也不懂,管理天下全靠自己的任性,以为除掉阉党就天下太平,殊不知东林党人比阉党还难对付。 一个童年不幸、没受过好的教育、又年幼敏感的穷皇帝,面对一群饱读诗书、老谋深算、自私贪婪,手里又有钱的老油条,崇祯在苦苦支撑十七年之后,仍然想的是“朕死……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宝玉一心希望能护佑天下所有之女子,希望自己能化作灰、化作烟同身边的女孩子一起离去,最后却发现自己连身边人也保护不了,晴雯、芳官、四儿等相继离去,他能做得也只是背后痛骂那些“比男人更可杀”的“死鱼眼睛”。 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书写大观园的色彩斑斓,却极少使用主观故意,每个人物的优缺点、贾府整个管理体系的长处和弊端,作者只以客观的形态写出,好坏优劣,全凭看客自己去判断、去发现。 这也正是历史记录者应该有的态度:用尽量客观的笔触去描绘,个中悲欢,要靠读者自己去体会。 但是,作者又不是无情的写作机器。明末清初的文人大多都是有亡国之愤的,对于入侵的外族,有切齿之恨,对于大明的孱弱,又充满悲愤,对于国土沦丧、家园被占,精神被奴役,他们有切肤之痛,民族主义被激发,尤其是“剃发易服”的强制推行,让许许多多普通人的民族精神都高涨了起来,很多人忍辱偷生,都是为了“反清复明”,尽管对大明王朝未必满意。 但是因为当局对汉族知识分子的杀戮和镇压,使得很多人记录历史不能直抒胸臆,借助风花雪月的故事来掩盖,是最好的装饰。 作者对大明怀着很深的感情,但也并没有吝惜对它的批判。他把大明,尤其是南明政权时期的一些社会弊端,浓缩在一百余回的故事里,在嬉笑怒骂间像我们讲述。 作者所写的时间线是比较乱的,黛玉出场的时候只有五六岁,宝钗的第一个生日就是十五岁的及笄之年,但两人却又相差一两岁;十五岁又是古代贵族女子的适婚年龄,但是直到八十回结束,宝钗也未曾议及婚嫁;贾母的生日忽而正月忽而八月,年龄也是刚刚七十出头,很快就是八十大寿。 作者这样写,应该一是规避清初的文字狱,同时更是重视史论,将不同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错综排列出来,来论证自己要表达的观点,让不同时段的历史来互辩、互证,并互相服务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 明末天灾人祸、内忧外患,各地蜂盗四起,很多农民军纷纷起义,战乱频仍,但主要矛盾还是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和拥有财富的大地主之间的矛盾,统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矛盾,大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是造成社会动荡的主要因素。 农民军起义造反,就是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但当崇祯帝自缢而死,李自成草草称帝,在关外兴起的满清向长城以内发起猛攻,这时候阶级矛盾,已经变成了民族矛盾。 但此刻,不管是农民起义军还是大明遗民,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被满清钻了空子。他们举起大旗,自称“义师”,喊出口号要为大明的皇帝报仇,驱逐李自成的大顺军。 此时此刻,别说大明遗老,就算投降了李自成的吴三桂也根本不相信大顺,投降也不过是他的权宜之计。所以,他很容易就倒了戈,别说他“为红颜”,或者是为了老父亲。 不过,就算吴三桂不叛变,大顺也抵挡不住当时士气正盛的满清,而且当时的大明的副都南京,也把大顺军当成第一敌人,把满清当义师。 当满清驱逐大顺军,占领了帝都以及华北,这时候的民族矛盾已经公开化了。而南明最初的弘光政权却仍然没明白这个问题,自己内斗不断,文臣和武将之间、正规军和归化的农民军之间互不信任、矛盾重重,几乎没人重视北方虎视眈眈的满清。这就导致了弘光朝廷的草草收场。 但南明后面的几个政权并没有吸取教训,自己内部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所以也难以成功。 最后,南明四帝中唯一有贤名的隆武帝绝食而亡,被正史认定为忠臣的史可法尸骨无存、抗击清军最后的主力李定国死不瞑目……被老朱家统治了二百七十余年的万里江山,十几年的时间就拱手送了人。 在作者看来,大明的国运,就如同贾府的家运,从一开始就错了方向。明太祖从立国之初就制定的那些自认为完美的规矩,其实在明中期已经不出现了各种水土不服,但后代的皇子皇孙们依然要遵循祖制。况且太祖之后的皇帝中,也少有他那种精力充沛、心狠手辣的工作狂,却有很多玩物丧志、不愿意上朝的不屑子孙。 而贾府在受封国公、敕造府邸时讲究起来的排场、规矩,在最后爵位递减、收入降低的时候仍然要死撑门面,不懂的改革与规划,不懂的收敛于节俭,甚至不懂的好学和上进,最终必然一败涂地。 《红楼梦》后面的章回之所以被禁,个人认为是触及了当时的官方禁忌。作者心系的大明亡了,入侵者满清的象征者,作者估计也不会给他们安排好下场,最后索性来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 当然,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也有一千个红楼梦。作为普通读者,没有能力与精力在浩如烟海的帝国过往中探究历史的真相,只能根据故事本身来挖掘一些趣事。或沉重、或轻松、或调侃、或怒骂,作者既然用“史笔”写风花雪月,我们不妨用风花雪月的心来读史。 这么说起来,通过《红楼梦》看明史,应该也会有趣起来。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ngliuzx.com/qlxmj/1352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