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国宝文物类节目,你印象中的画风可能是这样的: 然而,最近一档关于博物馆的综艺却成为一股清流。 12月3日,央视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迎来首播,开播第一期便得到了豆瓣9.3分的超高评价。别看节目名称很“高冷”,内容却很新颖、接地气。 先来几张视频截图,大家感受一下: 不同于以往一本正经讲文物的文博节目,《国家宝藏》选取了故宫博物院在内的一共9家博物馆,每期聚焦一家,每个博物馆推荐3件镇馆之宝,由“明星护宝人”以小剧场的方式演绎文物的“前世传说”。 来自全国东南西北的9大博物馆馆长,他们分别来自: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 首期节目中,故宫博物院就拿出了“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瓷母—各种釉彩大瓶”、“中华第一古物—石鼓”三件重量级国宝,李晨、王凯、梁家辉三人分别化身“宋徽宗”“乾隆皇帝”“司马光”三位与国宝息息相关的人物。 除了戏剧化的前世传奇,众多与国宝有着密切联系的素人则带来了国宝的今生故事,例如非遗国画颜料传承人仇庆年解释“青绿之色”千年不败的秘密,神奇的工艺令观众惊叹不已,直呼“大开眼界。” 1 乾隆“农家乐”审美让网友笑岔气 第一期节目引爆网络的便是乾隆与瓷母(“各种釉彩大瓶”)的故事,由王凯饰演的“乾隆”一心想要打造出有十七种釉彩、集中国瓷器之大成的瓷瓶,督陶官唐英却坦言:从康熙开始,御用瓷器就是素雅为主,现在一个瓶子十七种花色,是不是太过了? 然而,乾隆却迷之自信:就是要炫,炫的是大清的盛世!鼎盛王朝,就该海纳百川! 除了审美迥异于先辈,众所周知,乾隆还喜欢疯狂批注盖章,节目中,乾隆在梦中遇到王羲之和黄公望,还没等开口问瓶子的事儿呢,王羲之就吐槽:你看你把我的《快雪时晴帖》糟蹋成什么样了,盖几十枚章就算了,还题了七十多处字…… 来自节目的“官方”吐槽也让网友笑岔气: 尽管这些传奇故事并非正史记载,都出自节目组的想象和架构,但这些充满趣味且逻辑严密的“脑洞”故事引来不少网友点赞。 2 带领更多人走进博物馆 从强大的明星阵容到多种方式的生动呈现,这是文博类题材第一次在“综艺界”如此大张旗鼓。 此前,我们熟知的文物类电视节目大多以纪录片或科教片形式为主,和《鉴宝》等“收藏”层面的节目不同,《国家宝藏》旨在向普通群众传达文物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节目不在于讨论文物的真假物质价值,而是为了让这些摆在博物馆里的东西“活”起来,能跟人、跟生活建立起一些活生生的血脉勾连。主持人张国立表示,“节目的宗旨是让年轻人走进博物馆。” 现实中,“博物馆=图片+冰冷的器物+文字讲解”、“乏味、枯燥”的偏见和单薄认知,在大众群体中广泛存在。数据显示,截至年底,全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已达到4692家,其中85%的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尽管我国文博资源丰富,使用率却不高,国人平均每两年才进一次博物馆,而在欧美国家,居民平均每年要走进博物馆三到五次。 《国家宝藏》的总制片人于蕾坚信,博物馆和国宝一点都不沉闷。“是我们没有选择好一个角度去讲好它们,所以做这档节目最大的难处是内容创新,于是我们对每件文物做了大量史料调研后,讲一个合理猜想的故事。这个事情如果能够引起大家讨论,如果能够引发观众的更多兴趣,如果能带领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关心、喜欢我们的历史,那么我们给大家一些吐槽的料,也是功德无量吧。” 3 博物馆也可以很“潮” 在互联网时代,当下的年轻人其实与传统文化之间很容易碰撞出火花。作为文博界的超级大IP,近年来展览、文创、纪录片、电影、话剧动作不断的故宫,已成为年轻文化的一大“潮牌”。 去年火爆一时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b站点击量超万,累计超6万条弹幕评论,甚至引发今年超过1.5万名大学毕业生报名到故宫修文物。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结尾弹幕画面 如今,人们传统印象中的博物馆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除了藏品不断汇聚、展览不断丰富,博物馆文化的青春化、时尚化也成为趋势。 大型博物馆纷纷开始玩转微博、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传递北京白癜风医院那里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