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贵州日报》8版整版聚焦碧江脱贫攻坚碧江:不忘初心抒壮志 碧江清流写春秋 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串联着老寨新村,一处处整洁清爽的文化广场让人流连忘返,一张张喜笑颜开的群众笑脸让人信心满满…… 9月26日,走在铜仁市碧江区的大村小寨,处处是干部群众积极投身脱贫攻坚的画面,处处是村民幸福生活的动人场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以来,铜仁市碧江把抓好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聚焦实现“整区摘帽”政治任务,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乘全省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之势,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全体干部深入一线,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大整改”,在基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政策落实、群众思想工作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创造出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组织、无愧于人民的光荣业绩,向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以及50万碧江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 碧江区川硐街道板栗园村新村新景 压实责任 统筹推进战贫困 年开展精准扶贫时,全区有34个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苦户户人。与周边县区相比,虽然贫困面较小,但仍然面临“啃硬骨头”的严峻形势。全区85%的贫困村集中连片分布在离城区较远、基础条件较差的乡镇,基础设施滞后,产业基础薄弱,基本公共服务落后…… 面对这样的现状,能不能一鼓作气,勇挑重担,摘穷帽、撕穷签,考验区委、区政府的决心和魄力,考验全体党员干部的担当和水平。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碧江区年脱贫攻坚“春风行动”誓师大会上,铜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碧江区委书记陈代文提出,全区上下要按照“三个一”(讲明一个道理、算清一本账目、增强一份荣誉感)工作方式走进群众心中开展大走访。 随后,碧江区掀起一场“五人大走访”会战,党员干部纷纷进组入户挨家挨户遍访,把情况摸透,把问题看准,把措施落实,把难题破解,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顶着料峭的寒风,陈代文带领驻村工作队、包租干部和帮扶责任人来到川侗街道板栗园村杨家坡组走访,看见97岁高龄的陈长生老人家厨房狭窄,院坝坑洼不平,走访组现场研判,为其落实改厕硬化院坝。 每到一户,陈代文都要详细询问家中几口人、收入靠什么、何时脱的贫,扳起指头与村民一笔一笔核算收入账,并叮嘱当地干部对贫困家庭要摸清实情,真扶贫、扶真贫。在对杨家坡组进行全面走访和排查后,陈代文现场交办了10项整改任务,驻村工作组按轻重缓急逐项完成整改,深得民心。 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深入一线,率先垂范发出明确的信号:必须撸起袖子加油干!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组织领导,层层压实责任。 ——成立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任双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下设区脱贫攻坚指挥中心,负责全区脱贫攻坚工作顶层设计、统筹调度和督促指导。 ——在乡(镇、街道)成立脱贫攻坚工作团,在贫困村成立村级脱贫攻坚指挥部,由县级领导担任团长、指挥长,对联系乡(镇、街道)、村脱贫攻坚工作负总责。 区脱贫攻坚指挥中心“一旬一调度”、脱贫攻坚工作团“一周一研判”、村级脱贫攻坚指挥部“一天一总结”,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实行领导干部脱贫攻坚定点包干和“”联系帮扶机制,余名干部结对帮扶户贫困户、包保非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重点人群。 ——择优选派贫困村第一书记,8个深度贫困村第一书记均由科级领导干部担任。从区直部门选派名优秀干部组建67支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组织关系、工资关系转入所在乡(镇、街道),与原单位工作脱钩,吃住在村,专抓脱贫攻坚工作。 自总攻号令下达以来,全区第一时间传达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市关于脱贫攻坚工作会议精神,召开5次千人大会、35次区委常委会议、30次区政府常务会议、52次工作推进会、20次专题会,周密部署,强力推进全区脱贫攻坚工作,各乡村街道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层层立下军令状,逐级夯实落实责任,全力实施精准扶贫。 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响应号召,走出机关大楼,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厂矿车间,上千家门,访千家情,解千家难,进一步推动责任落实、工作落实、政策落实,受到群众热烈欢迎。 川硐街道小江口村长势喜人的百亩葡萄园 聚焦重点精准施策敢为先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碧江区牢牢把握精准这个核心要求,做好精准这篇关键文章,抓住关键环节和重点难点,下一番“绣花”功夫,务求精准落地。 ——研究出台《碧江区整区脱贫摘帽实施方案》等3个主体文件,制定《碧江区贫困村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碧江区脱贫攻坚“五改一化一维”工作实施方案》等12个配套文件。 ——区直相关部门根据职责职能,制定主管领域扶贫政策文件,涵盖基础设施建设、扶贫产业发展、干部驻村帮扶等方方面面,形成“3+12+N”扶贫政策体系。 全覆盖的政策体系,让抓牢抓实脱贫攻坚工作有章可循,有策可施。 ——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 聚焦信息精准靶向发力,狠抓精准识别,实行“五级审核”链条式把关,逐户逐人比对信息。扎实开展对象识别“回头看”,逐组逐户开展“五人大走访”,摸清每家每户信息,做到识别“不漏一村、不漏一组、不漏一户、不漏一人”,确保对象精准。 狠抓精准退出,结合实际制定“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退出认定碧江标准,采用一看屋里摆的、二看身上穿的、三看床上铺的、四看柜子装的、五看锅里煮的“五看法”检验脱贫成效,严格按照“一评议一公示一公告”程序,确保贫困退出标准具体、程序公正公开。 狠抓分类管理,统一印制“四卡合一”红绿公示牌(红牌代表未脱贫户、绿牌代表已脱贫户),详细记录贫困户人口信息、致贫原因、帮扶措施、收入情况等内容。规范建立贫困户“一户一档”“一户一袋”及非贫困户重点人群“二级档案”,做到客观有的、系统录的、袋里装的、墙上挂的、嘴上说的“五个一致”,确保脱贫轨迹清晰、脱贫成效真实。 ——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 充分发挥乡(镇、街道)主体责任,实行干部包组负责制,会同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形成“村三支队伍”,合力开展帮扶。 深化东西扶贫协作,签订《昆山碧江对口帮扶合作框架协议》,昆山13个乡镇(村)结对帮扶碧江贫困面较大的乡镇和深度贫困村,援助万元,援建教育项目及学生资助项目15个,60所学校结成帮扶对子。年来,苏州为碧江培养骨干医师15名,派出16名专家指导碧江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实施“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联引25家企业、商会结对帮扶34个贫困村,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26亿元。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纽带作用,广泛动员社会爱心组织、爱心人士支持参与脱贫攻坚,开展捐赠、义诊、义剪等活动,把温暖送到群众家中。 与此同时,碧江区还出台《碧江区脱贫攻坚一线干部职工关怀激励实施细则》,明确对全区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在培养使用、表彰奖励、待遇保障、人文关怀、抚恤救助、能力提升、创新创业、容错纠错八个方面强化正向激励。 ——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 聚焦基础设施建设靶向发力,全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道路建设畅通最后一公里,五改一化一维扮靓家家户户,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清洁村村寨寨,安全饮水、亮化及通讯提升全面覆盖。 聚焦易地扶贫搬迁靶向发力,统筹抓好区内搬迁和承接沿河、松桃等外县跨区域搬迁群众0人,坚持用最好的地段建设可容纳5.5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有针对性地组织搬迁群众开展技能培训,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全部实现“一户一就业”。 聚焦产业扶贫靶向发力,大力发展工业推扶贫,发展农业促脱贫,发展电商助扶贫,发展旅游带扶贫,大力发展扶贫产业。年以来,发展扶贫产业项目个,实现行政村(社区)产业项目全覆盖,带动贫困户户均年增收元以上。 聚焦就业扶贫靶向发力,精准提供岗位信息,扎实开展技能培训,大力开发公益岗位,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99万人,其中转移贫困劳动力就业人,占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适龄劳动力的71%。 聚焦保障政策靶向发力,实现学有所助、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困有所济。同时按照“脱贫不脱政策”的原则,对年以来已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入教育、医疗、住房等扶贫政策兜底范畴,有效防止返贫风险。 ——解决好“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碧江区按照“整合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计其功”的原则,整合涉农、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基金等资金,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资金投入格局。年以来,统筹整合各类资金55.2亿元。同时出台《碧江区脱贫攻坚专项基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实行扶贫项目资金公示公告制度,精准资金投向,严格资金监管,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扶贫刀刃上。 和平乡新安装的垃圾清运站正在作业,为当地创造干净整洁的卫生环境 党建引领 凝心聚气勇争先 “各级各部门务必打起十二分精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鼓作气打赢整区摘帽这场事关大局的政治仗、群众期盼的民生仗、荣辱与共的尊严仗!”今年5月6日,在全区决胜脱贫攻坚总攻动员大会上,铜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碧江区委书记陈代文掷地有声,催人奋进,碧江区决战贫困的最后冲刺战就此打响。 攻克最坚固的堡垒,尤其需要最猛烈的炮火。 在脱贫攻坚战推进过程中,区委、区政府通过各级督导和自查自纠发现,仍然存在诸如一些贫困户住房无保障,教育、医疗无保障,基础信息不精准、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较慢、“五改一化一维”进度不理想、部分地方村容村貌差、帮扶工作不到位、群众教育宣传引导不够等“普遍性”问题。 脱贫攻坚战火炽烈,实现年精彩出列的历史使命慢不得,贫困群众盼脱贫,想致富的愿望等不得。面对现实困境,碧江区委、区政府创造性地提出在全区开展“五人大走访”活动,乡(镇、街道)包村领导、驻村工作队队长、驻村第一书记、支部书记、村主任会同走访所到的包组干部、村民组长、帮扶干部进组入户大走访,直面问题,破解难题,把基层干部与贫困群众拧成一股绳,形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访群众困苦、办惠民实事、让群众满意,这是全区开展“五人大走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走进板栗园村小溪组陈维新家,陈维新热情地招呼着驻村第一书记肖飘、驻村工作队队长刘伟、川硐街道包村领导谢杰、村支书万兆飞、村主任万加周,对于每个来走访的干部,他随口叫得出名,哪个是区里的干部,哪个是街道的干部,分辨得清清楚楚。陈维新告诉记者:“这些干部经常来我们村里走访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吃住在村,成了自家人,自然分辨得出。” 坝黄镇泥哨村上寨组陈高毛,家中配偶患病严重,且无身份证,因而一直不能参与新农合,因病致贫,“五人大走访”开展以来,驻村干部们不仅为其配偶到湖南麻阳找到了身份信息,还为其新增为贫困户,并鼓励陈高毛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早日脱贫。 川硐街道包村领导谢杰介绍说,村干部和群众感情深,交流方式和渠道更接地气,驻村干部政策知晓率和把握能力强,通过“五人大走访”全覆盖的形式两相结合,形成了相互促进,现场整改的良好局面,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走得越近、访得越深,问题解决得越快,群众满意度越高。“我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翻开一本本厚厚的扶贫日记,我们发现,在“五人大走访”的实践过程中,碧江区党员干部用自己的真情践行着人民公仆的诺言。 有的干部带病坚持工作、有的轻伤不下火线、有的带着嗷嗷待哺的孩子进村入户、有的身怀六甲也没有请假,用实际行动抒写了一个个干群同心、决战贫困的感人故事,用 “辛苦指数”换来了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 日前,贵州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关于呈请批准桐梓等14个县(区)实现贫困退出的请示》,并发布《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桐梓等14个县(区)退出贫困县的通告》,碧江区符合国家贫困县退出标准,退出贫困县! 消息传来,全区振奋! 铜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碧江区委书记陈代文说,实践证明,只要全区上下统一思想、团结奋进,坚定信心、消除杂音,思想不动摇、行动不迟疑,同呼吸、共担当,碧江干部有信心、有决心,会干事、干成事。 不忘初心显壮志,碧江东流写春秋。把人民放在心上,把使命扛在肩上,不为胜利所扰,不为盛名所累,立足长远、巩固提升,碧江区委、区政府着力构建长效的后扶机制,确保队伍不撤,政策不变,力度不减,紧盯“稳定脱贫”,进一步抓好后续扶持,紧盯“乡村振兴”,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石,紧盯“群众主体”,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一定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书写光辉灿烂的新篇章! (记者:文/何乾 本报记者马刚 图/韦继升 何玉琳 黄昉) 医务人员为老人进行检查 3月17日,碧江区在碧江经济开发区矮屯集中建房点举行年易地扶贫搬迁分房仪式,区内户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喜获新房 —END—赞赏 长按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哪家比较好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便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