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1/6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百善孝为先,行孝道是中国人自古崇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在实现两个一百年中国梦的新形势下我们对“孝”这一传统文化加以弘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孝道的精华得以继承和发扬,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为积极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服务。这无论对我们每一个家庭还是对整个社会都具有现实意义。我们欣喜地看到,自年以来,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由中央电视台直播评选颁奖活动,至今已举办七届,按照“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5个类型评选出许多优秀道德模范和孝老爱亲的先进典型,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倡导学习道德模范、崇尚道德模范、争当道德模范,有力促进了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一、孝的内涵以及孝与忠的关系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天地之性,惟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意思是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所有品行的教化都是由孝派生而来的。人是天地万物之中最尊贵的,人的所有行为中没有比行孝更重要的了。行孝,是天经地义之事,是所有人都应该做的。那么什么是孝呢?我国第一部词典,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尔雅》对孝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在其《新书》里说“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也就是说“孝”是一个在“老”字省略的下半部分加上一个“子”字组合而成的会意字,字形是一个孩子搀扶着一个老人。从字的写法可以看出孝是子女对待长辈的一种行为举止,与“善事父母”之义相吻合。孔子强调“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孝敬父母要真心实意,如果仅仅在物质上满足父母,尚不足以为孝,更重要的是要“敬”,使父母得到尊重和精神上的慰藉。孔子在《论语·为政》中对子游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由此看出“敬”是行孝道的本质。孟子也说:“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孔子对孝的具体说明是“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也就是说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和生老病死过程中能发自内心的做到敬、乐、忧、哀、严这五条才能真正侍奉好父母。孔子认为天下所有人都应该行孝道,并无阶级和高低贵贱之分,只是针对不同阶层的人提出的要求有所不同。比如孔子针对天子说的:“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即“爱父母的人,不敢去恶行于人;敬重父母的人,不敢去怠慢于人。先做到用爱敬之心侍奉父母,再以这样的品德去教化百姓,为天下百姓做出好的榜样就是天子的孝”。孝的相反即是不孝,什么是不孝呢?汉代著名经学家赵歧《十三经注疏》中有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这段话虽然突出的是不娶妻生子,断绝家族香火为最大的不孝,但以两千年前的生产力水平和历史情况来看,鼓励婚育、让家庭和宗族生存、延续、发展,生生不息,并从生儿育女的过程中去体会自己父母的养育之恩,这也是孝的特有意涵。同时这段话也指出子女对父母的过错要及时指正和阻止,不能无条件地绝对服从。如果一味曲迎顺从,对父母的过错不劝说不阻止,听之任之,使他们陷于不义,这也是不孝。随着历史的变迁,在当今社会人们广泛认同的不孝是指子女对父母和老人的不尊敬、不关心、不赡养。孔子所宣扬的孝道理论在经过长期充实和发展后,形成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忠于国家”的传统思想,为和睦家庭、稳定社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受当时历史条件的局限,其孝道理论中也有浓重的忠君思想。孔子认为孝有不同的层次和阶段,他在《孝经》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即人的身体发肤是来自于父母的,不敢损坏伤残,这只是孝的开始;而自立于世,有所建树,行于正道,青史留名,让父母声名显赫荣耀乡里才是孝的正果。孝的开始时阶段是侍奉父母尊敬长辈,中间阶段是步入仕途效忠君王报效国家,最终阶段则是功成名就留名史册。《孝经》里说“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说的是用侍奉父亲的心情去侍奉母亲,敬爱之心是相同的;用侍奉父亲的心情去侍奉国君,敬重之心也是相同的。因此母亲所受的是敬爱之心,而国君所受的是敬重之心,对待父亲则是两种心情兼而有之。因此以行孝之道来侍奉国君自然就会忠诚,用尊敬之道侍奉长辈和上级自然就会顺从。孔子的学生曾子也在其理论中将忠纳入了孝的范畴,认为忠源于孝,“居处不庄、事君不忠、莅官不敬、朋友不信、战陈无勇”五种情形皆非孝也。将对君王的忠作为孝的一部分,不忠君就是不孝。此外,被尊为亚圣的孟子也把“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总结为五伦,在这五伦中,以父君最重要,以孝悌为核心,所谓“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在中国历史上忠孝不仅涉及家庭伦理,而且关乎国家社稷。传统文化中普遍认同忠孝是一体的,只是所针对的范畴不同,中国自古有“在家尽孝”、“在朝尽忠”和“移孝为忠”的说法。长期的农业文明使中国社会衍生出了“家国同构”的文化理念,即国由家组成,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家中以父亲为权威,以老人为核心,国中以王权为权威,以君王为核心。“善事父母”作为孝的基本内涵属于家庭伦理的范畴,是家庭中晚辈与长辈相处时的行为规范。而忠体现的则是政治伦理层面上的臣与君、家与国、私与公、下与上之间的范畴和行为准则。任何人只要做到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就为其效命君主、为国尽忠打下了思想和行为基础。《孝经》里说“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正所谓移孝于忠,即在家为民时能为亲尽孝之人,一旦入朝为官也必能忠君报国。因此可以说“孝”是“忠”的基础和前提,“忠”是“孝”的发展和延续。二、孝的弘扬与愚忠愚孝的偏离西汉时期的汉武帝采纳大儒董仲舒的建议,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将儒学作为正统思想,从此在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两千多年来,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具有极强的引领作用,以《孝经》为代表的孝道理论经过不断发展和弘扬广泛流传于社会,成为人们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并代代相传,逐渐形成了孝道至上的社会氛围。这对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影响具有正面和积极的作用,比如“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宣扬的都是天下大同的大孝思想,是让人去孝敬天下所有人之父母、尊重天下所有人之兄长、爱护天下所有人之儿女,这是一种宽广的大孝,而不是狭隘的只爱护自己的儿女、只孝敬自己的父母的小孝。这一思想无疑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孝文化的延伸,并且一直对中国社会,特别是对历代的知识分子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唐朝大诗人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人们常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反映了这一思想。孔子和孟子所主张的“孝”主要体现为“敬”,但并不是让人对父母绝对的、无条件地服从,这一点与以后儒家所提倡的孝是有很大区别的。对于父母的责罚孔子提倡“小杖则受,大杖则走”。据《孔子家语》记载,有一次孔子听说他的学生曾参被父亲责打而不躲避,被盛怒之下的父亲用大棍子打昏在地。孔子听了大怒,让人转告曾参说:“你难道没听说过舜和父亲的故事吗?每当舜的父亲责打舜的时候,如果父亲用小木棍,舜就老老实实地挨打;如果父亲用大棍子来打,舜立刻就跑。你曾参明明知道父亲正处在暴怒之下还不赶快逃走,如果你真的被打死了,那不是陷你父亲于不义吗?你死了,可你父亲还得承担杀人的罪名啊,还有比这更大的不孝吗?”曾参听后马上向老师谢罪。可见孔子所提倡的孝道并不是后来所流传的要绝对无条件地服从父母。到了西汉,儒家董仲舒以孔子和孟子的理论为基础,在《春秋繁露》一书中提出三纲和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他以阳尊阴卑的理论认为君、父、夫为天之“阳”,臣、子、妻为地之“阴”;阳为尊贵和主宰,阴为卑贱和服从。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此外,董仲舒认为仁、义、礼、智、信为五常,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准则。董仲舒的三纲理论不仅在文化上把君权、父权、夫权定义为统治地位,而且把封建等级观念、政治制度加以神圣化和天理化。后来到南宋,大儒朱熹又进一步提出“父为子纲”是三纲之中的基础,要求子女对父母必须绝对的孝敬和无条件服从,即便父母有过错,做子女的也只能柔声以谏,不能触怒父母。可以说,董仲舒和朱熹的三纲五常理论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禁锢思想和愚民的作用,为愚忠愚孝的滋生提供了土壤。二十四孝的故事在中国流传甚广,其中大部分现在看来仍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如子路“百里负米”、汉文帝刘恒“亲尝汤药”、黄庭坚“涤亲溺器”、朱寿昌“弃官寻母”、闵子骞“芦衣顺母”、郯子“鹿乳奉亲”、蔡顺“拾葚异器”等;有些则不值得现在人效仿,如吴猛“恣蚊饱血”、庾黔娄“尝粪忧心”、王祥“卧冰求鲤”等;还有的本身就具有迷信色彩,经不起推敲,如舜“孝感动天”、丁兰“刻木事亲”、孟宗“哭竹生笋”;还有极个别的如郭巨“埋儿奉母”可以说就是愚忠愚孝的糟粕,应加以批判和抛弃。三、孝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现实意义从汉朝开始,中国历代王朝对儒家文化都推崇有加,对孝的宣扬非常重视,把孝作为道德品质的衡量标准。隋唐以前,科举制度尚未形成,官员的选拔任用是通过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举荐制度来实现的。从汉朝武帝时开始,由地方定期定额向朝廷推举孝子廉吏,以后通常把孝子廉吏称为举孝廉。朝廷对孝廉授予官职,为官吏进身的正途。孝廉在汉代官场中属于清流,汉武帝以后的两汉时期,不少名臣将相都是孝廉出身,对汉代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比如说东汉三国时期的曹操、孙权、袁术等人就是从举孝廉步入仕途的。后来,曹丕开始采用九品中正制度选拔人才,这一制度在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历史中一直被采用直至科举制产生。此外,源于汉朝的丁忧制度也是古代对官员守孝而制定的特殊制度,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古代时当官员的父亲或母亲去世了,该官员无论官职大小须立刻上报朝廷且即刻停职回家守孝三年,这叫作丁忧。如官员隐瞒不报,一旦被发现将予以治罪。丁忧期间,丁忧的人不准为官,如无特殊原因国家也不可以强招丁忧的人入朝为官,如确因战争等特殊情况国家不能准许官员回乡丁忧或必须强招丁忧的人入朝,则叫做“夺情”。也就是常说的“忠孝不能两全”。今天回顾历史,我们可以说流传至今的忠孝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孝道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父母在不远游”,“三年不改父道”等,但其主流是精华,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很多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比如修身养性、和睦家庭、忠诚国家、和谐社会等。在孝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历史上不断涌现出许多像岳飞、海瑞、于谦、于成龙等诸多忠于国家、克己奉公的忠孝典范,为世人称道。“岳母刺字”、孟母“择邻而居”等故事也一直流传至今。当然传统孝道中也有一些愚忠愚孝的糟粕,主要表现在愚民、封建和不平等。对于“孝”我们应有选择性地加以学习和继承,通过正确的学习和践行使每个人都能懂感恩、知敬畏、重责任、爱他人、敢担当,我们只有了解历史、传承文化、重视家庭,身体力行的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才能以身作则地影响下一代,树立良好家风并世代传承。进而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爱岗敬业,热爱并忠于祖国。了解“孝”对于我们的年青一代尤其重要,独生子女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几千年来以老为中心的家风和传统,在年轻一代的成长过程中既没有经历过改革开放之前的物质匮乏时期,也没感受过以老为中心的家庭传统,可以说这代人是在家庭的高度呵护下,伴随着高科技发展和西方文化影响长大的,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他们普遍都接受过良好教育,拥有知识富有朝气,但随着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崇尚西方文化,起洋名、过洋节、吃西餐、看外国大片儿,享受高科技产品、追洋明星已成为部分青年的生活追求,这让他们离中华传统文化和孝道越来越远。通过对“孝”的学习能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我,寻找自身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定位,尊重优秀传统,遇事考虑他人,从身体力行中感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深刻哲理。这不仅可以和睦家庭、和谐社会,更重要的让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一代得以继续传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文化自信,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鼓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弘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我们走向未来。近年来,尊老敬老,孝老爱亲的模范人物不断涌现,有几十年如一日,孝敬公婆,照顾患病的小叔子、侄子、侄媳妇和两个妯娌,用弱小的身躯托起一家人的生活的张克英;有二十年如一日,精心照料患病母亲,不惜卖房救治母亲生命,多年照顾瘫痪的二哥、二嫂,并为年迈二嫂养老送终,谱写了一曲大孝至爱赞歌的张志旺;有连续三十多年义务照顾了8位孤寡老人的韩丽萍;有悉心照料瘫痪公公6年多,抚育未成年儿子,用日夜真情陪护唤醒植物人丈夫,创造生命奇迹,用实际行动深刻诠释了“爱的真谛,家的意义”的汤晓红;有60多年如一日孝敬百岁婆婆、伺候瘫痪在床的婆婆26年的张公兰;有十几年如一日悉心照料、服侍5位老人的内蒙古孝亲敬老之星乌兰其其格;有15年来不但照顾生母、婆母、继母、继婆母四个母亲,而且将一双非亲生儿女抚养成人、成家立业,演绎了一段感天动地的人间真情,谱写了一曲“孝亲敬老”颂歌的李国琴;有面对身患尿毒症的母亲,毫不犹豫把自己的肾换给母亲的葛丽;有35年照顾6位失去劳动能力老人的孟凡爱;有孝敬老人,带着母亲(养母)上大学的孟佩杰。在她(他)们身上,人们看到了传统美德在当代人和年轻一代身上延续,看到了尊老敬老、关爱父母的孝道在中华儿女血脉中流淌。黄旭华,我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核潜艇之父。年,我国核潜艇研制立项,黄旭华参加了这项绝密的工作。从此,为了国家的利益他隐姓埋名,连续30年没有跟家里联系,没有回家。他的兄弟姐妹们,都抱怨黄旭华忘了父母,是个不孝之子。年12月,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试航,成为世界上继美、苏、英、法后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当年,黄旭华在阔别家乡30年之后第一次回家时,他的父亲早就已经去世。老人家去世时,黄旭华甚至没能回家看上父亲最后一眼!当他看到了满头银发的母亲时,不禁痛哭失声。年1月10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热烈的掌声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获得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黄旭华颁发奖章、证书,同他热情握手表示祝贺,并请他到主席台就座。有人问黄旭华,经历了30年的家人分离之苦,亲人死别之痛后,如何理解“忠孝不能双全”?他回答:“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今天,我们要建设强大国家实现“中国梦”,没有强大的文化是不行的,国家强大与文化强大是相辅相成的,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孝文化的精华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应该从中吸取营养,与时俱进地加以继承和大力弘扬,把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做大做强广泛传播,让中华文明之光照耀未来并世代相传。实现中国梦,“孝”看未来。

熊庆瑞

推荐阅读

成风化人联接中外

师恩浓浓师恩难忘

做好重大主题的“沉浸式”新媒体产品

声明:本文内容为新闻文化建设原创文章,如有转载请联系授权

新闻文化建设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ngliuzx.com/qlxmj/628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