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www.ytysbz.com/ 弯弯的清流河/王红玉 我决定跟随《浦口文艺》采风组一行人去永宁的友联村走走。那里曾经有我的同学,我的同事还有我的学生。40年前,我曾随同学一起感受过费家渡的喧闹;目睹了渡口岸边那棵传说中的神柳;领略了弯弯的清流河上撒网少年的风采;观察过鱼鹰在清流河里捕鱼的惊心动魄……30多年前,我在友联的同事家里吃过杀猪饭。著名的头刀肉加猪血烩经霜的矮脚黄是不可缺少的。老虎灶上炖着满满一大锅,大海碗端上桌热气腾腾,吃完一碗,再盛一碗,管够。仅此一道菜便能吃出农家杀猪的喜悦;吃出农家杀猪的热情;更能吃出农家杀猪的幸福!然而,至今似乎回想起来仍令我齿颊留香的,还是杀猪晚宴上那盘鱼鹰从清流河捕捉的被红烧的白鳝,也即河鳗。用同事母亲的话说:纯粹河水煮河鱼,除了自家产的生姜和大葱外也没加别的任何佐料。可吃后,就是让你觉得那是人间至美之味。套用鲁迅的话说:真的,我再没有吃过那夜似的好鳗鱼……20多年前,我去友联的学生家家访过,彼时条件已有了很大改善,滁河堤延伸至清流河堤,路面都铺上了石子,自行车代步已很普及。过了余家湾朱家渡口,面向东骑行不多远,便到了滁河与清流河的交汇处。两条河水融合后,悄无声息地向东流去,直至入江归海。它们融合得那样自然,可它们不知道,正是它们把本来可以自由来往的两岸人隔开了,并让他们分属了不同的行政区域:江苏和安徽。江苏处河之南,安徽居河之北。家访,我没见着家长,却领略了河堤人家的风情。站在对岸滁河堤上,放眼四望,堤内那片广袤的土地虽地势低洼,但不失肥沃。深秋时节,瓜果飘香,一望无际的书页一样整齐的稻田里,主人们正挥镰收割。农舍依堤而建,因势随形,虽不整齐,但大小参差,高低错落,掩映在刺槐、泡桐和杨柳丛中。夕阳西下,倦鸟归巢,牧童晚归,鸡犬相闻,家家户户炊烟袅袅……学生正在家做饭,水缸里舀一瓢清流河的水,清冽甘甜,畅饮后为我的归途增添了力量。几十年过去了,曾经的画面似乎刻印在脑海中,至今清晰,那是一片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土地。真的,一切的一切都促使我想去再看看。11月24日,车自凤凰山脚下准时启程。天气一改连日的晴好,略显阴翳。但车过永宁,拐进村级路时已云开雾散。路边池塘中一群绿头鸭在浅水中觅食,引起同车人联想——这种鸭肉好吃,进而一发不可收,又联想年少时吃过的土鸡,似乎唇齿的香味遗留至今,话题又自然而然的转到家养的土猪,土猪肉的浓香,夏季火腿清汤的至美以及当今猪肉的乏味,末尾更是耿耿于怀当前猪肉的价格……谈兴正浓,车已到了友联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口。与我们领队握手招呼的是位英姿飒爽的陆书记。她把我们领到了“费渡人民欢迎你”的村界旁,介绍说:曾有一位姓费的人家在这里摆渡,这个村就取名费渡村了。说着,一挥左臂示意——这就是清流河,不远处就是渡口,岸边那棵老柳树很神奇,你们自己走一走,看一看。清流河、费家渡、神柳树,听着这一串熟悉的名字,我都迫不及待了。登上河堤灰色的水泥路面,堤坝上不见了当年的刺槐、泡桐和杨柳,取而代之的是清一色草坪。当我们走到渡口时,眼前突兀地挺立着的是一棵高大的杨柳,虽时令已过小雪,但它枝叶依旧繁茂,主干得两个成年人合围,旁逸出去的枝干荫蔽足够几十人纳凉。这就是著名的费家渡神奇的柳树了。据说神奇在于它曾使砍它做哭丧棒的人得了怪病,无药可医,也正因此不敢再有人在它身上动刀斧。也许正是村民的敬畏成就了它的沧桑。我初见它时周围还有一些杂树与它争高低,如今真正是唯其独尊了,无论从那个角度看,它较40年前更显霸气,透着如日中天般的蓬勃与精神!同行者个个忙着拍照,啧啧称赞声不断。渡船靠在对岸,姓不姓费,我没细究,但很长时间不见摆渡人,也不见过渡人。我们在清流河堤上留恋、徘徊。放眼四望,掩映在林间的参差的农舍不见了;满圩堤啃草的猪和绅士一样觅食的群鹅不见了;更不见了树梢上袅袅升腾的炊烟……一眼望彻整个堤坝,近处呈现的是一棵柳树,隔河相望的是一条船。一切都透出一种出奇的静谧和安详,离不远处的喧嚣似乎那么遥远。当年费家渡口的嘈杂与繁忙俨然已化作历史——孤寂,一种孤寂的冷清与失落感油然而生。一群黑色的雪雁掠过头顶,哇——哇的鸣叫声经久不息,我目送它们向南飞去,忽见堤内平台上几棵杨树的树杈上蹲伏着不少只体型丰满的灰鹭,它们大概刚觅食回来,显然已经觉察到我们这些不速之客,但依旧一幅慵懒状,不愿挪动一下身躯。有人立即惊叹:这里的生态真的成了鸟的天堂!对了,这大概就是自然的辩证法:此消彼长。没有人的退让,哪来鸟的天堂!同行者,不少人羡慕沐浴在阳光下的农家小院,小院里的水井和篱笆栏内鲜嫩的即采即食的蔬菜,甚至羡慕衣被可以放在晾衣绳上曝晒,尽情享受冬日的暖阳……但这一切与我印象中的曾经的友联相比还是少了份喧嚷与野性,多了份静谧与整齐。但我能理解,新一代农民有了对更美好生活的追求,他们大概陆续迁离了故土,这是新时代整体的进步!就让友联远离喧嚣,成为世外桃源不也很好吗?弯弯的清流河日夜流淌,它见证了并见证着河两岸的沧桑与变化……本文首发于年第4期《浦口文艺》注:如果您同样爱好文字,不要犹豫,在后台向我们投稿吧!您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同样可以向我们提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ngliuzx.com/qlxmj/634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