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记得,大概半年前的一个晚上,我的朋友阿超来找我,我请他吃老北京铜火锅。 彼时正是夏天三伏最热的时候,火锅店里空调开得很大,炭烧的铜火锅底料咕嘟咕嘟地冒泡,刚刚涮了一盘羊肉喝了一瓶啤酒,阿超的背心就湿透了,我又给他开了一瓶啤酒,他一口气干了半瓶,像是下了很大决心冲我说“我要当主播了,你手头有富余的钱吗?” 我问他你有把握吗,阿超没说话,然后我们好长时间陷入了沉默。正那几天YY上当红主播“天佑”和主播“老六”因为争夺“每周之星”闹得不可开交,无数的粉丝守在屏幕前疯狂刷礼物支持自己的偶像。 受到鼓舞,阿超最后还是去做主播了,用向大家借来的五千块钱,买了新的电脑,还有二手的电容麦和美颜摄像头。 开播的那天,阿超一大早就朋友圈发了预告和自己的房间号,我们去给他捧场,每个人刷了个蓝色妖姬,阿超在屏幕里不住地道谢“谢谢来阿超的直播间,谢谢各位兄弟刷的礼物……”。 与我的朋友阿超一样,无数年轻人每天都在大大小小的屏幕前收看着形形色色的人在镜头前直播自己的生活,甚至有很多人梦寐以求成为一名主播。直播在年迎来它最黄金的时代,有数据统计,年中平均每十八分钟就有一个大大小小的直播平台开通,但是令人忧虑的是大量浅薄、无聊、低俗的内容充斥其中,而这部分浅薄、无聊的直播却成为了很多年轻人的精神食粮,引发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浪潮。 不仅仅是网络直播,年文化产业格外繁荣,网红经济、IP网剧、移动电竞等等都受到热捧,但是文化产业百花齐放、文化形式更加丰富的背后,却是传统文化的备受冷落。所幸在农历新年来临之际,我们有幸邂逅了一场文化“清流”。 1月11日,一场特别的仪式,在这具有浓郁客家文化的特色小镇、这犹如画卷的小桥流水旁、这错落有致的古风民居间,以颁授典礼的形式盛大举行。 在这场万众瞩目的“中华文化人物”颁授典礼上,11位来自中国各个文化艺术领域并作出卓越贡献的文化翘楚,在星光灿烂、辉煌璀璨的舞台,受到了特别的祝贺。 (中华文化人物颁授典礼现场合影) 他们是:折纸艺术家刘通、木作大师杨恒金、电视制作人亚妮、野生动物摄影师顾莹、铜艺师朱炳仁、表演艺术家秦怡、文化学者林谷芳、五台山尼众佛学院院长如瑞、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文物修复师王亚蓉、钢琴家刘诗昆。 ▍秦怡:点燃人生最亮的火炬 她,一生钟情影视艺术,用令人惊讶的创作激情成功地塑造了“林红”、“芳林嫂”等40余个栩栩如生的经典人物形象。77年演艺生涯,印证了她光影交错的传奇人生。年,93岁高龄的秦怡自编自演电影《青海湖畔》,她亲赴青藏高原拍摄,登上了海拔多公尺的高寒地带,此举让人惊叹。在世界电影史上,94岁高龄的她仍然活跃于荧屏,集出品、编剧、主演于一身,在高海拔无人区无替身拍摄,迄今未有先例。 国家一级演员宋春丽在当天颁授现场,充满深情地讲述了这位前辈,她心目中的偶像和榜样。 (宋春丽讲述秦怡一生) 宋春丽说,“秦怡的一生非常坎坷。她长年陪伴多病的丈夫、弱智的儿子、年长的姐姐,而她自己得过4场大病、做过7次手术,她是一个伟大的母亲、一个贤惠的妻子、一个真正让人尊重的表演艺术家。当年,周恩来总理赞誉她是‘中国最美的女性’;今天,我对这句话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她的美不仅是容颜之美,更是内在之美,是人生壮美、人之大美!” 如今已95岁高龄的秦怡出现在颁奖现场,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获奖感言。她谦虚地说:“我做得还很不够。我的老领导夏衍同志曾经说过:我们中国的电影,从技术上讲,与国外差几十年;从表演上讲,也可能差10年。当时听了这话,我感到很惭愧。我从十几岁开始就演话剧、拍电影,怎么还与国外有差距?我就想,如果文化不提高,怎么能拍好电影,怎么能让观众感动?我们必须努力、奋发地学习,人生不能止步不前。虽然我已年迈,不能做更多的事情,但是我要穷尽毕生,为中国的电影事业服务好、工作好。” ▍刘诗昆:永远弹奏人生最强音 刘诗昆 他,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蜚声国际,折桂国际钢琴比赛大奖,为中国赢得至尊荣誉。半个多世纪里,其钢琴演奏水平至今不减当年,社会地位、影响力和知名度始终经久不衰,至今活跃于中、外音乐表演舞台和艺术教育园地,被称誉为“中国文艺界的长青树”。 刘诗昆从容谦逊,俨然大家,他在颁奖现场表达了自己的获奖心声,同时对近年来出现的负面的文化现象予以严厉地抨击。 他说:“我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我为今天举办的这样有意义的活动感到由衷的高兴。今天的活动,代表了国家的‘正面’和‘主流’,意义非常,值得赞扬和尊重。”他说,在这个信息纷乱的碎片化的时代,一部手机,就是报纸,就是电视台。但是,我们有些同行,在文化及文艺领域,擅长炒作、吹嘘、造假、炫富。越是负面、越是丑陋、越是低俗的东西,网络点击率就越高,这就更加可怕、可悲。正能量的东西需要发扬光大,负面的东西需要减弱阻止。 刘诗昆说:“我还有太多的功课要做。我的心态和活力还没老,我要提起更大的精神,为我们国家的文化和未来,做更多更好的事情,努力回报大家对我的鼓励。” 刘诗昆在现场弹奏《保卫黄河》 ▍王亚蓉:匠心独具,传承中华文化 王亚蓉 中国是一个丝绸大国,丝绸对中国而言有着特殊的文化意义。作为文物修复专家、古代服饰研究专家的王亚蓉,师从沈从文,被誉为织绣领域研究第一人。她的研究从东周的朱染双色织锦到清代绸缎,贯穿了多年的中国丝绸史,在她的眼中、手上,获得了一个仿佛丝绸经纬般的中华文化历史。工作44年来,她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传承着中华文化,参与过的丝绸复织项目,从代表性项目有湖南长沙马王堆、河北满城中山王刘胜墓、北京大葆台汉墓、辽宁省叶茂台辽墓等。 王亚蓉领奖时一度哽咽,也让在场的嘉宾和观众动容。她说,“60年前,中国人不知道纺织考古,50年前中国人不知道沈从文先生对中国古丝绸文化所作的贡献,40多年前,马王堆汉墓出土,把惊现的中国服饰的优雅地贡献给了世界。” 她深情并遗憾地说,“在这里,我要感谢两个人,沈从文先生和王?先生,是他们对‘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作好了奠基,而我只是延续了他们的梦想。这个奖,对于两位先生,来得太晚,很遗憾他们没能看到。十多年前,我组建了一支纺织考古队伍,在中国服饰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中,我还会继续努力。” ▍朱炳仁:胸有丘壑,点铜成金 朱炳仁 他,中国当代熔铜艺术家,“朱府铜艺”第四代传承人。他在铜艺术领域创造了世界独一无二的熔铜艺术,令熔化的铜浆随心所欲,流变出无穷意味与形态;从而在文化被不断复制,不断批量生产的时代,坚持了艺术过程及其成果的独特性和唯一性。 朱炳仁说:“我是清代同治年间的铜匠的传人,到我这里是第四代。我经常想,我们一代代做下来,是不是只有传承就够了?比如雷锋塔,它在复建时曾有争议,怎么建、如何建,专家有不同意见,而用铜来建,此前没有先例。建塔、倒掉、再重建,这是千年一遇的机会,我为什么不做!我是幸运的,最终我给雷锋塔穿上了美丽的铜衣,它可能0年、年屹立不倒,这是一个功德无量的事情。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铜渣,这让我有了艺术的灵感,因而创新创造了镕铜艺术。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我将继续发现和创新,以求未来更好的艺术创造。” ▍杨恒金:木作大师的传承情怀 杨恒金 在《印象刘三姐》中,有一座木制侗族吊脚楼,他的制作者就是来自少数民族山区的中华木作大师杨恒金。他是侗族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者。他出神入化的木作手艺和创作激情没有一天离开他的侗族山寨、他的同胞,40余年来为侗族四乡八寨的乡民建造了余座造型优美的吊脚楼民居。他打造的侗族木结构建筑,创造了一种多元的中华建筑风格样式,作品也成为侗族风雨桥的学术样本。 不善言辞、略带腼腆的杨恒金在颁奖现场由儿子代表发言,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地站在舞台上向大家表示感谢。杨恒金表示,侗族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作为木结构建筑文化的传承人,很欣慰获此殊荣。“作为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人,将一如既往地传承文化,多收徒广收徒,将这一文化代代相传。” ▍如瑞:心怀大愿,慈念万家 如瑞法师 她是心怀大愿的比丘尼,也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五台山尼众佛学院院长。如瑞法师师从通愿法师,深知“修大庙容易,修小庙(人心)难”。她以元人民币起步,在五台山破败诊所的基础上,用15年成就了一个全国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尼众佛学院,在佛教界有着极高的口碑。 现场,如瑞法师用一段铿锵有力的诗文表达了自己的心声:“不管今天有没有太阳,我的心里都充满阳光,佛陀是我世界的太阳,菩萨是我世界里的月亮,我的世界里从来没有黑暗,我的世界里从来没有悲伤,我的世界里到处洋溢着热情,我的世界里从来都是积极进取向上。”她最后祈愿世界和平、人民安乐、国家繁荣富强。 ▍林谷芳:道艺一体,儒者禅心 (林谷芳在颁授现场) 他是禅者、音乐家、文化评论人,台湾第一本文化白皮书的撰写者,台北书院山长、台湾佛光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数十年间行走两岸三地几百余次,被誉为“台湾文化界数十年来唯一持守中国牌而不倒之文化标杆”。他不仅是两岸文化的观察者,还积极对收集、编撰与抢救中国音乐的经典原声唱片,著成了音乐中的遗世珍宝《谛观有情——中国音乐的人文世界》一书,填补了中国音乐在人文层面上的空缺。 林谷芳在颁奖现场说:“如果我们只把人生当做一个竞技场,比如跑步,跑0米、米、米,甚至跑马拉松,无论怎样,优胜者只有1人,其他人都是挫败者,败者往往凄凄惶惶,我们为何不把人生当做一次登山之旅?山有万万座,即便是同一座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角度有不同的风景,到了峰顶,极目四望,无限风光,而走在山间,凉风徐来,往大树下一坐,仍然能够满目青山。” ▍陈平:艺术星空的守望者 (陈平视频截图) 作为公务员,陈平完美地实现了从一区文化馆馆长到国家大剧院院长的转型,他创造了国家大剧院独特的“剧院运营管理”经营模式,提出坚持艺术性、人民性、国际性的办院宗旨和“艺术改变生活”的核心价值理念。9年时间,他将国家大剧院打造为集生产创作展示、艺术传播推广普及、艺术营销和管理的国际性综合艺术中心,使其被誉为“国家文化艺术航母”和“国家文化标志”。 著名导演艺术家陈薪伊讲述了她心目中的英雄陈平。她说,陈平懂得艺术,也理解艺术家。他让中国人收获了对民族戏剧文化的自信和自强,也让人民真正享受了艺术,让艺术改变了生活。 而陈平谦虚地表示,“我只是在尽一个艺术管理者的职责。中国国家大剧院所取得的成就,与艺术家的成就分不开。” ▍亚妮:文化传承的生命记录者 (亚妮) 她是一位主持人、电视制作人,她在当红之时毅然离开主持岗位,用10年时间追随山西左权的一支盲艺人队伍,跟踪拍摄完整保留国家非物质遗产辽州小调的传承者们,和这些“没眼人”同吃同住同行,拍摄了个小时的素材,为此花光了积蓄、抵押了房产。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朗诵艺术家陈铎深情讲述他眼中的亚妮: “亚妮记录的是‘没眼人’,但我认为,她是一个有心人,一个对大山里传统文化有着超越常人的热爱、在得失之间忘记自己的有心人。她对传统民俗那种绝无仅有的痴迷与热爱,让我们看到了她对中华文化舍己忘我的执著。” 十年,从一个给别人颁奖的主持人,到现在上台领奖,亚妮还没有适应。到底是什么让她有了这样的转变? 亚妮说:“在山西左权的深山里,流传着辽州小调的曲牌和曲目,盲人口口相传,而当一个盲人去世,这些曲目也随之埋进黄土。田青老师第一次跟我进山的时候,听到第一个盲人的歌,热泪盈眶。他说,‘这首曲子,我应该跪着听’。太行山里盲人的歌,我们有义务去完成和记录。由衷地说一句,我走过了艰难又愉快的10年。” ▍顾莹:跨越地球三极的行摄者 (顾莹) 年开始周游世界拍摄各种野生动物,足迹遍布七大洲四大洋。三年来孤独的蛰伏在南极、北极、青藏高原等地的极寒无人区中拍摄以鸟类为主的世界各类野生动物,光鸟类就拍摄了一千多个品种。立志于以影像方式记录野生动物,希望唤起人类对其他生命的珍视,引发人们对生活在地球三极的动物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