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贯彻落实央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四川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启动了“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近日,评选出大禹、落下闳、扬雄、诸葛亮、武则天、李白、杜甫、苏轼、杨慎为首批十位四川历史名人,都江堰的创建者李冰名列第二。8月11日,《四川农村日报》用两个整版的篇幅刊发了著名作家、青年学者、奎光书院院长王国平撰写的长篇文章《李冰:伏龙的人》,对李冰的人物事迹、主要贡献、历史功绩和在川遗存,进行了准确地梳理,还原了真实的李冰。为了让大家全面了解和认识李冰,我们特转发该文完整版。 人物简介李冰,约公元前3世纪,战国时代卓越的水利工程专家。秦昭王时期(前—年)为蜀郡太守,主持设计和兴建都江堰,凿离堆(玉垒山),凿溷崖(今夹江),治洛水(今什邡),导汶井江(今邛崃),开广都盐井等全蜀重大工程。 矗立在都江堰李冰广场的李冰父子像 主要贡献继承大禹“岷山导江,东别为沱”的治水经验和开明氏凿金堂峡治理沱江的分水之功,集蜀人治水兴农业绩之大成,以无坝引水自流灌溉工程的科学方法兴建都江堰,创世界水利工程之最,至今泽惠于民,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两千余年来,被誉为强农利国的“活的生生不息的长城”。对世界闻名的天府蜀水文明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历史功绩治水兴农,“穿二江成都之中”,发展江源文明,使四川盆地成为沃野千里、物产丰盈的“天府陆海”,为天府文化的优越秀冠,建立了不朽功勋。上善若水,崇尚自然,探索并建设出“二江珥市”“龟城走向”的成都城市生长新模式,为成都城脉布局传承至今,建立了开拓性的历史功绩。 在川遗存都江堰、二王庙、伏龙观、安澜索桥、松茂古道;什邡章山李冰墓、李冰神祠;成都七星桥遗址;东汉李冰石人像,天府广场发掘之石犀。祭祀李冰的川主庙,全川尚存余座。??蜀人几为鱼 水是生命之源,世界文明都无一例外的发源于水。 这样的水也曾以岷江的名义流淌过巴蜀大地。 水诞生了文明,水同时又在毁灭文明。人们对水又爱又恨,亦欢亦悲。岷江就是这样一条变幻无常,神鬼莫测的河流。早在秦代,岷江就被列为国家祭祀的十八处山川之一,它孕育成都平原,衍生江源文明,堪称我们的母亲河。但它同时又泛滥成灾,旱涝无常,冲毁庄稼,卷走牛羊。岷江两岸的人民上午还在载歌载舞,欢庆丰收;下午可能就要抱头痛哭,因为丰收的五谷可能已经颗粒无归。 因此,唐代诗人岑参在诗歌《石犀》中写道: 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 从岑参的诗中,我们不难想像几千年前沿岷江而居的蜀人生活状况。而事实上,现实比诗歌更糟糕。 所以,历代治蜀者都明白,治蜀必先治水。 最早治理岷江的是大禹,他一生先后治理了江、河、淮、济四渎,惠及九州,造福万民,而他治理的第一条河流就是当时狂放肆虐的江(岷江)。他将岷江当作了他的实验室,采用“疏导”的治水思想,开创了“岷山导江,东别为沱”的治水经验,继而推广九州,成为后人的治水法宝。 继禹之后,蚕丛、柏灌、鱼凫、望帝、丛帝等古蜀王都为治理岷江水患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不仅在都江堰地区频繁活动,而且还留下了蚕丛祠,蚕岩关、蚕岩古柏、柏灌台、鱼凫村、望丛祠(后改为祭祀李冰的二王庙)等遗迹。 尽管大禹和古代五位蜀王对岷江治理殚精竭虑,但因为客观原因,岷江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治理,蜀人依然时常过着“几为鱼鳖”的悲惨生活。不过古代治水者们的艰辛付出却为都江堰的修建奠定了坚实的精神、物质与技术准备。 此刻,时代呼唤着一个大禹似的治水英雄出现。 ??得蜀者得楚 正像长城的修建不是为了参观游览一样,都江堰的修建,最初也不是为了四川盆地的农田灌溉。 在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所有的工作都服务于战争。 时值战国末年,时事板荡之际,秦惠王给他的大将司马错一个重要使命:亲帅大军,完成统一六国大业。 此前,大夫张仪和大将司马错还在廷上有过一次激烈的辩论。主张连横策略的张仪认为蜀国不过是与戎狄为邻的西僻小国,攻蜀价值不大,他主张伐韩亲魏善楚,下三川(河、洛、伊)兵临周城,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司马错恰恰与他意见相反,站在作战地图前,深具政治眼光和军事天才的他慎重而坚定地对秦惠王说:“其(蜀)国富饶,得其布帛金银足给军用,水通于楚,有巴之劲卒,浮大船船以东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 都江堰灌溉的广袤的成都平原 更元九年(公元前年),司马错率军势如破竹般将巴国与蜀国纳入了秦的版图。于是,秦国把以楚国为主要对象的统一全国的战争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战争需要储备大量的物资作保障,为此,非常重视生产的丞相范睢把目光投向了广袤的成都平原。在人们对地理知识尚不能完全认知的时代,岷江一直作为长江的主流,楚国位于长江中游,因此位于长江上游的蜀自然成为秦国的战略后方。 范睢将发展蜀郡的经济提上了重要日程。但是,该向秦昭王推荐谁来做蜀郡的太守呢?范睢陷入了沉思。 此刻,蜀国期待一位德才兼备的优秀官员出现。 ??冰从何处来 公元前年,这个人来了。 他的面目有些模糊,他的身世有些遥远。 他就是李冰! 关于李冰,历史文献记载很少,语焉不详,因为那毕竟是一个遥远的年代。他究竟生于何时,何地,属秦人、晋人、蜀人,还是氐羌人,是否凿过离堆,导过江流都是学者们曾经怀疑的范围,甚至有人怀疑是否有李冰其人。 现存典籍中关于李冰的事迹,最早见于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河渠志》,书中记载:“蜀守冰,凿离堆……”司马迁尽管著史严谨,惜墨如金,然而他所介绍的李冰,因为言语太简,只有官衔和名,没有姓,反而为后人留下了一个迷团。班固著《汉书·沟洫志》时,在“冰”字前加上了“李”,这个足以辉耀千古的治水者才有了完整的姓名。 晋代江原(今崇州)人常璩在完成《华阳国志·蜀志》时,比较详尽的记述了李冰在蜀治水的事迹,为我们勾画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关于李冰率众修建都江堰的事迹,著名水利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江水》里也做了记述,而且许多典籍中还说李冰曾与战国时代的鬼谷子为友,知天文地理,查水情,还留下了汉代造三神石人镇水的记录。 李冰石像发掘场,年3月3日,资料图片 年3月3日,事情发生了转折。在都江堰内江河床安澜索桥段下,人们从4.5米深的地下出土一尊完整的石像,引起了整个水利界、文化界和考古界的轰动。石像高2.9米,肩宽0.96米,厚0.46米,重约4.5吨,造型简洁朴素,神态从容,平视而立,眼角和唇边微露笑容,身着秦冠服,手置胸前。两袖和衣襟上,有浅刻隶书题记三行,共计38字,字迹清晰,字内朱砂犹存。中行为“故蜀郡李府君讳冰”,左袖为“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廿五日都水椽”,右袖为“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珍水万世焉”。东汉建宁元年即公元年。据此判断,李冰那时已经作为“神”被供奉于庙宇中。 至此,关于都江堰的创建者是李冰已经没有多少异议,但是关于李冰是哪里人却又成了人们讨论的焦点。有学者认为李冰是秦国人,依据来源于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的《北堂书钞》之记载;有学者认为李冰是蜀人,依据是《蜀王本纪》之记载;有学者认为李冰是巴人,依据是清代陈怀仁《川主三神合传》之记载;还有人认为李冰是逃亡犯人,依据还是《蜀王本纪》之记载。年7月7日,两位李姓老人风尘仆仆地从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郊斜村赶到都江堰,他们随身带着一卷长20米、宽0.7米、重5公斤左右的《金山李氏世系图》,李冰的名字赫然其中。在二王庙前,他们点燃了香烛,泪流满面的向先人鞠躬祭拜,然后悄然而去。 综合各类资料,我们大致可以梳理李冰一生的行迹。李冰(约公元前3世纪),战国时代卓越的水利工程专家。秦昭王时期(前—前年)为蜀郡太守,主持设计和兴建都江堰,凿离堆(玉垒山),凿溷崖(今夹江),治洛水(今什邡),导汶井江(今邛崃),开广都盐井等全蜀重大工程。 其实,李冰是哪里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四川留下了包括都江堰在内的多座民生工程,并埋骨四川。李冰生于何时,卒于何时也不重要,因为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以目前的资料来看,没有人能真正活上两百岁。但是李冰却已在蜀人心中活了两千多年,而且还将继续活下去。 ??龙是何年伏 在都江堰,有许多关于李冰伏龙的传说。 其实,传说往往来源于生活。因为在那个认知有限的年代,岷江就是人们眼里一条喜怒无常、难以降伏的“恶龙”。 秦昭王三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年,深思熟虑后的秦昭王在他的御书房内拟了一道诏书,那是一道任命的诏书。因为这道诏书,秦昭王当之无愧地成为那个时代最具远见眼光的诸侯。他的一纸任命改写了那个时代的格局,改写了那个时代乃至当代蜀地人民的命运,也改写了中国历史。 其实,他只不过下了一道任命李冰担任蜀郡太守的诏书。但是,一个关心民众的官员从此有了一份实现自己理想与抱负的权力,对李冰、对国家、对人民来说都是一种幸事。 虽然这份任命早已灰飞烟灭,但是因那一纸任命而为我们留下的都江堰还在,它比中国历史上所有的任命更生动。 大约就在李冰到任后的第三年,也就是公元前年,他开始着手修建都江堰。岷江出山口那片平坦的区域成了当时中国最为壮观的建设工地。修建者多达十万人,李冰则以蜀郡太守和大国工匠的双重身份成为这项工程的总设计师。 伏龙观里的李冰塑像()恩斯特·柏石曼(德)摄,王国平供图 经过数次溯江而上或顺流而下的认真勘测,李冰决定,用鱼嘴分水堤、宝瓶口和飞沙堰来构建都江堰的渠首工程,三大工程首尾呼应,三位一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而密如蛛网的沟渠则是蜀国农业生生不息的经络与血脉。 都江堰的杰出之处还在于,如此庞大的一座水利工程却没有修建一道水坝。李冰没有刻意地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而是遵循顺应自然,师法自然的原则,利用山势、地势与水势,乘势利导,因时制宜,实现了自动分流、自动排沙和自流灌溉的功效,实现了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 李冰和当时的水利工作者们是非常智慧的,两千多年前,他们就懂得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即使到了年后的今天,都江堰也依然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生态工程。它开创了中国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最辉煌的篇章。它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成为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 公元前年,李冰率领民工耗时18年,完成了这座举世无双的水利工程,岷江这条孽龙终于被降伏。 ??妙手筑杰作 年代,日军准备炸毁都江堰,因为他们认为中国之所以迟迟不降,就是因为有四川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大力支持,而四川的殷实与富足则完全来自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滋润与灌溉。因此,他们认为,只要炸毁了都江堰的大坝,就可以截断成都乃至四川的生命线,攻占中国指日可待。 于是,他们派出了最优秀的飞行员驾驶着战斗机,飞至都江堰的上空。然而令日军飞行员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驾着飞机在都江堰的上空盘旋良久,看到的只是无数条奔涌的河流,却找到一条想象中拦截江水的大坝。几枚炸弹投下去,奔涌的都江堰只不过溅起了几朵美丽的浪花而已!最后日军不得不咬牙切齿而又无可奈何地恨恨而去。 人们忍不住要问:为何一座用凿子、榔头、长锸和锤修建的水利工程,一座用石、土、竹、木铸就的水利工程,在经过年的沧海桑田之后,依然长盛不衰,功效日巨呢? 虽然,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我无法将都江堰的科学原理作精辟的分析。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都江堰选址之准确、设计之巧妙和建筑之精准令每一个观者怦然心动。 天府源头都江堰摄影:何勃 智慧的李冰把都江堰工程的修建之处选择在岷江的弯道上,利用弯道的水流规律把江水引入都江堰渠首。因为都江堰的海拔为米,而成都平原周边约在海拔米左右,形成了3‰-6‰的坡降,成都平原从岷江的出山口起,就像一把扇子向北、东、南三个方向徐徐展开,都江堰恰巧处于制高点的柄端,西北面的绵竹市、都江堰市、大邑县,东南面的成都市、金堂县、新津县、仁寿县、简阳县、中江县、三台县,顺势而下海拔都依次在米以下。渠首高,灌区地面低,这就使广阔的四川盆地得以实现自流灌溉。 李冰就像一位长者,他站在都江堰边,抚摸着江水,梳理着江水,指挥着江水,告诉它们:“你走这边,它走那边。” 岷江水顺着弯道流下来,水面自然变宽,水速减缓,于是鱼嘴分水堤把岷江水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灌溉川西平原,成为成都地区的工业和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内江下段即为府南河,从成都汇入长江;外江泄洪排沙,与青衣江汇合后流入长江。依据四六分水原则,平时六成江水流入内江,以保证成都平原的航运灌溉,夏季洪水到来之时则利用弯道动力学的自然规律将六成以上的江水泄入外江主流,只有四成水流入内江,以免成都平原遭受洪涝之灾。同时,内江最终入口宝瓶口如同约束江水的瓶颈,以它永恒不变的宽度牢牢地控制住入水量,使多余的江水无法进入成都平原,多余的江水转而从飞沙堰溢入外江,如果水量仍然过多,宝瓶口边的溢洪道将再次分流,以确保成都平原安全。不仅如此,今天全世界水利工程都为之困扰的泥沙排放问题,早已在两千多年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中得到了最为精妙的处理,在鱼嘴分流的地方,内江处于凹岸,外江处于凸岸,根据弯道的水流规律,表层水流向凹岸,底层水流向凸岸,因此随洪水而下的砂石大部分随底层随流向了外江,分沙之后仍有部分泥沙流入内江,这时弯道又利用江水直冲水底崖壁而产生的漩流冲力,再度将泥沙从河道侧面的飞沙堰排走,洪水越大,沙石的排除率越高,最高竟可达98%。 而且,都江堰水利工程中所采用的“深淘滩、低作堰”“逢正抽心、遇湾截角”等治水经验和“杩槎”“竹笼”“干砌卵石”“羊圈”等独特的工程技术沿用至今,并被广泛运用于黄河流域和珠江流域的防洪抢险之中。 当我们在历史的册页中徘徊歌啸的时候,我们不得不仰天浩叹:所有的事物在时间面前是多么的短暂、渺小与卑微。比都江堰晚五十年的郑国渠早已断流了,航运曾经繁荣一时的大运河大部分已荒废了,灵渠日渐消瘦……历史的烟尘不知湮没了多少浩大而坚固的工程,古罗马的人工渠道、曾经可以翻山越涧,远距离输水,堪称当世奇观,可它却翻越不过悠悠岁月;辉煌的巴比伦纳尔—汉谟拉比灌区纵横交错、规模宏大,一度是巴比伦古国的生命渠,然而,昔日的辉煌早已废弛于历史的风沙之下了。而唯有都江堰——这座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著名水利工程跨越了漫漫的历史长河,仍独步千古,永续利用,长盛不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向世人展示着它不可思议的水利哲学,向后人传承着它灵动悠远的璀灿文明。 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考察都江堰后,撰文称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 ??天府从此名 都江堰建成后,当时已泽被三郡,溉田80余万亩,让原本水旱无常的巴蜀大地出现“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丰收盛景。据《史记·河渠志》记载:“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飧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彼时,蜀地经济空前繁荣,人们丰衣足食,盆地之内犹如天之府库,物资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四川因此而被世人誉为“天府之国”。 当时已是战国晚期,按照社会发展规律,历史即将重新洗牌。秦国因为有了蜀郡这样一个富庶的战略后方,国力与日俱增,成为当时中国疆土上最强大的王国。公元前年,秦国大将王翦、蒙武“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取商予之地为黔中郡”,并在两年后统一了全国。正是因为有了蜀郡作后盾,秦国才能在七国之战中“操纵予夺,无不如意,于是灭六国而统一天下”,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秦朝。 战争结束时,秦国骄傲的君臣们不得不承认,没有蜀郡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大力支援,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至少要延迟近百年,这将大大改变中国历史的进程。 而蜀郡的后援,真正的幕后英雄,正是都江堰。 此时,而都江堰的千秋功绩才仅仅开始。 在随后的岁月里,都江堰凭着它对蜀地多情的灌溉,富庶的天府之国不仅养育了众多的巴蜀儿女,而且还曾多次赈济了全国性灾荒,仅汉代就有三次。纵观中国两千多年历史,这样的庇护与濡养从没间断过。到了20世纪初,因都江堰而造就的天府之国对多灾多难的中国给予了更大的支持,当时的军事指挥官才敢于说:“只要能够坚守四川,守住西南,哪怕丢失了关内的15个省,也一样能够打败日本。”四川因此成为中国抗战的大后方,都江堰更是后方之后方。 航拍都江堰 抗战胜利后,《新晚报》曾经发表了社论《莫忘四川》,文章写到:“四川对于抗战的贡献是特殊的,抗战期中,四川不仅成为中枢政府所在,容纳了所有全国性的行政机关,养活了不愿做奴隶的官民,就支持抗战一事而论,征兵征粮,以四川的负担最重,出钱出力,又总是率先倡导。假如没有四川,我们就不能想象抗战何以能支持如此之久……” 而四川的富庶与稳定又是都江堰所赋予的。 因此,年,美国副总统华莱士在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的陪同下参观都江堰时,他激动地说“都江堰是中国的骄傲,它为我们共同战胜法西斯起了支持性的作用。” 都江堰的伟大还体现在它灌区面积的扩大上。如果仔细地审视一下世界有名的水利工程,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工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作用越来越小,直至最后废弛。而李冰率众修建的都江堰则是例外,建成之初,灌区只有蜀、广汉、犍为三郡,溉田万顷(约一百万亩),到了宋代,已经扩大到了12个县,宋以后,元、明、清,代代灌区都有增加。到了年,灌溉已达14个县,面积万亩。时至今日,李冰在两千多年前修建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灌区已经涉及到成都、德阳、绵阳、遂宁、乐山、眉山、资阳等7个地区,灌溉都江堰、彭州、金堂、双流、温江、新都、郫县、邛崃、崇州、大邑、新津、锦江、青羊、金牛、成华、武侯、高新区、青白江、旌阳、绵竹、什邡、中江、罗江、广汉、三台、涪城、安县、大英、射洪、井研、彭山、眉山、仁寿、青神、简阳等37个县(市、区),个乡镇,个村,幅员面积达到21平方公里,灌溉面积达到万亩,雄居全国之首。 作为天府之源,都江堰不仅造就了天府之国,而且孕育了巴蜀文明,同时,它不断地丰满着天府文化。 ??千秋纪川主 除了修建都江堰之外,李冰还主持修建了岷江流域的其他水利工程,他在岷江正流上修建了一条人工河道——羊马河,为了通正水道,改善航道,李冰还在南安(今乐山)与僰道(今宜宾)两地开过雷垣、盐溉、兵阑诸山岩河滩,兴建文井江(今崇庆县西河)、白木河(今邛崃南河)、洛水(今石亭江)、绵水(今绵远河)等江河堤防,并引水灌田。 李冰任蜀守期间,对蜀地其他经济建设也做出了贡献。他“识察水脉,穿广都(今成都双流)盐井诸陂地,蜀地于是盛有养生之饶”。在此之前,川盐开采处于非常原始的状态,多依赖天然咸泉、咸石。李冰创造凿井汲卤煮盐法,结束了巴蜀盐业生产的原始状况。这也是中国史籍所载最早的凿井煮盐的记录。李冰还在成都修了七座桥“直西门郫江中冲治桥、西南石牛门曰市桥、下石犀所潜渊中也、城南曰江桥、南渡流曰万里桥、西上曰夷里桥、上(亦)曰笮桥、桥从冲治桥而西出折曰长升桥、郫江上西有永平桥。”方便行走。 都江堰二王庙 大约公元前年,李冰在四川什邡洛水镇修建水利工程时,因过度劳累,病逝于此,葬于洛水之旁的章山之上。 李冰去世后,历代皆有封号,汉代封为“昭应公”,唐代先后封为“神勇大将军”“司空相国”“赤诚王”“济顺王”,后蜀封为“大安王”“应圣灵感王”,宋代封为“广济王”“英惠王”,元代封为“圣德广裕英惠王”,清代封为“敷泽兴济通佑王”“通佑显英王”“通佑显惠襄护王”。通过这些封号,我们不难想象,李冰受到了蜀民怎样的尊崇。 因为李冰为蜀地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人们永远怀念他,两千多年来,四川人民一直把李冰尊为“川主”。 在四川,为纪念李冰而修建的各种庙宇比比皆是,尤其是遍布全川的“川主庙”将蜀人对李冰的爱戴和景仰之情流露无遗,其中尤以都江堰畔的二王庙名气最大,祭祀最盛。 其实,关于李冰最好的纪念,就是那一江清流千里的水。 ??奎光书院∣传承优秀文化滋养生命成长主管:都江堰市文广新局 场地支持:都江堰市文物局 名誉院长:阿来冯广宏谭继和 院长:王国平 执行院长:王丽霞 秘书长:罗丽霞 编辑:刘海霞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ngliuzx.com/qlxmj/804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