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首次亮相便备受好评,豆瓣评分已达9.4分。网友纷纷称赞其为“文化清流”。本文以《朗读者》为例,分析这一类文化节目的突围方式,探讨其人文精神回归的本质。 人之所以为人,不只因为他有情感思想,尤在他能以语言文字表现情感思想。① ——朱光潜《谈文学》 近年来,综艺节目一直“霸占”着荧幕。由于节目的拍摄周期短、收视率高、投资回报率高等诱人因素,综艺节目一直被各大播放平台视为宠儿。据网络数据表明,仅年,全国各省级卫视就上线了超过档节目。这些综艺节目比明星、比时段、比版权、比话题,轰轰烈烈。天价的版权费和离奇的明星出场费的双重夹击、收视率和点击率在背后扬鞭、广告商和观众的高品位诉求,节目的制作团队只能加快生产周期,无心创新,节目的品位和话题也越来越低俗。同时,那些“拿来”的优秀节目,也开始显露出“水土不服”的情况。整个综艺节目环境烦躁不安,越是过度的娱乐化,越让人们内心开始渴望深沉隽永的节目出现。 年开年的电视屏幕,涌现出一阵阵文化清流,文化节目正在成为年电视荧屏的一个新现象。从春节的《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到2月份首播的《朗读者》,这些文化节目在着重发力点与以往很不相同,读诗赏句感受中华诗词之美,开启信封遇见过去与未来,朗读美文传递人性光辉……文化节目在近期打出的小高潮,让观众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所在。年2月18日,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首播,《朗读者》由央视主持人董卿担任制片人和主持人。这是一档以朗读为主要核心、品味美文、传递情感的文化节目。节目采用分享故事、朗读诵读的方式,使一个个灵动的文字和值得记忆的瞬间在现场弹奏的悠扬钢琴声中舒展开来,宛如吹拂着文化的“清新”之风。至于为什么要制作这样一档文化节目,董卿在节目首播后采访中说:“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应该扛起文化大旗,承担文化传播的职责和使命,再加上我自己对文学很感兴趣,而且对人也感兴趣,《朗读者》其实就是把文本和人物结合在一起。”②文化是这类节目的内核与灵魂,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教授用“慢”来定位,“满荧屏都是明星玩游戏的氛围里,这些节目都是慢下来、静下来,读信、背诗、朗读,用稀缺而有价值的内容来做电视。”③笔者从《朗读者》节目内容、形式、传播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探求文化类节目的突围方式。 一、文本与情感的重构 《朗读者》在节目整体的视听效果上,其朗读的文本与人物的感情结合十分紧密,朗读者的情感故事和之后的朗读内容在情感的串联上达成了完美的默契和统一。④节目舞台分为两个部分,朗读区域和采访区域,主持人董卿在朗读区域简单介绍完朗读嘉宾后,便进入采访区域,与朗读嘉宾进行“围炉夜话”。采访、聊天的内容,是与每一期主题相关的人生故事,情到深处董卿便会邀请嘉宾上台朗读,朗读的内容往往能够引起观众情感的共鸣。例如第二期中,朗读者郑渊洁在与董卿围炉话小时候父爱时,郑渊洁眼角泛起泪光,董卿此时邀请郑渊洁和其父亲郑洪升一起朗读郑渊洁的作品《父与子》,情真意切,很好地做到了美文与人物的“相与为一”。正如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说:“‘朗读’重文字,‘者’字重人。朗读是传播文字,人是展示生命。”⑤《朗读者》正是这样一档传播文字,关照生命的纯粹脱俗的文化节目。 节目在朗读的文章选用上也不落窠臼,朗读的文本注重经典文学,节选的内容也与每一期的主题以及访谈的内容紧密联系,翻页中,为观众重温那些美好的文字与情感。这些经典中有96岁高龄翻译家许渊冲的弟子们用中英文朗读汤显祖的《〈牡丹亭〉题记》,也有围棋少年柯洁面对alphago朗读的《哈利波特》,有国家防治艾滋病宣传员蒋雯丽献给深受艾滋病影响的孩子们的林清玄散文《百合花开》,也有捐毕生继续做慈善、溘然长逝的清华老教授赵家和,他资助的学生们为纪念他感恩他所朗读的《让我怎样感谢你》等等。这些经典文字释放出醇厚香浓、直抵灵魂的力量,很多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都被篇篇经典文章所打动。这样的节目给观众整体的感受是安静灵动,缓缓将文化传播给受众,这样的节目效果是那些依赖明星大牌、嬉笑打闹、炒作恋情的综艺真人秀节目无法企及的。 “其实一开始我们考虑的是全明星阵容。但后来发现其实明星已经被过度消费,在他们身上比较难捕捉到大开大合的人生故事。而在普通人身上,真的有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感动。”⑥这是制作人董卿所理解的朗读者的标准。节目在选择朗读者时,采用嘉宾和素人结合形式,但无一例外的是,这些朗读者都“有特别的人生经历”“有特别品质值得颂扬”。在文字的界域中,打破了高贵贫穷,明星朗读有光环的加持,会第一时间吸引人,而素人的故事分享和朗读,却更加贴近大众百姓,更能引起观众的共情。这是作为文化节目对于社会各个阶层特有的关照,请社会各个维度的人来分享摄动过他们的文字,这比艺术性地演绎更能够传递共情。 二、线下“朗读亭”:人文场景的延伸 “场景”,本来是一个影视用语,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发生的行动,或者因人物关系构成的具体画面,是通过人物行动来表现剧情的一个个特定过程。我们可以把世界理解为DuncanWatts所强调的“小小世界”(SmallWorlds)。这个“小小世界”不断连接不同群体中的不同个体方式就是场景。⑦场景是最真实的以人为中心的体验细节,场景最依赖就是人,没有人参与的活动就不能构成场景。场景聚集着相同生活旨趣的人,场景也是一种价值观交换方式和新生活方式的表现形态。场景中的人构成社群,不同的社群将产生不同的亚文化,这种亚文化又会指导社群中人的生活方式,使得场景更加具备黏性。《朗读者》便使用“朗读亭”来聚集线下的观众,达到荧屏场景与线下场景的熔融。 《朗读者》节目充分利用了场景的荧屏到生活的转移,《朗读者》栏目播出时先后在北京、广州、杭州等地图书馆和大学校园里设立了“朗读亭”,“朗读亭”到达的城市,均引起了全城朗读的热潮。3米高、占地约2.5平方米的朗读亭,外形雅致古朴,内部有两个GOPRO摄像机以及一套完整的录音设备。朗读者只需对着圆形的麦克风念自己静心准备的内容,亭子外面的制作人员可以遥控“雾化”设备,将亭子玻璃调整成毛玻璃状态,保障朗读者在亭内不受干扰地释放情绪、忘我朗读。⑧“朗读亭”边上的电子屏上还会不停滚动着几行字:“朗读者啊,请告诉我们,您要把这段深情的朗诵献给谁。” “朗读亭”是《朗读者》人文精神的延伸,也为现实生活中的大众提供了一个贴近文学、抒发真实情感的平台,在节目的第二期开始,开头便是以普通百姓在“朗读亭”朗读的场景开篇,第二期中,一位“朗读者”朗读了冰心的《纸飞机》来悼念逝去的母亲,字里行间,让人热泪盈眶。一字一句中,都是寻常百姓对于文化的热爱,同时也为躁动的社会提供了一种内心安静的力量,这便是朗读者作为文化节目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担当。 如今的文化创意市场中传统文化项目,例如朗读、阅读、国学等等,这些带有浓厚的文化气息的项目并不是没有市场,之所以这些项目不能深入人心,就是因为这些项目推广的“单边性”,缺少了一些类似“朗读亭”的线下推广的渠道。文化产业也应该要主动转换思维,依靠以往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单向传播已经明显不能满足人们对于文化创新的需求,多一些线上火热、线下跟进的“创意文化”项目,将线上的人文场景的触角向人们日常生活中进行延伸,主动聚集人文场景的人气,脚踏实地,将文化的内核扎根在广大群众的生活之中。 三、创新文化传播方式 当今中国电视综艺节目进入了白热化时代,细观这些竞争激烈的综艺节目,很多都是高价购买版权的“拿来”节目,自主创新的节目却很少。就长远来看,任何一档节目若不能在创新上持续发力,那么该节目就不可能长久保持热度,进而出现“疲软”情况,文化节目更是如此。翻开中国文化节目的历史,似乎出现在我们脑海里的也只有《百家讲坛》这一档节目,后来再难出现优秀的文化节目。追根究底,还是自主创新的能力严重不足、传播的方式严重滞后。如今综艺节目正在由2.0版权引进时代向3.0时代迈进,3.0时代是原创综艺时代,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模式成为国内主流并“走出去”的时代。而《朗读者》作为一档原创的文化综艺节目,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行得通的路径。 《朗读者》将目光投射至所有人在求学期间都曾经历的一件事——朗读。但是在电视荧屏上,朗读还只能算是一个十分小众的领域。与每天嘻哈打闹的歌舞、小品、运动等娱乐节目形式相比,《朗读者》的恬静、悠扬似乎很难吸引观众的视线。然而,正是因为“朗读”这样一个特别的文化传播的形式,唤起了大众对于朗读的回忆,带领大家沉浸在文字的意境里,享受人文艺术之美。在喧闹的综艺节目强势霸屏的环境下,《朗读者》以其独特的、安静的抒怀方式,提醒人们“慢”下来,感受内心的力量,感受文化的熏染。正如尹鸿教授所说:“‘慢综艺’传达出的安静、严肃、诚恳,其实与人们的情感需求高度契合,是我们时代发展对文化节目提出的新境界要求。”北京医院专业白癜风治疗北京哪治疗白癜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