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清流”,比喻德行高洁负有名望的士大夫;朝廷上,一般代指正途出身的御史言官,供职、或者出身于国子监、翰林院的精英知识分子。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皇权社会,“清流党”社会地位高、舆论影响大,更关键的是他们势力遍及朝廷各个角落,能够对朝局稳定乃至皇权稳固起到极为关键的影响,所以,统治阶层一般都极为重视“清流党”,甚至对他们还颇为忌惮。 但受明朝的“东林党”影响,后世对于“清流”的看法开始逐渐发生变化,在雍正皇帝这样的另类君主眼中,“清流”更是几乎成为了反对皇权、反对新政的代表性群体。 如此背景下,雍正朝“清流派领袖”——李绂,就和时任“河南总督”,向来看不惯读书人的田文镜之间发生了著名的“弹劾事件”。 但我们今天的重点不在于此,而在于就此事件发生的一次君前奏对! 因为田文镜在河南推行的“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新政,伤害到了河南学子的根本利益,以至于这些读书人纷纷走上街头,攻击田文镜。为此,田文镜和河南的正途官员发生了直接矛盾,而且这局势明显不利于田文镜。 对于当下的局势,张廷玉有过一句相关折子数量的汇报,能够直接说明: “参田文镜的折子,一共有二十七件;保罗镇邦、黄振国他们的折子,一共有五十六件。帮田文镜说话的,一件也没有” 朝廷上的弹劾形势一边倒,如果朝廷权力中枢再不支持田文镜,就算雍正皇帝对田文镜绝对信任和倚重,恐怕也难以保其周全。 关于田文镜和下属官员的相互弹劾,雍正皇帝召集权力中枢成员商讨解决对策。在这场小型会议之前,廉亲王胤禩曾经如此交代胤禟: “九弟,你去找一下隆科多,倒卖田地,他肯定感兴趣!” 也就是说,此时的隆科多已经被胤禩用具体好处给收买了,已经能够确定他会坚定站位于廉亲王胤禩一边。 而廉亲王胤禩则想利用这次事件,来争取清流,以达到改变朝局形势的目的。也就是说,在仅剩的4位朝廷重臣中,廉亲王胤禩和隆科多已经明确了对“清流”的支持;而马齐又是一贯的“随风倒、顺水流”,基本能够确定其中立态度。所以,这场会议说白了就是雍正皇帝和廉亲王胤禩的对决,而两人的身后又各自有着张廷玉和隆科多的支持,二比二的情况下,就该拼语言功底了! 张廷玉将具体的弹劾折子数量说明后,被大好处收买的隆科多第一个站了出来: “既然是这样的话,那就不能不有个态度了!” 凭心而论,隆科多的这句话并没有毛病,就当前的弹劾形式来看,已经基本能够确定田文镜的罪行了。但这此弹劾的根本目的毕竟不在于田文镜,而在于新政本身,在于新政伤害到了生员们的既得利益。所以,就算雍正皇帝立马将田文镜革职论罪,只要新政不停,这些生员们还会继续闹,继续对抗官府。 更何况,田文镜乃系“雍正帝宠臣”,谁人不知?这一句话就让隆科多立马表明了和雍正皇帝之间的对立态势。只不过,隆科多所言“不得不有个态度”毕竟没有说明针对对象,所以,雍正皇帝也不便发作。 于是,雍正皇帝便抓住隆科多的这个小聪明,立即追问: “你说说看,该有什么态度啊?” 雍正皇帝的表现,告诉了我们一个在对话中永远都不要忘记的真理:未等对方亮明观点,千万不要先行发起进攻。想要将对方一击而倒,就必须先让他亮出自己的底牌。 只是,隆科多毕竟不傻,而且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1、给雍正皇帝制造压力,让雍正皇帝先行成为被动承受的一方; 2、给出隐晦的反对意见,为廉亲王胤禩随后的针对性说话提供了机会; 再加上雍正皇帝已经明显对隆科多的态度表现出了不满,所以,隆科多选择了及时闭嘴,将说话的机会扔给了廉亲王胤禩。隆科多这样做,又有着三方面的好处: 1、让廉亲王胤禩给出明确态度,即使皇帝真的震怒,自己也只是态度暧昧的从犯而已; 2、这场君臣对决的主角毕竟是雍正皇帝和廉亲王胤禩,隆科多不会傻到冲在最前面,将所有得罪雍正皇帝的言论和盘托出。说白了,隆科多可以站位于廉亲王胤禩,但也只是“跟从”,而绝不会“挑大梁”。隆科多选择闭嘴,廉亲王胤禩为达目的,也只能紧接着跟上。如此一来,主要罪过就会顺势转移。 3、更重要的是,雍正皇帝已经明确表现出不满态度,隆科多及时闭嘴,廉亲王胤禩接上,就能转移雍正皇帝的怒气,让隆科多躲过可能的训斥。 很明显,在巨大利益面前,廉亲王胤禩和隆科多之间拥有了默契。于是,胤禩接过雍正皇帝的话头,回答道: “臣以为,应该驳回田文镜参罗镇邦等人的折子,恢复罗镇邦他们的职务!” 胤禩的态度,为何会如此坚决,给出的意见又为何会如此明确? 因为他不怕,甚至还希望能激怒雍正皇帝,让雍正皇帝训斥甚至责罚自己:如果雍正皇帝因为胤禩为“清流”说话而对其严加训斥,“清流党”对胤禩的印象势必会有大的改观,甚至会一股脑的站在胤禩一边。 所以,对于胤禩的回应,雍正皇帝不能回应,也实在没法回应。但是,别担心!雍正皇帝身边还有一个久润官场、深通上意的张廷玉呢! “总督参下属官员,朝廷照例是不应该驳的!一驳,这个总督也就没办法当下去了。” 总督和下属官员之间出现矛盾时,朝廷是有着处理惯例的,为什么你廉亲王不顾惯例,反常行之?“遵循祖制、贯彻圣祖康熙爷的先例”不是你一贯的坚持吗?这次为什么不坚持了,为什么就给出不同意见了?如果不是关系到你的切身利益,或者你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你会这样做吗? 好了,张廷玉一句话又让廉亲王胤禩闭嘴了! 只是,胤禩和隆科多早就有了默契,你方唱罢我登场,得到喘息机会的隆科多又开始转空子站出来了: “真要是总督错了,那就应该驳!” 纵然有惯例在先,但事情也得分个是非对错,如果总督真错了,朝廷也不能一味昧着公正办事。很明显,隆科多的这句话还是没有错!但同样,隆科多的这句话还是没有给出明确的态度,田文镜错没错,人家压根就没提。 好,既然你按原套路出牌,我就按原套路怼你!雍正皇帝又是一句专门针对隆科多的问话: “你怎么知道就一定是田文镜错了呢?” 很明显,这场君臣对话,雍正皇帝有着极为理性的对抗安排。自己强行压制,对象就是自己可以随意打压、训斥的隆科多,毕竟隆科多尚不牵扯党派之争,不会影响到朝野局势的平衡。而张廷玉则见缝插针,负责将雍正皇帝不便言、不能言和盘托出,而且其主要的对象就是廉亲王胤禩。 毕竟,张廷玉在读书人心中奠定地位和影响时候,李绂还在三爷府编书呢!所以,张廷玉不怕得罪读书人,而且他也不会得罪读书人。就算张廷玉和廉亲王胤禩之间真形成明显的对立态势,“清流派”也不会轻易转向“八爷党”。也就是说,张廷玉不怕得罪胤禩,也不会因此促成“清流党”和“八爷党”的同流合污。 只是,面对雍正皇帝的问话,隆科多没再闭嘴,而是正面应对: “回皇上,那要不是田文镜错了,就是上折子的这些官员全错了!” 问题来了:隆科多这一次为何就不甩锅廉亲王胤禩了?为何这一次就敢于正面雍正皇帝的问话了? 原因很简单,既然二对二的谈话对决已经形成明显的一对一态势,张廷玉已经对上了廉亲王胤禩,隆科多也只能站出来正面雍正皇帝。更关键的是,此时的廉亲王胤禩已经明显落于下风,隆科多再不站出来,败局就几乎能够确定了。 隆科多的这句话很明显把雍正皇帝逼到了墙角里,朝廷、官场向来讲究个“少数服从多数”,就算你雍正皇帝再恩宠田文镜,也不能如此明显,如此偏袒,有失公正吧! 可就在雍正皇帝无言以对,面露难色的时候,张廷玉又站了出来!这叫什么?这叫“乱了敌人,好了我们”,这叫“权变”,这叫“让敌人永远掌握不住我们的脉搏”! 谁告诉你,一对一的对决态势形成以后,就不能变了?谁告诉你,廉亲王胤禩闭嘴以后,我张廷玉就不能和你隆科多对决了? 但隆科多的态度毕竟没有问题,而且还极难反驳,该怎么办? 一个字:拖! 你是对的,我承认;但我就是不承认我错了!你不服,可以啊,我们去查个清楚!只要查,我就有了时间,有了喘息,有了准备应对办法的机会。 有鉴于此,张廷玉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现在就一定要说是谁的错,未必失之轻率,臣以为应该马上派人到河南慢慢进行查访!” 注意,张廷玉在这里有一个极为明显的“伸手压制”动作,意在阻止隆科多和雍正皇帝之间很可能会出现的语言冲突。 不要小看这个动作,这个动作的作用极为关键: 第一,告诉隆科多:别心里没数,我这是阻止皇帝对你的训斥! 第二,告诉雍正帝:差不多行了,剩下的交给我! 如此一来,雍正皇帝和隆科多就都会阻止张廷玉的发言。等到张廷玉给出权宜之计后,马齐,这个能够终止并决定这场“二对二”言论对决赛的关键人物出现了: “不能够慢了!李绂和陆生楠的折子上都提到了,再这样下去,今年河南的乡试很可能会弄出罢考的事了,真要是那样可就骇人听闻了!” 这句话有着两层作用: 1、马齐同意了张廷玉的意见,二对二的形势,已经变成了三对二,廉亲王胤禩和隆科多也就不得不同意了! 2、马齐的出现,扰乱了君臣对话的平衡,再继续下去已经失去意义。 既然雍正皇帝已经掌握了主动权,那就可以发布命令: “立刻派人去,决不能发生罢考的事” 赞成了马齐的意见,也表示了对张廷玉意见的同意! 只是,这还不是雍正皇帝终止这场对话的巅峰之处。更令人叫绝的地方,在于雍正皇帝对钦差的选择: “叫宝亲王弘历去,刘墨林随侍!” 宝亲王弘历,雍正皇帝最器重的儿子,雍正皇权的坚定拥护者,最起码在雍正朝时期也是新政推行的坚定支持者。 刘墨林,雍正皇帝钦点的“探花”,虽为“清流”但却绝不属于“清流党”成员,对于雍正皇权的忠诚几乎是毫无理由的。 有这两个人前往河南调查,结果如何,已经能够预见!这才是雍正皇帝真正的英明之处:占据有利位置以后,立马给出绝对有利于自己的处理办法;对方闭嘴以后,立马乘胜追击,稳固胜利果实。 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君臣奏对也能延伸至常人言语对决,张廷玉和雍正皇帝的语言艺术,堪称教科书。 参考资料: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雍正王朝》 (本文仅基于《雍正王朝》具体演绎情节和人设解析,并不以历史史实为依据,个人观点,欢迎提出批评意见!)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ngliuzx.com/qlxms/1155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