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相遇 宋·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年,16岁,李清照就成了“赵明诚”的梦中人。 她出生于名门望族,父亲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 在书香气息中熏陶初长成的美才女,做了一件“网红”之事。就是与当时与黄庭坚、秦观等齐名的文坛大腕“张耒”对诗—— 张作了《读中兴颂碑》,李清照则作了《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以古喻今、指点江山激扬,在文化圈引起震动。 赵明诚是个官二代,他的父亲是礼部待郎(相当于现在的文化部长)。他自幼好学,热衷金石书画。 生机勃勃、才华横溢的李清照是他心中真正的大家闺秀。 一日,赵明诚与李清照从兄李迥外出游玩,在上元节的相国寺赏灯时,与李清照相识。 一见之下,更加钟情。 回去之后,以“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的字谜方式,请求父亲向李清照求亲。 李清照嫁给赵明诚。 此首词写于年,也就是李清照18岁与赵明诚初见之时……一见之下,钟情的何止赵明诚。 这首词说得是情窦初开的乍喜还悲: 昨天我的心乱了,不论是沉沉酣睡或是醉酒,都不能将它掩饰过去,于是我问那让我心乱的人,可是他却说:一切如旧。 知道吗?知道吗?在我的念头里,已度完了我们的一生一世。 这首词因电视剧《知否知否》改编成歌曲而红,可能最符合这首词的是小公爷对明兰的怦然心动了。 赵明诚与李清照,从彼此神往,到惊鸿一瞥,再修成伉俪,了却百年心愿。 虽然短暂,想应是人间最值得纪念的一份缘。 很多人一生中,都在翘首以盼那个最想遇到的人。 相遇是最可遇而不可求的,因不了缘起,不解缘灭。 可是,没有相遇,如何珍惜? 就像花与树,短暂的停留,绽放的却是灵魂间的相知相懂。花在时间的深唤里安然别去,树也坦坦然不必挽留。 相逢一笑,转身千年。 如果真是如此,想必第一次相遇,真的都是久别重逢吧。 美矣。 二味:执念 宋·王安石《泊船瓜州》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年,22岁的王安石在皇榜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 第四名!终不负多年寒窗,终可一展“矫世变俗”之志。 他自幼聪颖,随父宦游南北各地,目睹了人民生活的艰辛,对宋王朝“积弱”的局面心有感概。也成为少年的他,求取功名的宏图伟志。 少王安石转身离开人潮,自此20年,他走遍淮南、鄞县、舒州、常州, 历任判官、知县、通判、知州……做满了基层职位。 其间青年王安石曾有一个机会进部委,但他执拗的去浙江的鄞县当知县,一干又是五年。 因为他知道自己要什么,俸禄前程于他乃燕雀之志。 为了看到人生最美的风景,他愿付出毕生心血。 年,做遍地方官的王安石出任工部郎中。 大力推行两年前上宋仁宗赵祯的万言书,即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 王安石眼中的大宋,一字可概:穷。 “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 “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 意思是,积贫积弱就是因为没钱,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 多年地方官的经历让他的这些论证足够有力。 年,宋神宗召见王安石。 2年后,王安石出任宰相,开启变法的大幕。 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农田水利法, 保甲法、保马法、置将法…… 王安石实现少年鸿鹄之志,向海盗开完ONEPIECE一样启航。 但他的做法是向所有权贵动刀,惊涛骇浪岂不扑面而来? 就像一叶扁舟,他在风浪里一往无前地飘摇…… 《夜泊瓜州》写在年,那也是新法实行后王安石接受最大打击的一年——宋神宗因为一幅《流民图》废除新法,罢免王安石。 接着,王安石又遭亲信和战友的背叛,此时,他心生酸苦,萌升退意。 虽在第二年,再次被召回京城出任宰相,但他已因自己的执念,像一头中满箭矢的狼,他又疼又累。 不久后,王安石又经历第二次罢相…… 时隔整整50年,北宋灭亡。 每个人一生中都有自己的执念。 有执念的人往往都不是自甘平庸之人: 知道自己是一名过客,想留下一些什么,或者用什么样的脚印惊艳这世间。 执念应也是一种争取吧。 壮哉! 三味:知已 宋·苏东坡《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年,苏东坡遇到了王朝云。 就是她病时,苏东坡曾为其作诗“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的王朝云。 也是她死后,苏东坡为其写下“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的王朝云。 那一年,正是苏东坡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为杭州通判之时。他约了三五好友游西湖。 一番诗词会友后,众人入座宴席。丽阳风清,湖光潋滟。 在悠扬丝竹声中,一个舞姿清丽的佳人吸引了苏东坡的注意。 舞后,她洗净浓妆,一身素净为东坡侍酒。 苏东坡灵感顿至,写下了这首诗。 难得的是,难得的是苏东坡的续弦夫人王闰之(第一任妻子王弗的二堂妹)也很喜欢这个褪去浓妆的清秀丫头,主动上前询问年龄、家世。 原来,这个舞女名叫王朝云,因为家境不好才委身到歌舞班。 王朝云此时刚刚十二岁,虽然年幼,却聪慧机敏,王夫人征得班主同意收王朝云为丫环。 王朝云渐渐长大成人后,在苏东坡40岁那年,苏东坡在夫人的建议下纳王朝云为内妾。 朝云从入府时即仰慕东坡先生才华,十分庆幸自己与先生相识,决意追随东坡先生终身。 不久后,王夫人去世了,王朝云成为了苏东坡相携到老的唯一伴侣。 此时她38岁时,突然听到街坊传言说:苏东坡要娶一个正室,是温都监的女儿,相貌出众且除了东坡不嫁他人。 传言说得有根有据,王朝云在几天时间里便迅速衰老,一夜白头。 苏东坡知道后,牵线给温女与一个姓王的男子,以打消朝云疑虑。并亲自为王朝云熬汤煎药,甚至求神祈福,写下“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一句。 苏东坡王朝云二人不只相爱,而只是音乐和内心世界的知已。 一次王朝云弹古曲,苏东坡听后即兴填了一首长曲《戚氏》,这在苏东坡填词生涯中是少有的。 还有一次,苏东坡指着自己的腹部问侍女们:“你们知道我这里面有些什么吗?”有人说是文章,有人答是见识。 王朝云笑着说:“您肚子里装的都是不合时宜。” 苏东坡闻言道:“知我者,唯(惟)朝云也。” 王朝云死后,苏东坡悲痛欲绝,亲笔为她写下《墓志铭》,并发誓不再续娶。 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座精神花园,会盼望这世上有一人能探其门而入,可相濡以沫,可共叙胸怀。 或如阳光、清流、细雨、微风、诗意、远花; 或是一个与你性格相匹配的人,或是那个让你自己都惊奇如此懂你的人; 或是终生陪伴或成为你的一段人生。 他们深深镌刻在你的生命当中,不可取代。 大爱、信赖,有如形化自己的内在。 悦兮! 四味:付出 宋·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年,少年王阳明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 他的意思是,人生的终极价值是什么? 老师说:“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王阳明说:“我认为不是这样。”他一脸郑重:“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年,王阳明17岁娶妻。 洞房花烛当天却踪影全无,原来是他在路上闲逛遇到一个道士于是他就跟着道士一起静坐了一天一夜,最后他被岳父找回了家。 18岁时,与夫人诸氏返回余姚,船过广信,王守仁拜谒娄谅。娄谅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守仁甚喜。 之后他遍读朱理学,并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下决心穷竹之理。 看着竹子七天七夜,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 年,王阳明第N次会试失败,同僚来安慰他。 王阳明苦笑,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一直到,28岁,他参加礼部会试,因考试出色,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7年内,先后到工部、刑部、兵部任职。 后来,王阳明受宦官刘瑾陷害,被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当个无品的车马小吏。 那里是万山丛薄,苗、僚杂居,一开始气候水土不服,当地夷人视他为敌人,并且还要应对刘瑾派来暗杀侍卫。 真是小小龙场,四面楚歌。 但当王阳明静下心来,开始自我反省与探索。 他认为万物来自于心,本心已拥有的全部的善应用于相对应的人与物上。 于是他开始思考教化这些夷人,并在龙场设立龙冈书院。 每天跟老乡聊聊天、种种菜,没事还收几个学生,传授自己最新的科研成果。 因为讲课生动、语言幽默,王阳明成为远近闻名的师者,有人甚至从湖南跑去贵州,就为了听他讲课。 他用行动验证了龙场所悟:真正的光明,只存在于心中。 年,王阳明被任命为庐陵县令。椅子还没坐热呢,他又升官了:奉命巡抚赣闽湘粤四省交界处。 这个四省交界的特产,是土匪。原来所谓提拔,不过是为了解决一个烫手山竽,去江西剿匪。 王阳明自此从一个文官成为武官。 在剿匪的两年里,他发现:理论不能打败土匪,要想解决问题,还必须脚身体力行。 于是,他在“心即是理”基础上,提出了“心学”的第二层理论——“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短短4个字却影响了无数的英豪。 这时,宁王朱宸濠造反。正巧此时王阳明的剿匪兵符被上交,他通过几日的打坐,定下几步战策: 第一步,假传圣旨:向朱传出”皇帝给了我16万大军打南昌“的假军讯; 第二步,收买内线:写信给朱宸濠的谋士,让他们劝朱宸濠去打南京。 朱宸濠中计,怀疑身边人是间谍,坚决不去打南京,坚守老巢南昌。 就在此时,王阳明趁机招了8万大军。 此时朱宸濠才知王阳明在耍诈,气急败坏的他亲率6万军打向南京。 这就又中了王阳明第三步策:趁着朱宸濠向南京进发的时候,王阳带着8万大军掏了朱宸濠的老巢。 三天后叛军彻底失败。 一场危及江山社稷的叛乱,在王阳明谈笑间灰飞烟灭。 然而,平叛大功却没有得到当时大BOSS的认同。 皇上当时身边的佞幸之臣,因平时与宁王交往密切,竟然动员王阳明将朱宸濠释放,然后再让武宗亲自“擒获”朱宸濠,以满足武宗的虚荣心。 无语的王阳明只能急流勇退。 此后,他悟出:致良知。 王阳明一生都在付出,然而他心里看到的却永是“光明”。 也许不可能每个人都做成千古第一等人,但每个人却都可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信仰。 就像王阳明临终所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用尽一生,去做一个光明磊落的人。 通透! 五味:清欢 宋·苏东坡《浣溪沙》 细雨斜风作小寒, 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 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王朝云和苏东坡“一夫一妻”制以后,更为情深。 二人一举手、一投足,都可体会对方的用意。 东坡所写的诗词,哪怕是轻描淡写地涉及往事,也会引起朝云的感伤。 苏东坡曾做《蝶恋花》一首,王朝云填曲。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在其被贬惠州时,王朝云经常唱这首词。 一次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时突然停下,落泪不止。 苏东坡忙问为何? 王朝云说“妾所不能竟(唱完)者,’天涯何处无芳草句’也”。 王朝云是感概苏东坡“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的命运。 就像那柳棉而化的芳草,随风吹遍天涯,只知何处生,不知何处死。 苏东坡大笑。说:“我正悲秋,你又开始伤春了。” 他知道朝云在感概什么,他知道她的这份心,所以笑而慰之。 苏东坡在杭州三年,之后又官迁密州、徐州、湖州,颠沛流离。 这期间,王朝云始终紧紧相随,日子十分清苦(苏东坡诗中记述:“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但因有人愿与共患难,并已到了人生最低点,却别有一种心安。 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这首诗写于立春万物复苏,吃春饼之际。 立春时,将应时的春菜和饼饵装在盘内,称之为“春盘”。 “蓼茸蒿笋”,就是蓼芽与蒿茎,正是春日的新鲜菜肴。 “今夕亦何幸,重复接清欢”,也是人间的一种清淡欢愉吧。 据说东坡肉就是王朝云那个时候调制出来的——她用黄州廉价的肥猪肉,微火慢嫩,作为苏东坡在失意时候的菜肴。 此时,苏东坡正与王朝云和友人一同游山,虽然生活的打压和流离让壮心不再,但却有布衣荆钗的红颜共患难、有不趋炎附势好友共游春。 “今夕亦何幸,重复接清欢”,也是人间的一种清淡欢愉吧。 生活在这个年代,要”清欢“何其易”又“何其难”? 易在物质之欢随手即可沾来,难在心的浑浊——眼耳鼻舌身意均以满足,但却不能欢愉。 当一个人以浊为欢的时候,就很难体会到生命清明的滋味,而在欢乐已尽、浊心再起的时候,人间就愈来愈无味了。 当下,守在自己内心的小天地,与相爱之人或友人共坐洗心,喝一壶花雕酒、来一碗东坡肉! 适哉! 宁宁 80后,曾是一名记者/创业者,现职业画画/天使投资。 对美学和女性生存本质有着旺盛的研究动力,认为女性应该不断在美中觉悟,超越生命意志,最终获得尊重,达到“超我”的生活状态及人生境界。 希望通过自己的书画文字,连接每个追求纯粹与美的灵魂,共建通往美丽与觉悟之桥。 美人,思想比美貌更丰盛。 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