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4/1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袁枚是清代著名才子,他少年得志,中年退隐,不仅交游广泛,而且阅历丰富。袁枚出生于一个落魄的士大夫家庭,但是他自小就勤奋读书,诗歌创作也是造诣非凡。他隐居后自称苍山居士,经常游历名山大川,从而为其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古代很多文人墨客都非常清高,无论是言谈举止,还是文学创作,都高雅脱俗,绝对不会张口闭口就谈钱。比如北宋诗人黄庭坚有一次囊中羞涩,就委婉地说,孔方兄有绝交书,仿佛提到钱就很庸俗。

但是苍山居士却阐述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下面介绍袁枚42岁写的一首七律,开篇就彰显不凡气度,颔联更令人赞不绝口。

咏钱

清代:袁枚

人生薪水寻常事,动辄烦君我亦愁。

解用何尝非俊物,不谈未必定清流。

空劳姹女千回数,屡见铜山一夕休。

拟把婆心向天奏,九州添设富民侯。

诗的大意是:人生在世,打柴汲水本是平常事,可是动辄要钱,却让我发愁。懂得用钱,何尝不是俊杰;绝口不提,不一定就是清流。那些守财奴每天不停地数钱,但即使拥有一座铜山,也可能一夜消失。我苦口婆心地启奏皇帝,请在普天之下多设富民侯。

这首诗写于乾隆22年,袁枚少时家境贫寒,此时已人到中年,因为阅历了人生,对钱的作用更有着深切的感受。

这首诗一反封建士大夫鄙视金钱的传统观念,作者认为钱是有用之物,只要使用得当。同时作者也嘲讽了那些守财奴和浪荡子,并希望朝廷要善于管理钱财,更祝愿天下人都能富足。

作者开篇就气度不凡,阐述了自己对钱财的观点,生活离不开柴米油盐,但这些东西都需要用钱去交换。诗人诙谐地把钱称为“君”,看似尊重,其实也透出无奈。这位随园老人自小家境贫寒,仕途又极其不顺,很早就退隐,哪里有太多的积蓄。

“动辄”二字,也传达出诗人经常在生活上捉襟见肘,仅仅能勉强维持生计。而一个“愁”字,更彰显出苍山居士一向淡泊名利,但有时急需用钱,又觉得手足无措。

正因为自己有这样的感受,所以诗人才会辩证地看待钱财的用途。诗人先引用了《世说新语》里的一个故事,西晋名士王衍为人清高,与人交流一直都是不谈钱。他的妻子也觉得很奇怪,有一次故意用钱将他的床团团围住。

王衍早上起来,忽然发现异常,但仍没有提一个钱字,反而称之为“阿堵物”。颔联令人赞不绝口,诗人嘲笑这些士大夫故作清流,实际上却极其虚伪。

接下来诗人又举了一个反例,汉灵帝的母亲永乐太后平时喜欢攒钱,京城里就流传出一个童谣,车班班,入河间,河间姹女工数钱,以钱为宝金为堂。可见这位“姹女”是妇孺皆知,但她即使拥有整个皇宫的财富,最后还不是化为尘土。

另一个例子是记载于《史记》中的一个故事,汉文帝曾赏赐自己的男宠邓通一座铜山,让他自己铸钱用。汉景帝即位时,邓通就被抄了家,最后不仅一无所有,而且还穷饿而死。

如此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足以说明钱财虽然是一个好东西,却需要使用得当。

古人曾说,世路难行钱做马。有些情况下,钱财确实可以帮助人们渡过难关。但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正所谓,祸福相依。不懂得取舍,就可能会铸成大错。

所以诗人诚恳地请求皇帝,九州添设富民侯。汉武帝在暮年时,后悔征伐过度,于是就封丞相为富民侯,作者借其字意,表达自己关心百姓的愿望。

言下之意是说,不要醉心于财富,而要积极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条件,才能得到万众的支持与爱戴。诗人虽然隐居多时,却依然不忘社稷和百姓疾苦,真不愧是一位备深读者喜爱的诗人!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ngliuzx.com/qlxms/1218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