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7/3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中国的文化思想和造园技艺对日本古典园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日两国之间文化交流频繁。

所以日本的文化曾一度被中国的文化思想主导,但终究是逐渐产生和发展出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文化和思想,但中国的文化思想对园林的影响是久久不衰的。

01中日古典园林理水艺术

第一,儒道佛思想

道家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最能体现道家思想的当推老子和庄子。“道”的中心含义就是“自然无为”,也就是指一切都取法自然的意思。

崇尚自然,逍遥虚静成为中日古典园林的一大特色。从儒道佛三种思想开始广泛传播的时间上来看,中国早于日本。

日本接触到这三种思想也是由中国大陆传过去,很明显中国江南地区的私家园林比日本中部地区的私家园林更早的渗入了儒道佛的思想并发展,日本晚一步开始发展。

虽然日本儒道佛思想传入时间比中国晚,但这些思想在园林中的渗透并不亚于中国。

中国江南地区与日本中部地区同属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社会发展和思想发展都有良好的生存土壤,所以当儒道佛思想传入日本后,逐渐与日本的神道思想融合演变,发展出了不同于中国的宗教思想。

江南私家园林受到儒道佛思想的影响,在园林的建筑和布局,以及园林的规划甚至是造园者的思想观念都能找到其影子。

其中道佛两家对江南私家园林的影响多于儒家,道佛两家的影响面更广。中部私家园林可以明显看出佛教的影响是最大的,道家儒家次之。

这也源于佛教传入日本后本土化的结果,同样道儒两家思想也不同程度的本土化,但没有佛教彻底,所以在对私家园林的影响上也略小于佛教。

第二,寄情于水

中日古典园林都属于山水园,对园林中理水艺术有着情感寄托,中国古典园林特别是我国江南古典园林的宅园布局多是以水池为中心进行布局。

以自然山水为摹本,是园主人精神寄托之所,往往通过寄情山水来表达园主人的志向、抱负等个人情感。

02中日古典园林理水艺术的差异

1、审美角度不同

书香与禅意,可以分别代表中日古典园林审美角度的差异,日本园林的主体是武士园林和僧人园林,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文人园与宗教园的区别是造成中日古典园林审美差异的直接原因。因此,所产生的审美方式也是不一样的。中国园林理水讲求“宁静致远”,以静赏为主。

日本园林源于中国,从最初的以学习中国园林文化为主,到后来不断的融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逐渐形成独有的园林特色,并最终形成了独具日本风格的日本园林文化。

日本的私家园林的产生与发展也同样是从模仿中国的园林到发展出自己的特色的发展过程。

在镰仓时代日渐衰微的私家园林,在室町时代又重获新生,园林文化逐渐成熟,茶庭崭露头角,枯山水开始独立成园,池泉园从舟游逐渐向回游方式转变。

2、园林功能不同

从园林游览的动静、交通、功能等方面上看,中国园林偏向于动观性,表现为以动游、路游为主的游览路线。

游览中国园林水景,感受处于水中央的美感。极其简洁的景物蕴含着极其深远的寓意,体现的是淡泊、玄远、寂灭、往生的宗教情怀,需要心灵的感悟才能体会其中“禅”之浓。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有水则引水,无水则凿池引水,而日本园林中的水分为池泉式园林的“真水”和枯山水,茶庭式园林的“假水”。

真水理水手法跟中国园林理水手法相似,常利用自然地形将加以人工美化,水以自然的湖面、瀑布与泉的形态出现,水岛则采用海岛形式。

受中国“一池三山”造园理念的影响,利用地形筑土为山,有时建一两座仙山和池中的山结合以模仿蓬莱仙境。

另外还有瀑布式筑山庭的布局格式,瀑布一般位于地势较高的位置,在瀑布落下的水面上,往往有一个中岛,和其他的石组共同构成日本所向往的蓬莱岛。

3、书画意境不同

古典造园讲究“三境”,画境、生境和意境,而所谓的画境,意思是造园如同作画,有对比,有层次,有构图,有空间。

同样也有色彩的搭配与和谐,作画对作者有极高的艺术造诣要求,造园也同样如此。

绘画对画家要求的不仅仅是绘画技艺的娴熟,更多追求的是画家对画面的把控能力,能将所见之物与自身思想同化结合,画出具有个人意志的画作。

这样的作品才能有“生气”和灵气;那么造园亦然,造园并不是对自然的绝对模仿,而是造园者将在自然中的审美感受与个人意志共同提纯。

将得到的意象再精心布置于园中,这样造出来的园林才不至于生硬而更倾向于“人化”。

三、中日古典园林理水艺术差异的溯源

第一,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

中国古典园林曾有着辉煌的历史,它不仅自身闪耀无比,还深深影响了亚洲其他国家古代的造园,是东方园林的典型代表;

日本园林发源于中国,也曾经历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模仿中国造园,直到平安时代废除遣唐使制度后,才开始走上自我发展的道路。

在探索中将从中国传承过来的文化思想与本国的精神内质相结合,高度总结与发展,逐渐形成具有典型本土风格的园林;

中日园林虽有着深刻的联系,但是发展却是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方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的思维模式、价值观、精神性格都间接受到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影响。

两国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形成源于中国的大陆环境和日本的海岛环境的差别,反映到造园艺术就形成了山水文化和水岛文化的对比。

第二,审美观念的不同

水是最重要的生存要素,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水更是万物之源和生长之本,园林离不开山石、花木,更离不开水,有水的园林才“活”才不至于“枯”。

花木才能繁茂,山石才有生趣。私家园林的水总是,清溜、潺潺有声又曲折萦绕,中国江南有溪涧。

日本中部有曲水,没有大江大河的奔腾湍流,有的只是一股清流九曲八弯的流经园林的各个角落,汇入园中心的大池归于平静。

中和与空无是中日古典园林在审美观念中的差异。园林就是追求“中和之美”,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使然。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儒、道两家都非常重视“中和”。儒家强调“和为贵”,“中和”有两个含义:

一是多样性。孔子主张“和而不同”,即多样性的和谐组合;二是适应性。孔子讲“过犹不及”,即不偏不离,恰到好处。

中和之美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有充分的体现。日本古典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中和之美不同。

他的审美观念追求的是一种禅味极浓的、幽深的“空无之美”。中国国土以陆地为主,江南私家园林虽位于长江中下游近海地带,但位置上仍属于大陆。

所以江南私家园林的属性是山型的山水园;日本是一个海岛国家,四面环海,中部私家园林是明显的海型池泉园。

具体表现形式上,江南私家园林着重于模仿真山真水,池中虽筑岛,但象征的是湖岛;中部私家园林的池泉园,则是以池像大海,以石岛象海岛。

且两地私家园林都是掘池筑山,但江南私家园林的山一般是纵向堆叠高耸入云,而日本中部私家园林的筑山则是横向延伸的野筋或石组。

日本是一个尚武的国家,与中国的文人统治不同,武家将军才是真正手握实权的人群,所以日本的中部与中国的江南浓厚的文人气息不同,连园林也染上了尚武色彩。

结语:

中国园林理水在历史上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那都是在特定的农耕文化时期发展起来的。

而在工业文明发展的近现代,其以个人感受为主的文人式造园观念已经不能适应当今人口众多的大规模环境设计的需求。

而日本园林理水在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却对输入的文化进行了及时的融汇和改进,虽然无处不透着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子。

却又无处不体现出日本特有的民族特色,成为亚洲园林设计的佼佼者。中国园林理水方面依然有很多宝贵的精神理念、技术方法值得现代的环境设计者学习和传承。

例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一勺则江湖万顷”的意境追求,更重要的是积淀于古典园林中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对于这些我们需要深刻的认识和了解,领略传统精神才能更好地把握文脉所在,立足于传统的文化才能够不断的发展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史记》

2,《日本史》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ngliuzx.com/qlxms/1308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