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福建地区乡间和城区的游神活动更密集了,人群热热闹闹挤在乡间与街道,像要在这一年之初讨个好彩头。非本宫庙或村社的人也许路过遇见了只当看了场热闹,闽南民俗文化爱好者陈花现这么看待这些信仰与活动:“福建地区民间宗教的核心依旧还是巫,且民间信仰更像是一个横向且有弹性的信仰行为,因为它的内核还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与欲望,似乎并不需要那么多形而上的思维,反而更多的是形而下的狂欢与嘉年华。”正月十五正好是福建游神的大高潮,我们找来了福建6位民间文化爱好者,请他们来聊聊这场当地大狂欢。 ?福州? 郑悝 80后,福州人,民间文化爱好者 郑悝小时候家在苍霞,小时候常在家门口看游神队伍经过,随着慢慢年长懂事后,他也就加入到游神队伍里去。挺了十几年的塔骨,也就慢慢对福州民间信仰文化有了兴趣。 H:在你的家乡,本地信仰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福州地区的一个特色可能是塔骨,我们游神的时候有塔骨(塔骨是福州地区对低级神像的称呼,一般塔骨神像都造得比较大,游神的时候人钻入塔骨内用肩膀扛着神像走。)我因为家里就有两个塔骨,从小就见游神队伍从家门口过。一直到现在也挺了十几年塔骨,刚开始挺的时候那时候觉得很有意思,很新鲜,到后面就会研究怎么挺的好看,怎么走得更帅。这几年挺的很少了,年轻人很爱玩,现在年轻人是主力。 H:年后,你们当地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迎神、祭神仪式有哪些,整个仪式过程是怎样的,游的祭的是什么神?这位神有什么特别之处吗?你们对仪式的什么部分最感兴趣? 前几天(正月初十)福州仓山区城门镇后坂村游神,我的元帅社就在这村里,他们村最大的特色就是所有的塔骨头筒都是脱胎的,栩栩如生,加上他们独特的“牛爷”信仰,就更有意思了。 后坂村可以说是一个信仰“牛头马面”的村庄,他们信奉泰山青府驾前颜柳二都督,其中颜都督就是牛爷,柳都督是马爷,有意思就在于,全村广泛性的信仰这尊颜都督,当地人称呼牛爷,而且全村人都不吃牛肉 城门后坂村的游神,塔骨头筒全是一位本村老人制作的脱胎漆器 郑悝和朋友一起组了一个主奉田都元帅的元帅社,福州人叫这种“社”称为“社把”,过去郑悝家里有两尊塔骨,他们家便是参与游神的一个小单元,如今聚起有共同喜好信仰的年轻人结为社把,壮大这样的小单元。正月初十,他们社会跟随后坂村一起游神 正月十四,晋安区五里亭游后浦奶也就是陈太后,当地人叫后浦奶,当天晚上会跑走马,也就是将陈太后儿子舍人的衣服脱掉,背着两尊只留内衣的舍人巡游,沿途会发光饼给大家吃。基本上福州的民俗活动里头,基本上都会有跑走马,也叫“回宫”,这个过程冲得越快也喻示着今年也越顺利。 后浦庙跑走马(图片来自网络) 正月十五晚上,排尾翁八帮有游吴颜爷,福州奉吴颜为酒神,游神时轿子上系着马铃,发出的声音,仿佛吴颜爷在骑马一样。然后周围的信众,就有人想娱乐一下神灵,就喊到:吴颜爷醉了!轿夫壮丁们听到这话,马上就会回到:吴颜爷没醉! 屏山一廨院如意合心堂正月十七会去屏山祖殿去转香,屏山祖殿是福州地区齐天大圣信仰的祖殿,福州很多齐天府的庙宇都会在正月去屏山祖殿转香。所谓转香,就类似于闽南地区的进香,转香之后回庙巡游境土,看点就是在转香仪式。这么多去屏山祖殿转香的庙宇里,屏山一廨院如意合心堂的转香仪式最为传统特别。 正月十九,城门下洋村也有游神,这里的看点在于神像都是文革前的古董,很多神像还会戴上银或者锡打的帽子围肩。 正月二十晚上,城门樟岚游神,会游到村中旧祠堂门口,在门口举行赛神,场面热闹非凡。 琅岐游神最有意思的就是开堂(类似于神灵升堂,点集众将),下琦、上琦、嘉登泰山都有开堂,琅岐游神十分热闹都近似于一场全岛狂欢 琅岐的七爷八爷塔骨形象颇具本地特色,白袍七爷走起路来会摆手,黑脸八爷则好似脑袋半挂胸前 长乐金峰、潭头游神的场面十分盛大,塔骨数量也多,上图为厚福乡的游神场面(摄影:周跃东) ?厦门? 陈花现 80后,青年艺术家,闽南民俗文化爱好者 花现从小就生活在各式神明嘉年华的节目里,奶奶带着拜,他也就跟着玩,哪里神明生日有做戏放电影就赶紧搬个板凳去占位,即便去内地走亲戚,也是以“社里割香,来看热闹”为缘起。在奶奶的影响下,花现也慢慢变得有礼仪,素日路过庵庙要拱手敬神,有好东西吃就想着要先供奉神明。小时候都是走马观花地蹭热闹,长大以后随着厦门旧城改造,居民外迁,社区结构开始发生改变,庙庵渐渐被遮盖在高楼背后,延续过往习俗的社区群体日益萎缩,这时候他才重新去了解小时候经过的游神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H: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