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14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后世总结:汉亡于外戚,唐亡于藩镇,宋亡于外敌,明亡于党争。而提到明末的党争,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明朝东林党的创始人顾宪成。《明史纪事本末》也有云:“今日之争始于门户,门户始于东林,东林始于顾宪成。”

人们为什么会把明朝灭亡的矛头直指顾宪成和东林党?这个顾宪成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能在明末掀起如此滔天巨浪,甚至将明末的国政大船倾覆于不经意间?

顾宪成

你也许会认为,这个顾宪成应该是同魏忠贤那样的恶徒奸臣。但历史就是这么讽刺,恰恰相反,以顾宪成为首的东林党始终以清流自居,他们标榜气节,崇尚实学,以儒家传统为信仰,敢于直言进谏,甚至以与强权抗争为荣。

《明史》记载顾宪成,说他“姿性绝人,幼即有志圣学”,30岁时考中进士,之后入朝官居户部主事。由于张居正在改革中曾弹压言论,且与冯保等宦官集团多有来往,因此顾宪成对张居正很看不上。

当时权倾朝野的内阁首辅张居正生病,大臣们纷纷起而为他祈祷,但顾宪成拒不参加,同僚好心代他签了名,他还专门赶去把自己的名字划掉,可见其性情正直刚烈,眼睛里揉不得一点沙子。

张居正

顾宪成天性孤傲,不仅是对张居正不客气,对万历皇帝明神宗同样毫不留情面。万历十五年明朝考核京城朝官,掌管考核事宜的都御史辛自修因违背执政大臣之意而获罪,顾宪成上疏为他打抱不平,言语中对明神宗很不客气,明神宗一怒之下将其贬官外放到了阳州。

万历二十一年,再次考核官员时,顾宪成因为官公正廉洁而被推为第一名,得以再次入京做官,先后任职吏部考功主事和吏部员外郎。但他“死性”不改,万历二十二年,明神宗命吏部根据品望推选六七位能够胜任首辅之职的官员听候点用,顾宪成竟然提名了明神宗极其厌恶的前大学士王家屏,龙颜大怒之下削去了他的官职。

东林书院

从明朝退下来的顾宪成并没有消沉,更没有闲着,这甚至激起了他更强烈的斗志。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和抱负,他在家乡无锡修复了宋朝学者杨时曾讲学的东林书院,以这里为舆论阵地讲学议政,宣传他的政治抱负。

他还会同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等“东林八君子”,发起东林大会,并制定了《东林会约》,明末影响力最大的朋党“东林党”逐渐成型。

由于顾宪成极富声望,东林书院很快就吸引了一大批有志之士纷至沓来,人数多到东林书院的学舍都容纳不下了。他们当中既有年轻求学的学生,也有因批评朝政而被贬斥的官员,还有朝中重臣与其遥相呼应,因此顾宪成虽然远离庙堂,但对大小国事却了如指掌。

东林书院

明末随着张居正的去世,原有改革被废弃,国家政治日益败坏,社会矛盾空前激化。有感于此,东林党的理念就是要挽救大明于水火,高攀龙认为“此时民不聊生,大乱即将来临”,而顾宪成也感到当下政治形势已经是“抱柴于烈火之上”,因此他努力把读书、讲学同关心国事紧紧联系起来,“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名句就出自顾宪成。

应该说东林党兴发的本意是好的,他们的理念也是好的,但坏就坏在他们没有张居正那样的魄力和手腕,无法对空前激化的社会矛盾和败坏的政治局势做出有效改革,反而陷入了“党同伐异、排除异己”的无休止党争中,为业已不堪的明末社会造成了更大损耗。

东林书院

万历四十年,顾宪成死于无锡家中,但他一手创立的东林党却依然在壮大中。随着东林党的发展壮大,其内部成员很多都是地主兼任工商业者,东林党也渐渐沦为了大地主和大商人的利益代言人,而走向了普通百姓利益的对立面。

明神宗死后,东林党先后扶植明光宗和明熹宗上位,东林党的权势达到顶峰。其中明熹宗时期,东林党成员由于开放言路批评朝政而得罪魏忠贤,遭到了魏忠贤集团的疯狂打击,一直到明思宗崇祯上位,铲除了魏忠贤集团后,东林党才再一次重归朝政。

魏忠贤

崇祯很快就发现,东林党一家独大的朝政立刻就运转不灵了。东林党反对加重工商业者的赋税,而明末内忧外患所需辽响、剿饷、练饷数额巨大,因此不得不一再加重农民的负担,最后逼得老百姓揭竿而起,反对明朝政府的黑暗统治。

面对内忧外患的极端困境,再加上崇祯这么一个喜怒无常的年轻皇帝,东林党的成员们提不出任何有效的施政方略。明朝灭亡后,在之后的多个南明小朝廷里,东林党成员们依旧发挥了党争的天赋,相互攻讦倾轧,直至南明也烟消云散。

所以后人才有了“明朝亡于党争”,而“党争起于东林”之说,作为一代清流的顾宪成,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一手创立以救国图存的东林党,竟然成了明朝的掘墓人。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本文系Beijing.







































甲氧苄啶注射液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是哪家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ngliuzx.com/qlxms/62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