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涉及原著卷目:《史记·齐太公世家》 上一节的最后,我们把齐国的传承,梳理到了齐釐公。齐釐公和他的儿子齐襄公、儿媳妇(无名)、侄子公孙无知,上演了“七宗罪”,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第一宗罪:为君不明。这事说的是齐釐公。他作为一个大国的国君,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上,看不明白事情,不仅草率,而且拎不清。哪里有体现呢?我们看这样一件事。 齐釐公二十五年,北戎讨伐齐国。郑国太子名字叫做“忽”的,率兵来支援。齐釐公就很感激,想把自己女儿嫁给这个太子。但是太子拒绝了,理由是郑国小,齐国大,门不当,户不对。 这个理由很冠冕堂皇。但是深究起来会发现,郑国太子,比齐釐公看事看得明白。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要从春秋时期的大背景来分析。那个时代,诸侯国互相攻伐,一言不合就打仗,而且所谓“春秋无义战”,没那么多道理可讲。这种情况之下,大国和小国的处事之道是一样的。 小国的生存之道,是保持中立,谁也不惹,而且最好是各方都不得罪,有能帮忙的时候,力所能及帮忙,广结善缘。其实这次北戎打齐国,根本算不上战争。北戎又叫山戎,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人口地盘又不大的部落,它打齐国这个巨无霸,其实就是来抢东西的,你让他拉开架势打对攻战,北戎怎么可能是齐国的对手。所以郑国也是看到这样一个局面,才来帮忙,做点锦上添花的事情。这就是我们说的广结善缘。 但是结善缘不代表结姻缘。因为结了姻缘就是一种事实上的同盟关系。这对小国不是好事。如果郑国和齐国结盟,齐国和其他大国打仗时,郑国你帮不帮齐国,不帮,道义上过不去,因为是儿女亲家。齐国不喊你到没什么,齐国喊了你,你去不去助阵,或者你敢不去吗?如果去了,跟齐国开战那个大国会怎么办,大概率是先剪除齐国的羽翼,免得两线作战,也就是先灭了郑国,它一个小国,没有战略纵深,可能很快就被彻底灭了。所以,郑国不敢结这个亲。 那对于齐国这样的大国呢?他的处事之道,我们不用多说了,秦国外交就是好榜样。而如果它贸然和一个小国结亲,郑国又处于中原核心地位。难免和其他国家磕磕碰碰,那你齐国出兵还是不出兵,不出兵不合适,出了兵可能引发大规模战争,消耗国家。所以,也不该结这个亲。 所以我们说,郑国太子忽比齐釐公见识明白。 第二宗罪,持家无道。还是指齐釐公,说的是他当家长当的也不好,而且还埋下了祸根。这是什么事情呢。 齐釐公三十二年,他的同母弟弟夷仲去世。估计是兄弟俩关系不错。爱屋及乌,夷仲有个儿子叫公孙无知,齐釐公很喜欢。因为他父亲死了,所以齐釐公当儿子那么疼爱,生活规格上,让他享受太子待遇。 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何况是太子待遇。这不是刺激公孙无知产生非分之想吗?齐釐公一旦去世,这种待遇消失了,他会怎么做?这就是祸起萧墙的隐患。我们后面说。总之,这件事,体现了齐釐公持家无道,而且国君的家事也是国事,也可以归为治国无道。 齐釐公齐家治国都不行。那他儿子呢,一言以蔽之: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接着上面顺序说第三宗罪到第五宗罪,这都是齐釐公的儿子,齐襄公的。 第三宗罪,通奸乱伦。这说的是齐襄公和他的同父异母妹妹文姜。 问题是,齐襄公不仅是在文姜出嫁前跟她搞在了一起。文姜嫁给鲁桓公后,趁着鲁桓公带着她来齐国做国事访问加回娘家之际,继续和齐襄公私通。这俩人的事情,是记录在正史中的。一般我们看到这种场景,可能更多是在《冰与火之歌》中,但那可是虚构的,历史比虚构还夸张。 第四宗罪,因私废公。这还是说齐襄公,而且跟第三宗罪有关联。 齐襄公和文姜通奸的事情,被鲁桓公知道了,鲁桓公很生气,估计是对文姜家暴了。文姜向齐襄公告状。正常思维,齐襄公应该是趁此断绝和文姜的不正当关系。这不仅是名声问题,还有助于齐鲁两国关系友好。 可是齐襄公没这么干。而是把鲁桓公灌醉,让一个壮汉叫彭生的,假借扶鲁桓公上车的时候,趁机折断了鲁桓公的肋骨,杀害了鲁桓公。这件事,自然引起鲁国人的愤怒,于情于理于一切,都是齐襄公不对。所以说他因私废公,因为一个本就错误的私人关系,错上加错,搞坏了两个国家的关系。 第五宗罪,没有信义。还是归给齐襄公。 上面我们说了,他指使大力士彭生杀害了鲁桓公,而且引发了鲁国对齐国的不满。齐襄公直接把彭生拉出来杀了定罪,这个,就不用分析了吧,不义之至啊。 另一件事,他派了两个大臣,连称和管至父,去戍边。说实话,外派这种事,没人喜欢干,远离妻儿老小,生活条件也不如都城。齐襄公承诺,一年后轮岗结束就让他们回来。一年很快就要过去了,眼见齐襄公没让他们回来的意思,俩人就自己打报告说要回来,结果被齐襄公拒绝了,这是什么,没信用啊。 信义信义,为君重信,所谓金口玉言,一字一诺;为人守义,是做人的基本原则。齐襄公为君为人,这方面都不合格。 齐襄公就是这么一个人,私德、大局观、人品,都有问题。这也是接下来引发剩下两宗罪的根源。我们接着说,但不是齐襄公了,是他的两个亲密家人。 第六宗罪,不忠。这个是指他的堂弟公孙无知。 也就是上面我们提到的,被齐釐公按太子规格养育的那个侄子。齐襄公当太子时,就和公孙无知俩人谁也不服谁,互相掐。等到他当了国君,就废除了公孙无知的那些堪比太子的待遇。这是直接导火索。 而公孙无知,一来是由奢入俭难的心理落差,二来是齐襄公的所作所为让他心理不平衡——这么一个人都能当国君,我哪里比他差了。于是就策动谋反。谋反在那个时代,是最大的不忠。这个谋反也引出了最后一宗罪。 第七宗罪,不贞。这说的是齐襄公的一个老婆。 齐襄公不止一个老婆,我们提到的这个老婆,就是第五宗罪里出现的那个连称的堂妹。连称因为那件事对齐襄公不满,于是就和公孙无知勾结,一起谋反。而他这个堂妹,不受齐襄公宠爱。于是连称拉着他这个堂妹入伙,承诺事成之后,让她做公孙无知的夫人。她居然答应了。 咱们不仅用古代道德观来评价,哪怕算上现代道德观,如果夫妻关系不好,别人承诺说,你把你老公害了,我娶你,咱们一起分他家产。正常人,应该也没人干吧。 这七宗罪,完美诠释了什么叫礼崩乐坏。这其中,齐襄公可以说是最大主角。我们说一说他的结局吧。他最后,的确是被公孙无知、连称和管至父逮着一个机会杀死了。 这个机会,也引出了我们题目说的,一股清流。故事如下: 齐襄公十二年冬,他打猎时,从车上摔下来,脚受伤了,鞋子丢了。于是他打了侍奉他穿鞋的人,一个名叫茀的,三百鞭子。这事跟人家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还是说明齐襄公这个人犯浑。 于是我们第七宗罪里提到的,被当作眼线那个连称的堂妹,发现了齐襄公受伤的事情,就通风报信了。于是公孙无知、连称和管至父就带人来刺杀。他们正好碰上了挨完打的那个茀。茀看出了他们是要造反,但是他没有为虎作伥,还是想维护齐襄公,于是就假装帮助他们,让他们在外面等着,别打草惊蛇,他去探路。茀进去后,把齐襄公就藏了起来。做了一些迎接战斗的准备。可惜的是,还是打不过准备充分的公孙无知等人,最终都战死了。而齐襄公,也被翻了出来杀死。 茀,这个小角色,小人物,给我们带来了一股清流。我们不要从愚忠的角度来分析。因为公孙无知不代表正义一方。我们还是要看到普通人的有情有义,忠信护主。这是应该被肯定和赞赏的。 公孙无知弑君夺权,他最终是什么样的结局呢?齐国在经历了这样两代国君后,是否能扭转颓势呢,请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