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3/2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张鲁如何成了群雄中的一股清流?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大家都了解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也熟悉善结天下贤士的刘备,但却忽略了汉中一股独特的势力——张鲁及其教众。相信大家对秦末汉初杰出的政治家张良一定不陌生,相传张鲁是张良的十世孙,而张鲁能在汉中独霸一方离不开他的另一个身份——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天师。

张鲁是张陵之孙,在张陵死后,张鲁的父亲张衡继承了首领之位,在张衡死后传于张鲁。为五斗米道系师。因其从小受的思想熏陶,致使张鲁在夺取汉中后,让汉中成为战乱年代的一方净土,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对于这样的富庶之地曹操和刘备都有意收为己有,可是让人意外的是张鲁最终选择了曹操,这是为什么呢?

张鲁如何从五斗米道系师成为雄踞汉中的军阀?

张鲁的爷爷张陵在永和六年()自称“太清玄元”收徒设教,后因奉道者须上交五斗米而得名“五斗米道”,后又称为“天师道”,也就是如今道教中的正一派。张鲁在其父亲张衡死后袭承了“天师”的称号,继续向外传播教义,但张鲁的崛起也不全是因为他身后的五斗米道,也是因为遇到了他的知遇之人——刘焉。

《后汉书》有载张衡之妻好养生:“有少容”,“兼挟鬼道”,往来于益州牧刘焉家。由此可知,张鲁的母亲不但有些姿色,还会一些奇门遁术,因此与刘焉关系盛密。在其母亲的帮助下为张鲁的前途铺上了一块强劲有力的垫脚石,因此,刘焉十分信任器重张鲁。

在初平二年(年),刘焉任命张鲁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修一起去攻打汉中的苏固。张鲁和张修一鼓作气拿下了汉中后,不知道张鲁和张修之间发生了什么,张鲁杀了张修并独吞了作战的成果——汉中,从此汉中便成了张鲁发展五斗米道的根据地。后来在刘焉的示意下,张鲁截断了斜谷道,并杀害了朝廷的使者,这样一来算是在汉中有了不小的影响力。

三年后,刘焉死了,他的儿子刘璋上位。刘璋可能察觉到了张鲁的野心,遍寻借口想要召回张鲁,并借机将汉中收入囊中。张鲁也不傻怎可能任人摆布,所以并没有服从于刘璋的命令,刘璋慌了便把张鲁的母亲和家室全杀了,以为张鲁便会害怕就范,可是张鲁唯一的牵绊也没有了所以变得更加无所顾忌。

刘璋气不过派遣庞羲等人去攻打张鲁,可张鲁也是带过兵打过胜仗的,庞羲他们几次三番都没有成功。刘璋自知无望便心生一计决定让庞羲上任为巴郡太守,因为张鲁的部下多在巴郡。张鲁也不按套路出牌,偷袭并占领了巴郡,从此割据汉中,用五斗米道教感化民众,并且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成为了雄踞一方的实力军阀。

张鲁为何成为了乱世英雄中的一股清流?

据史料记载,张鲁统治汉中时,在张修教法的基础上修改调整,制定出一套益农利民的法制。

首先体现在管理制度方面,因张鲁修习道法,所以他的管理人员从高到低依次称为:治头大祭酒、祭酒和鬼卒,并由他们管理各地政务。

在管理百姓方面,张鲁继承了祖上的做法,教化民众要讲诚信,学会知错就改。除此之外还减轻刑罚,犯了错的人可以被宽宥三次,如果屡教不改便会施以惩戒。若是犯了小错的人,可以修路百步以赎罪过等等,这一切有利于人类在此地繁衍生息。

在农事上,张鲁依照《月令》顺应农时,禁止民众在春夏两季捕杀万物。之后他还创立了义舍,把肉、米放在其中,免费提供给路人吃,并说如果有人贪婪取得太多会受到神鬼的惩罚,所以大家也都很自觉,打造了一个理想化的社会。

巴夷少数民族的首领们很钦佩张鲁做出的政绩,纷纷对张鲁给予各方面的支持。后来张鲁又提出了“民夷便乐之”的宽宥政策统治汉中,所以很多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百姓都在此定居,并且成为五斗米道的信徒,很是拥戴张鲁。五斗米道在政权的帮扶下得到了更好的发展,而后其庞大的教众也成为促使张鲁成为一支颇具影响力的割据势力。

天师张鲁为何选择了攻打他的曹操?

曹操在控制东汉时腾不出手来收拾汉中,所以给了张鲁一个官做,也算是变相向张鲁示好。而后在张鲁的所属地挖出了玉印,张鲁本觉得是天命所归想要自立为王,可后来他听取了谋士阎圃的意见没有这样做,这可以看出他并没有很想称霸一方。没过多久曹操感到危机便率兵攻打张鲁,但是张鲁选择归顺曹操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曹操雄踞中原,而中原人口众多,从张鲁一系列的表现来看他更重视传教工作,所以归于曹操旗下更有助于五斗米道的发展。

其次,本来挖出玉印张鲁是要自立为王的,可是在阎圃的劝说下,他发现目前的状态更能得到稳定,有利于发展五斗米道。而且在曹操攻来时,张鲁说:“我已有归顺朝廷的意愿,但这一意愿没能让曹公知晓。今天我们离开,不过是避开锋芒,并没有别的意图。宝货仓库,应归国家所有。”所以看出他早就有归顺曹操的想法。

最后,张鲁并不认同刘备。因为在刘焉的示意下,张鲁杀害朝廷使者,再加上张鲁建立的是政教合一的政权,所以他是一个完全的反叛者,故而不会归顺于打着匡扶汉室旗号的刘备。

因为天师的身份和贵人的帮助,张鲁成为了乱世中的一股清流。大家读完之后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来评论区与小编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三国志》《后汉书》《东观汉记》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ngliuzx.com/qlxwh/1203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