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4/2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序言

公元年八月,炎热的夏天。

成都花林坊,有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去世了,享年七十五岁。

他,就是韦庄。

他可以说是唐代的最后一位诗人,也是五代十国的第一位诗人。

韦庄命运坎坷,半世蹉跎,到了人生暮年,却峰回路转,如开挂一般飞黄腾达,一路走向巅峰。

韦庄的诗词中,写尽了乱世烽烟、怀古伤时、男欢女爱、离愁别恨……皆催人泪下,直抵内心。

韦庄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词人的两位大师,却也是风格迥异。

温庭筠的词偏重于浓艳,而韦庄的词则以清丽著称。

例如,温庭筠词中的女子是“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而韦庄词中的女子却是“垆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

读了韦庄的诗词,你就会发现,刻骨铭心的句子一抓一大把: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 “无人为我磨心剑,割断愁肠一寸苗。”

……

能写下如此清新而伤感的句子,他又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呢?

一、诗圣杜甫的同乡,乱世文坛中的一股清流

唐代末年,藩镇割据,天下大乱。唐代末年的诗坛,亦是同样的格局。

无论哪个朝代,文坛的风向,都是和政治气候一致的。

随着杜牧、李商隐、许浑、温庭筠等几位大佬的相继去世,诗坛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

那个时代并不是没有诗人,不但有,而且数量众多,还非常活跃。但是,像李白、杜甫那样可以称得上诗坛领袖的人物,却是没有的。

韦庄像

韦庄,算得上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了,堪称乱世文坛中的一股清流。

清代翁方纲称他

胜于咸通十哲(指方干、罗隐、杜荀鹤等人)多矣。

清代郑方坤把他与韩偓、罗隐并称为“华岳三峰”。

现代戏曲理论家和教育家吴梅评论他说:

五季时词以西蜀、南唐为最盛。而词之工拙,以韦庄为第一。

思想家胡适这样评价韦庄的词:

长于写情,技术朴素,多用白话,一扫温庭筠一派的缜丽浮文的习气。在词史上,他要算一个开山大师。

由此可见,韦庄在唐末诗人中是出类拔萃的。

唐代是诗的盛世。唐代的诗人,灿若繁星。其中最出名的,当然是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了,他们两人,代表了唐诗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重要的流派。

温庭筠

有人说,晚唐诗人温庭筠继承了李白的放浪形骸与狂傲不羁。

在唐末的诗坛星空下,又是谁继承了杜甫的现实主义风格呢?——非韦庄莫属。

杜甫

韦庄于唐文宗开成元年(公元年),出生于京兆杜陵(今天的陕西西安市东南)。

杜陵,是杜甫的祖籍,杜甫自称“杜陵野老”,并在那里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留下了大量诗作。

这种“同乡情结”使韦庄非常崇拜杜甫。在他的晚年,还修葺了杜甫草堂,并居住在其中。

杜甫和韦庄的祖上都出过大诗人,做过大官。

杜甫的爷爷杜审言,唐高宗咸亨进士,擅长五律,对近体诗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被称为中国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杜甫有诗云:“吾祖诗冠古。”

韦庄的家族亦是豪门望族,他是宰相韦待价的七世孙、苏州刺史韦应物的四世孙。

韦应物也是一位著名诗人,留下了“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等名句。

韦庄的家族,到了他那一代,已是家道中落了,他父母早亡,生活艰辛。

据《唐才子传》记载:

少孤贫力学,才敏过人。

杜甫生活的年代,是唐代由盛及衰的年代,他目睹了太多的悲剧,写出了《三吏》《三别》等现实主义杰作。

而韦庄的早年生涯,与杜甫也有几分类似——科举落第,求仕无门,几经战乱。他的早期作品《秦妇吟》是唐诗中最长的一首,忠实地记录了黄巢起义带来的深重灾难。

韦庄的人生经历和诗歌创作,多与杜甫有着奇妙的联系。

二、颠沛流离人生路,矢志不渝为理想

韦庄的少年时光,虽然清贫,但与他后来经历的兵荒马乱、生死离别比起来,也还是快乐的。他对这段时光也很是怀念。

他在诗中写道:

“晓傍柳荫骑竹马,夜偎灯影弄先生。”“曾为看花偷出郭,也因逃学暂登楼。”

由此看来,他也曾经是天真烂漫的莽撞少年。

随着年龄渐长,学识渐深。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在他的心中牢牢扎根。即使日后颠沛流离,九死一生,他仍然矢志不渝。

关于理想,他在诗中写道:

“平生志业匡尧舜”“有心重筑太平基”

在封建社会,文人要想实现其理想抱负,似乎只有做官这一条路。唐代诗人当中,追求此道者不在少数,例如李白、杜甫、温庭筠,他们都是仕途的失败者,只有元稹、白居易、高适等少数几位诗人真正地做了大官。

唐代要想做官主要有两条路:荫封和中举。

唐代后期,以荫封为官者,明显地多于科举,荫封已成为富家子弟升官的“绿色通道”。韦庄早已家境破败,科举这条最难走的路,就成了他做官的唯一的路。

韦庄早年的科举生涯并不顺利,他在咸通三年(年)和乾符三年(年)两次落榜。

晚唐的科举是十分黑暗的。权贵、宦官和藩镇,这三股势力当道,干涉了正常的考试。也有个别的主考官坚持正义,为国家选拔栋梁之才,最后却落得被贬的下场。

在冷酷的现实中,韦庄倍受打击,理想抱负无法施展。他迷茫过,颓废过,也发出过愤怒的呐喊:

“但见时光流似箭,岂知天道曲如弓。”“题柱未期归蜀国,曳裾何处谒吴王。”

为了生计,他于乾符四年(年)迁居虢州。

在虢州村居期间,他结识了日本来的僧人敬龙。唐末时局动荡,日本方面陆续安排来唐人员撤离。临别之际,韦庄写下了著名的送别诗《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前不久,日本支援我国的一批防疫物资上,也印下了这首诗中的句子。

唐僖宗乾符六年(年),人到中年的韦庄再登科举考场,却再度名落孙山。

这次失利,给他的打击是巨大的,然而,更深刻的灾难还在后面。第二年,黄巢起义军来了!

庄应举,正黄巢犯阙,兵火交作。(《唐才子传》)

不巧的是,韦庄此时身患重病,又与弟弟妹妹在战火中失散了。后来历尽艰险,他终于逃了出来,与亲人重逢。

这一惨痛经历,使他对人生和时局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从此开始,他的诗中也更加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ngliuzx.com/qlxwh/1229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