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白癜风爱心传递分享会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18/5469129.html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饮之太和,独鹤与飞。

一,名词解释

1素:淡泊。《庄子·刻意篇》又云:“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素处,即是指“真人”平素居处时无知无欲的淡泊心态。

2默:即是静默无为,虚而待物。《庄子·在宥》篇云:“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3妙机:奥妙天机。《庄子·至乐篇》云:“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佛学大辞典》云:“可受微妙感应之微妙机根也。”

4微:幽微。《尔雅·释诂》:幽微也。《易·系辞》:知微知彰。《书·大禹谟》:道心惟微。

5饮:言得于内也。

6太和:天地间冲和之气。《易·干》:“保合太和,乃利贞。朱熹本义:“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

7独鹤:孤鹤。古人以为鹤是仙禽,能载人入仙境,自古隐逸修道之士对其青睐有加。如《诗经·小雅·鹤鸣》云:“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二,大意浅说

司空图创作二十四诗品的时候,已经年过半百,并且已经结束官宦生涯回到祖地王官谷隐居,常往来于僧道两门之中,深受释道思想熏陶。

他本来就是在王官谷长大的,自幼喜欢坐于贻溪清流之畔,冥想天地人物之奥妙。此次归隐之后,他一心修道,并在溪畔修建了一座砖木结构的八角小亭,名“濯缨亭”,取意于屈原《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以此铭志。

什么是素处以默呢?禅家说,语默动静体安然,可以与此互相印证。

譬如此刻,你将万种尘缘打个包,贴上封条,置于一边;只煮一壶春茶于前,且斟且酌。那么,你是纯粹的自己了,你只属于你自己,没有过去,也不考虑未来,只属于当下。

那么,你将感悟到了一些平时被忽略的快乐或者境界,但又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也没有形容的必要。所以,你意识到一切语言都是多余的,于是你放下茶盏,闭上嘴,闭上眼,沉默而寂静。

然而你的内心在逐渐舒展,自然而然的释放,因此变得敏感而细腻,灵活而涌动。

你也许会听到自己的肺部像打铁铺的大风箱一样轰鸣,血脉像河流一样奔涌。

你也许会发现一片树叶与另一片树叶之间最细微的色彩与脉络差别。甚至,你也许会捕捉到一朵花开放的瞬间,于极致的缓慢中隐藏着极致迅速。

是的,宇宙间的一切微妙的变化被你自然而然地洞察,这就是妙机其微。奥妙无所不在,但奥妙之门只为寂静,灵感而专注的心所开启。

那么,什么是饮之太和,独鹤与飞?

你继续沉浸在素处以默的境界里,像饮清泉之水一样,缓呼吸天地之间的温润柔和之气。

太和之气就像停留在你鼻尖的一团团丝球,你寻着一个线头,轻轻的用鼻子一拉,于是丝团缓缓转动被你抽丝剥缕般的吸入体内,滋养着五脏六腑。你逐渐感觉神清气爽,直至脱胎换骨,仙风道骨。

连云中的仙鹤都被你吸引了下来,亲近你,甚至把你当仙人一样,想载你上天遨游,你心境澄清空虚,除此仙鹤之外,周身再无一物,与自然相合、和造化默契。

如作者本人的《即事之二》诗所云:“茶爽添诗句,天清莹道心。只留鹤一只,此外是空林。”

犹之蕙风,荏苒在衣。

阅音修篁,美曰载归。

一,名词解释

1蕙风:和暖的春风。语出晋代左思《魏都赋》云:“珍树猗猗,奇卉萋萋,蕙风如熏,甘露如醴。”

2荏苒: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轻到若即若离,在可觉与不可觉之间。语出晋代陶潜《归去来辞》:“风飘飘而吹衣。此以惠风在衣为淡。”

3阅:阀阅之阅,即右门。《玉篇》注:“门在左曰阀,门在右曰阅。”

4修:修长,修美。

5篁:竹丛。

6匪:同非;匪深,不深。

7即:接近。

8稀:少。

二,大意浅说

冲淡所带来的微妙体验啊,就像轻柔的蕙风一样,吹拂身上的衣带则衣带飘逸,摇动门外的竹林则竹林妙音,令人心情舒畅而宁静,喜悦而满足。

一如明代方孝孺《竹》诗说:“不禁俗物败人意,忽见幽篁眼为明。”。竹林所营造的意境入眼,已经让人超凡脱俗了,何况又有蕙风在侧,使身上衣带的飘动与门外竹叶的摇曳相呼应起来。

人心因此契入自然之心中,两者合而为一,人心即道心,道心即人心,不分彼此,所谓得意忘形是也,此中微妙如此,怎么能不让人心生“不虚此生,满载而归”的美丽情怀呢?

遇之匪深,即之愈希。

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一,名词解释

1脱:假若,或然。

2形似,指迹象。形式、外观相似,与神似相对而言。如清代赵翼于《瓯北诗话·高青邱诗》中云:“李青莲诗从未有能学之者,惟青邱与之相上下,不惟形似,而且神似。”

3违,违背。《书·尧典》:静言庸违。《注》:行事则违背之也。

二,大意浅说

那么,什么是遇之匪深,即之愈希呢?

像冲淡这种神韵境界啊,是无心偶遇的,它也根本不是人力可以掌控的。

所以呢,只可看天意与福分,任何预备筹谋和深沉计算对它都是无效的。你非要刻意地接近它触及它,它就会像肥皂泡一样敏感,一个个破碎,最终彻底从你眼前消逝。

这个“脱有形似,握手已违”,宜做微妙处品啧。

《庄子·天运篇》记载了一个东施效颦的故事,大意是这样的:“西施经常心口疼痛,皱着眉头从街上走过,同村一个丑妇人看见西施的样子,觉得很美,便仿效着,皱眉蹙额,走到街上。村里富人看见她的这副怪样,都紧闭大门不愿出来;穷人见了,带着妻子儿女,远远避开。

这个丑妇看到西拖捧心皱眉的样子很美,但只是模仿其外在而求其“”形似”,殊不知早已与“美丽”的神韵相违背了。

静默自守的人,无心追求什么;纵或有意追求什么,又觉得没有什么可追求的。而冲淡这个境界,也是这样妙不可言的。

雄浑品中也说到,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可以与两句相互印证。

就算有世间有一物可以“超以象外”达到与之形似的地步,那也只是形似,尚不能“得其环中”(神似)。

从伸出手想去握住的那一瞬开始,你就与真正的“冲淡”背道而驰了。

唐代《二十四诗品》作者司空图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ngliuzx.com/qlxxs/1154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