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1/16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湿疹十佳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rczy/210405/8814564.html
一、广元昭化古城昭化古城,原名益昌,位于四川广元市昭化区昭化镇,白龙江、嘉陵江、清江三江交汇处,其嘉陵江水在此洄澜,水系宛成,太极天成,有“天下第一山水太极”自然奇观之美誉。昭化古城自唐虞开始,多年的历史文明有史可鉴。古城建筑群布局合理,现存的四条大街,五条小巷均用当地青砂石板按三横两纵、中间高两侧低的瓦背风格随坡就势而成,且街巷之间“丁”字相连,具有“道路交错相通,城门不相对”的军事防御特色。大街小巷均有着良好空间格局和亲切宜人的尺度。古街两侧保留着完整的明清建筑多为穿逗木结构、小青瓦、古朴的川北风味民居。昭化古城景区是我国古时最早推行郡县制管理的县治地之一,是名符其实的“巴蜀第一县”,是迄今为止国内保存较好的一座古代县城城邑和保存最好的唯一一座三国古城。大量的三国古遗址诸如古驿道、葭萌古关、费祎墓、武侯祠、费敬侯祠、战胜坝、天雄关、牛头山、姜维井、桔柏古渡、关索城、鲍三娘墓等国家、省、市级保护文物,风貌依旧,保存完整,实属全国少有。汉代的古城墙和明清时期的古城门、八卦井、龙门书院等古建筑保存完整。现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看尽巴山看蜀山,子规江上过春残。惯眠古驿常安枕,熟听《阳关》不惨颜。慵服气,懒烧丹,不妨青鬓戏人间。秘传一字神仙诀,说与君知只是顽。——南宋·陆游《鹧鸪天·葭萌驿作》文椽挂月照古城,琉璃灯下行人影。倚栏眺临清,车马寂无声。昨日胜负事,毕竟东流去。都入半天云,杯茗亦微醺。——望川《菩萨蛮·昭化》昭化古城四月天,柳绿花红尽嫣然。闲?棋子对山眠。瞻凤门前街巷曲,临江堞口水如烟。葭萌往事又一年。——江哥《浣溪沙·游昭化古城》谁镶太极赐葭萌,福佑三江邑不倾。古渡苍茫千舫过,城墙斑驳九衢荣。苴侯智短留遗训,蜀主贤长负盛名。重走五丁开险道,悠悠思绪脑中萦。——金石垒《七律·昭化古城》昭化古城踞巴山,万夫畏开葭萌关。青石车辙印蜀道,虬柏枯枝说千年。层楼连阙漫古风,雄关险隘话秦汉。最是三国风云炽,张飞马超战犹酣。——海上明月起《七律·陕南春游行记二昭化古城》昭化古城存岁月,嘉陵江水写春秋。考棚往事青山在,文庙沧桑万代留。县署煢煢藏政道,葭萌寂寂养弢谋。石牛常向苍天吼,骚客堪怜故国忧。——东方泽华《七律·游昭化古城有寄》或忘汉寿兴刘蜀,应记葭萌战马超。水汇清流旋太极,城盈古气伴逍遥。何君挽渡羞官长,县署悬联耻后僚。胜地千年饶史话,百朝如戏义长昭。——杨基建《七律·赴游昭化古城》绝壑流云剪彩开,江波曌影动关台。偷天昭化武皇媚,反客蒹葭刘汉来。古镇路沿唐日月,孤城道直蜀松槐。几多年了几多事,一掬风光一举杯。——石子家乡《七律·记昭化古城》脚踏青云入古城,朱墙紫阁插红缨。葭萌楼上张飞吼,敌帐营门战马惊。北枕千山向天险,南通三国与江平。今来不见故人在,只听墓前风雨声。——杨斌《七律·昭化古城》北枕秦岭牛头山,西凭剑关一线天。苴侯故都今何在?迎凤登龙葭萌关。四战之地跃金戈,三国英雄舞蹁跹。昭示皇恩化万民,太极图画第一篇。——浣花溪居士《七律·昭化古镇追昔》晴峦抱远翠,旧寨掩平津。石巷东西铺,老院南北庭。临塑马超虎,御彪翼德英。逡巡蜀遗址,史册与人评。——田文俊《五律·平津史册游昭化古城》昭化古城访古昭化古城之“古”,古在自唐虞开始,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文明可鉴。古城之“固”,两江汇合,绕城东去;金牛古道,穿城而过。剑门雄关,巍巍傍立;桔柏古渡,扼江据守。虽属“弹丸之城,”却有金汤之固。古城之“奇”,奇在地处白龙江、嘉陵江、清江三江交汇处,其嘉陵江水于此洄澜,水系宛成,太极天然,有“天下第一山水太极”之美誉。当我步入昭化古城景区,古城门上方镶嵌“葭萌”二字,葭萌关张飞夜战马超的三国英雄形象扑面而来。进得城门内有楹联:“蜀道三国重镇,天下第一太极”引人入胜。登上葭萌城楼,古城四面环山,三面临水,有大量三国古遗址留存,如古驿道、葭萌古关、费祎墓、武侯祠、费敬候祠、战胜坝、天雄关、牛头山、姜维井、桔柏古渡、关索城、鲍三娘墓等文物。三国历史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十年,但对后世的影响却超出了任何朝代,其活灵活现的英雄豪杰光耀史册,彪炳后世,引得后辈无数人敬仰赞叹。魏、蜀、吴三国英雄争相在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舞台上亮相,不愧是乱世出英雄,英雄造历史。曹操、刘备、孙权三个军事集团的文臣武将,在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依然光彩夺目,深入人心。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忠义参天的关羽,羽扇纶巾,儒雅英武的周瑜都活在人们心中。这一切都应该归功于陈寿的《三国志》,和后来罗贯中所著,成为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前一作者以史家之笔纪实历史,后一作者以艺术之笔刻画各种类型的英雄豪杰,活灵活现展现在人民心中永不磨灭。这一时期流传后世的建安文学,《诸葛亮集》,在中华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前后《出师表》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就连刘备在白帝城的临终遗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都流传后世,成为经典名言警句。东汉末年帝室衰微,诸侯割据称霸一方,互相为了私利攻伐不断,争斗不休,造成的恶果是:“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军阀争霸,战祸延绵,遭殃的都是无辜百姓,在百姓累累白骨之上建立自己的王霸事业,致使人口锐减,在这种情况下,谁管老百姓的死活?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藉父兄基业占据江东,只有刘备没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只能以贤以德,高举仁义大旗收拢人心,以树德威,这是刘备的雄才大略。战乱中的老百姓心中渴望圣贤仁君,能够救民于水火,让百姓安居乐业。因此,百姓以刘备为仁德之君,在刘备身上看到了仁人治世的希望。王霸功业兴废频仍,只有文化永垂不朽。三国英雄能在人们心目中存活至今,关键是三国文化繁荣昌盛。史记、小说、戏剧,把这些人的事迹纪之史册,塑造成小说人物形象,再搬上戏剧艺术舞台,让这些英雄人物鲜活生动,栩栩如生,这一切都得利于三国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当我走进剑刀坝君臣园,位于昭化古城南门巷内的剑刀坝君臣园里竹林茂密,陈列三国时期在此浴血征战的蜀汉君臣大型雕像。建安十六年(公元年)蜀先主刘备率军入住葭萌,在此练兵演武。园内游道是以太极阴阳鱼眼图为布局,雕像有刘备、张飞、马超、黄忠、庞统、魏延、费祎、姜维、霍峻、关索、鲍三娘等在昭化战斗生活过的蜀汉将领,还有刘备的爱驹“的卢”。以斑竹为绿化主体,蜀汉人物雕像掩映于竹林之中,若隐若现,给人以神秘而幽深的感觉。据《三国志·先主传》载“先主北到葭萌,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人心。”建安十七年(公元年)刘备到葭萌以后,察看地形,于此驻兵。乘曹操攻东吴之机,以救援东吴之名,离开葭萌,出剑阁西下,攻取成都,建蜀汉政权,章武元年(公元年)登基为昭烈皇帝。蜀汉兴,葭萌起,葭萌是蜀汉政权的“肇基”之地,故称巴蜀第一县。汉寿坛原为昭化先民祈福祭天的祭坛,因三国时蜀汉先主刘备进驻葭萌,曾于此拜坛誓师西进攻取成都,并于建安十二年(公元年)亲改葭萌县为汉寿县。昭化,一座守候在剑门蜀道上的古城,最早称葭萌,先后更名汉寿、晋寿、益昌、益光、京兆和昭化,它是西安通往成都的唯一道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我在昭化古城访“古”,满怀对三国文化的崇敬,沿石板街道前行。昭化古城石板街建于明代,以青、黄石板按三横两竖铺就,宽四米二,官员行中,轿夫沿竖石,百姓走两边,呈瓦背形,有暗沟排水。古城有九街十八巷,呈“丁”字布局,利于巷战防守,为四川境内保存完整的古街之一。沿古街访“古”,依次游览昭化县署,依石阶登上县署大门,古城四面环山,三面环水,是一部珍贵的历史画卷,它浓缩了中国地方政权连续的建置史,是中国最早推行郡县制管理的县治之一,有巴蜀第一县之美誉。战果秦灭蜀(苴)、巴后于公元前二八五年在昭化始建葭萌县,东汉末(公元年)更名汉寿县。北宋初(公元年)更名昭化县至今一九五八年底。县署始建于唐,曾数次毁于战乱,明洪武八年和道光三年先后复建。县署大门楹联:不负苍天何论官位才七品,常思黎庶生怕民心失半分。我欣赏楹联文化,如同观赏古代县令为国为民的座右铭。不负苍天,常思黎叔庶,不怕官位才七品,不教民心失半分,不用百姓鲜血染红顶子。面对这副楹联我吟哦再三,深为古代官员的敬畏之心,担当之情,心系黎叔的责任感所折服。走进庄严肃穆,古色古香的县衙大门内,公堂楹联是:有为造一方福地,无欲扬两袖清风。有为造福,无欲清廉的担当责任,用质朴明白的文字表露无遗。进到二堂,楹联是:临衙秉政躬身国事,重礼劝农致力民生。秉政为国尽忠,重礼劝农为百姓生活安泰。中国的盈联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只从这些楹联中就能体会出古代县令为国为民,心系苍生的赤子情怀。一县之令身负司法、行政、赋税、民生管理重任,谓之百姓父母。就应该不负苍天,不失民心,为国秉政,为民立命,责任不可谓不重。站在昭化县署一进几院公事房,两厢吏、礼、刑、工、兵、户各司齐备。我思绪万千,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对照我们今天党政干部的所作所为,是否做到心系人民群众,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是人民的公仆还是人民的公贼,可以自查自省,民心是杆秤,民意自可鉴。昭化古城好官的故事很多。唐代县令何易于腰笏拉纤碑,更进一步证明了昭化县令敢于担当,一心为民的感人事迹。唐懿宗年间,益昌(今昭化)县令何易于自己扎腰挽袄,把笏板插在腰间,为利州刺史崔朴的春游行乐船引舟拉纤,以抵制顶头上司崔朴刺史不顾大忙农事要他抓百姓去拉船。县令的举动,羞得崔刺史只好停船罢游。同时代进士孙樵,路过益昌,询得此事,写了《书何易于》的文章。清代张问陶(字船山)诗咏其事:三水依然绕县流,唐朝仙吏古无俦。榷茶独善焚明诏,腰笏何妨引画舟。碑下耕农应堕泪,桑阴蚕妇不知愁。咸通进士孙樵笔,常使行人重利州。游览古朴庄严的昭化县署,对古代县衙有了初步了解。由于破四旧全国保存完好的县衙很少,在此之前,我所看到的县衙多是影视剧里出现的。今天怀古之情催我移步走出县署大门,紧挨县署的是古代科举考试的考棚,昭化考棚初为清代昭化县试考场,“十天五考”可考秀才。后曾设为广元、剑阁、青川等邻县童生参加府试及院试岁考与科考的考点。清道光十九年(公元年)始建,清同治十三年重建,鼎盛时可容纳考生三百二十二人。进得考棚大门,至公堂楹联:公心岂负诸生志,慧眼精挑尽国才。游览了诸考室的陈列,每一不足十平方米的小房内,仅一桌一椅,别无他物,可见封建王朝时代科举考试的严格,公心挑选国家人才,考试制度极为严酷。退出考棚,依次拜谒文庙。文庙又称孔庙,为祭祀孔子而立,昭化文庙始建于宋,曾七次扩建,现存大成殿为明代所建。文庙大门题额:“德配天地”,走进大门到了院里,与大门对称的照壁题刻:“道冠古今”。院里千年古柏数株,苍古高迈,虬枝横空,饱经人世沧桑,树干周身挂满红丝条。走进大成殿孔子塑像两侧站立着孔子的弟子,有名弟子颜回、子路、子贡、冉有、子思、孟轲等,这些弟子都是品德学养称得上贤人,故称七十二贤人。我站在大成殿瞻仰孔子高大塑像,肃然起敬,由衷跪倒在香案前焚香祭拜。孔子是中华文明的祖师,孔子的高贵行谊与伟大的人文伦理思想数千年来,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遵守的道德行为准则。谒拜完孔庙,我思绪联翩,大千世界任何人都是匆匆过客。生命是有限的,圣人与凡人在生命面前都是平等的,生命不偏不倚,任何权势富贵都不能改变生命,哪怕是富有四海,贵为天子的皇帝,也无法左右生命,再多的金钱也无法贿赂阎王使自己长寿。只有文化不朽,精神不死,他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辉。伟大如孔子,他的思想流传千古,尽管有不同时期的强权者或尊孔、或批孔,但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如同沉渣泛起,等风浪一过,不废江河万古长流,孔子思想的光辉依然普照中华精神文明,丝毫无损于孔子思想的光辉。走出孔庙,远望山环水绕的昭化古城,我深深钦佩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因为三国文化,使三国英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又因为文化,使弹丸之城的昭化古城引无数游人访古拜谒,了解这袖珍古城厚重的历史文化,参访三国人文历史,寻根中国最早推行郡县制的昭化城。我足下这方热土历史厚重,文明积淀深厚,定格在我心中不能移动。虽然我游踪匆匆,客思却已忘却,把自己当成了昭化古城人。昭化古城对我而言,是一部永远阅读不完的大书,供我用心长久品读,细心品味古城文化。以诗纪游,聊以作结:昭化县衙存古风,农桑并重系民生。苍天不负怀黎庶,民心常记劝农耕。有为秉政营福地,无欲清廉养大公。县府如今来对照,公仆可有重民情?(文/张永祥)二、尤溪桂峰古村落桂峰古村落,原名“岭头”,后因广种桂花,遂改村名为“桂岭”,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洋中镇。桂峰古村落始建于南宋淳祐七年(年),北宋端明殿学士、书法家蔡襄之后裔九世孙蔡长,发现桂峰之地山川灵秀,可为安居之所,自三石井头湾迁居桂峰村,便在今祖庙处结庐而居,故祖庙成为蔡氏在桂峰的安居肇基之地。全村共有11条岭,一条街和一条环村路组成桂峰村交通构架。保存有多处历史文化特色建筑,包括古道、古岭、古街、古树、古书斋、山岭式民居、古碑刻、古画、古族谱等,现存蔡氏祖庙、蔡氏宗祠、石狮厝、楼坪厅、步云楼等典型古建筑39座。桂峰古村落是顺应等高线布局的自由式山地聚落,整个村落依山就势分布在村中的三面山坡上,正面临谷,一条山溪贯穿全村。整体布局顺应地势层次错落,层叠而上,既尊重自然肌理又与环境相得益彰。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全国文明村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主要景点有:桂峰八景、下坪古街、石建街区、蔡氏祖庙、蔡氏宗祠、楼坪厅大厝、石狮厝、七家头、后门田大厝、长房厝、后门山大厝、后门岭民居等。驱车前往桂峰乡,一路欢声雅兴扬。美酒千坛陈案地,谷椒万串挂篱墙。客无滴酌闻皆醉,肚已充餐睹饿凉。极目遥观秋晒景,赋诗分享喜洋洋。——官兰贞《七律·感尤溪桂峰村晒秋节》日挂山巅暖古村,幽幽巷厝史长存。一窗景色惊游步,好在秋诗可寄魂。——笑书翁《七绝·桂峰秋诗》古村叠彩似山城,座座木房精巧呈。牌匾盈祠声誉远,桂花香处虎龙腾。——洪周佐《七绝·桂峰》二回造访兴难消,迈过苔阶三四桥。仙气绕萦赏荷桂,心潮涤荡慕渔樵。木楼疏密青峰隐,官道悠长行路遥。归去回眸云雾处,金声悦耳似吹箫。——李建珍《七律·重游尤溪桂峰村》耕读传家今见闻,云霞仙境桂峰村。石桥流水风光美,丹桂飘香面貌新。花簇簇,树群群,文人墨客赋诗魂。山清水秀游人醉,处处天然处处春。——李建珍《鹧鸪天◇尤溪桂峰村印象》小桥流水乡村美,石径逶迤,金桂紫薇,绿绿蒲兰溪涧肥。路边黄菊凌霜笑,不觉情思,搅动涟漪,松柏无言傲雪晖。——钟晓惠《采桑子·重游尤溪桂峰村抒怀》秋高气爽,看柿子红透。户外休闲风正好,流溪源头初到。桂峰村后群峰,雾锁山头烟浓。今日长竿在手,摘得柿子满盆。——村上树人《清平乐·桂峰村》桂峰山下桂峰村,竹海临风柿子红。雾锁岭头青烟起,风引稻香古村中。莲麻小镇酒有意,临街品酒谢酒东。户外休闲秋正好,醉爱岭南古村风。——村上树人《七律·游桂峰村》花香酒香书香,亦儒亦官亦商。古今人才辈出,妙理尽在祠堂。——志凌小子《诗行中国之福建三明尤溪桂峰村》小桥流水高低去,曲阁危楼韵出尘。揽胜桂峰今古事,寻幽学海有来人。——林承强《七绝·尤溪桂峰村》雨霁春寒重,古村人迹稀。乌檐分翠色,青径并红衣。入厝竹难却,问茶香不违。晴风犹向北,云在武夷飞。——开心和《五律·游桂峰村》山巅暮霭已苍茫,玉镜横空照大江。栀子铜都香旷野,兰舟桂苑眺家乡。忘湖莫效庄周子,破釜当从楚霸王。明辨求新无所惧,鲜花烂漫染书窗。——kexijin《七律·桂峰抒怀》桂树腾芳伴绿茵,峰峦处处见佳珍。云蒸霞蔚风光好,苑雅坛高吟韵新。万紫千红蜂蝶舞,五湖四海客宾频。古香古色存风韵,历史名村誉远馨。——蔡华明《七律·桂峰村》桂峰山水蕴名村,石径悠悠系客魂。风朴民居千古韵,云烟飘渺若桃源。——蔡华明《七绝·桂峰古名居抒怀》山脚风轻露重,峡间云起岚腾。村南村北桂花丰,溪水石桥斜磴。古有文星闪耀,今出才俊蜚声。名屋古道映红灯,游客忘情揽胜。——游振飞《西江月·尤溪桂峰村》石笋擎天揽月,玉泉涌蜜翻腾。金鸡耀日桂花迎,酒座清风梯磴。双际龙吟虎啸,印桥皓月书声。地灵人杰广交朋,辈出英才常胜。——杨天平《西江月·福建尤溪桂峰村》仙游蔡岭中,桂酒把东风。皓月石桥墨,福州小貌同。——高越胡《五绝·尤溪县洋中镇桂峰村》桂峰因古而贵因烦腻钢筋水泥的城市生活,我常见缝插针去郊外呼吸,奔山野踏青,寻僻壤访古,以亲近自然、清净内心。我曾领略过龙海东园素有“闽南第一村”美誉的埭美古村的闽韵水乡文化,被这个九龙江南溪河畔三面环山、四面绕水、古榕遍地,历经多年风雨屹立不倒的硬山式燕尾脊红砖文化建筑风格所折服。我也曾数次玩赏被誉为“神话般的山区建筑”的南靖土楼,见识当今世界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仿佛穿越多年目睹了土楼主人依山就势,就地取材夯筑土楼的场景。可谓令人叹为观止。然而,这个冬天,我们应邀去闽中尤溪游玩时,又意外收获了新的震撼。此去尤溪,如果说中仙龙门场树龄高达年的古银杏群留给我的是金色古典之美,台溪清朝道光年间建成的书京古堡展现的是围廊式土楼建筑艺术风格,那么桂峰古村则是活脱脱一本金贵的历史书。抵达桂峰古村时,已是晌午时分。受制于行程安排,我们赏玩桂峰古民居只有挤出来的一小时,只好遗憾地请导游选择一条简短的路线游玩。站在村口举目环顾,整个村落建筑风格古朴而又独特,黄墙黛瓦,依山就势分布于三面山坡上,层层叠叠,鳞次栉比,错落有致,与西江千户苗寨颇有几分神似。村后远山苍翠欲滴,云雾缭绕处宛若仙境,让人浮想联翩。踏进桂峰古村,遇见小桥流水,曲巷通幽,满眼皆古,遍地是古,可谓“厝厝均有文化,满街都是历史”。一树一木、一桥一水、一房一厝、一雕一刻都古得那样巧妙,古得如此和谐,而且古得新意十足,古得格外金贵,引来游客无数。走在石印桥上,桥下流水潺潺,一方如印巨石格外夺目,桥面油光发亮的石板喜笑颜开,桥头两侧两株树龄超过二百年的紫薇树和四株金桂苍劲挺拔,年复一年用美丽与芬芳,绽放桂峰人的浪漫爱情故事。随溪拾阶而上,古色古香的明清风格民居令人目不暇接,曲巷纵横,随处通幽。小溪中一块巨石神似巨龟,于是得名巨龟枕流,也被称作独占鳌头。踏进蔡氏宗祠,顷刻被折服。全祠用80根巨大杉木柱子构建,宽枋大梁,不用一钉一铁,全部用卯榫镶嵌而成,极富特色。中轴线上依次为正堂、中堂、门楼华表。地面用石板和石灰三合土铺就,异常坚固。穿行在古村里,二进穿斗式歇山顶木构建筑石狮厝、三进重檐歇山顶穿斗式木构建筑后门山大厝、二进制穿斗式木构建筑楼坪厅大厝、三进重檐歇山顶木构建筑后门田大厝等代表性古建筑,从不同侧面展现了精湛的建筑艺术和浓厚的人文气息,着实令人深感震撼。穿行在古村石径曲巷,虽然民居有些破败,但依稀可见当年此地繁华景象。如今,下坪古街韵味依旧,古法榨油作坊、红糖店铺和仿古物件琳琅满目。诗句“四寻客栈五步楼,比屋弦声乐悠悠;梦寐以求寄居地,旅客旋步三回头”便是当时桂峰情景的真实写照。据史料记载,自北宋名臣蔡襄之九世孙蔡长于宋淳佑七年肇基以来,迄今已多年。南宋中后期,金兵南侵,小朝廷偏安东南,作为名门之后的蔡长,选中岭头承祖训避世筑居、耕读传家。读书人中先后多人考中秀才、贡生、举人。本来因岭头广种桂花,改村名为“桂岭”。后蔡姓成为方圆百里的名门望族。外人开始称桂岭为“蔡岭”或“蔡岭头”,正名为“桂峰”。导游告诉我,桂峰之所以兴荣昌盛,因古时尤溪至福州的一条官道从这里经过。这个曾经作为达官贵人、商贾小贩和艄排工人往返于尤溪与福州两地的必经之地,是过客的食宿中转站,因而经济、文化十分繁华,素有“小福州”之美称。古往今来,桂峰人爱桂,村里村外随处可见桂树。因时间紧迫,我无暇细赏那些古建筑,只好用镜头快速留下记忆,直奔为桂峰正名的古桂树而去。在环境僻静幽雅的玉泉书斋附近,六百多年树龄的大桂树芳香四溢,绿荫如盖,树干需两人合抱。站在树下闭目凝神,即刻神清气爽,仿佛蔡氏先祖当年拓荒筑居的场景历历在目。依依不舍离开桂峰时,暮色渐浓,落日余晖之下,村外山坡上升起的薄雾,与古村炊烟一同随风起舞,俨然一幅世外桃源优美画卷。看着窗外延绵起伏的远山,我对同伴们说,择日再去戴云山脉深处这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细细探询桂峰人耕读传世的文化品格和深厚底蕴。(文/王海洲)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ingliuzx.com/qlxxs/9985.html
------分隔线----------------------------